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霸"这里专指毕业生中对参加面试乐此不疲的人. "面霸"的产生原因是多样的,本文讨论的仅为毕业生因为个人原因不断的毁约跳槽,多次参加不同招聘单位面试的学生.笔者在文中分析问题的同时提出对策,希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杨剑 《大学时代》2006,(5):18-21
求职路上,“霸”字已当头。面霸,跟某种面食无关,而是对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每发出一封求职信就能获得一次面试机会的“牛人”;巨(拒)无霸,发十几封甚至几十封应征信都如石沉大海,机会全无者。会霸,凡招聘会都出席者;听霸,凡校内演讲会都出席旁听者;投霸,凡公司招人都投寄应征函件者;笔霸,凡投出应征函件都有笔试机会者。此外,还有一个跟觅职有关的词语,叫“霸王面”。“霸王面”与传统的“面霸”不同,是指那些没有接到面试通知,但是强行去面试的人。“霸王面”是招聘市场上出现的一种新的找工作方式,即求职者没有得到面试通知,就直接到招聘单位要求面试。使用这种方式的主要有两类人:应届毕业生和年龄较大、学历不高但资历深厚、经验丰富的人。专业求职网站前程无忧校园招聘频道曾做过一个小调查:你对“霸王面”持何种态度?没想到在仅仅一周之内,就吸引了众多求职者的参与。32.76%的受访者表示对这一举动“非常支持”,而站在“完全不支持”立场的人占到20.31%,还有几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理解,但不支持”,可见更多的人还是选择了理性的求职途径。  相似文献   

3.
暖乎乎 《大学生》2013,(8):58-59
正"霸笔"、"霸面",即没接到笔试或面试通知,直接找上门为自己寻求机会。校内网近日发布的"2013应届毕业生求职反馈调研报告"显示,以参与过笔试的2013应届生为样本进行分析,有两成尝试过"霸笔",成功率超过七成;不到两成的应届生尝试过"霸面",有七成能够成功进入下一轮。那么企业作为招聘方是如何看待"霸笔"、"霸面"现象呢?本期特别邀请果壳网人力总监于青,就该现象谈一谈她眼中90后的求职。  相似文献   

4.
巩高峰 《大学生》2013,(7):76-76
正这是听来的隐婚故事,为了保持它的真实性,我用当事人的口吻复述它。大学毕业后找工作,现实迎面泼了盆凉水——我简历投得发件箱都爆满了,笔试写废了两位数的笔芯,面试面得脸发绿,一路从"投霸"、"笔霸"混成了"面霸",可结果无一例外,于是成了江湖人称的"拒无霸"。所以有一天我人品爆发竟然过三关斩六将拿下一家蛮大公司的offer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  相似文献   

5.
工作难找.从"面霸"到"拒无霸",找工作的日子着实不好过,看着身边同学一个一个签约大公司大企业,他们的前途光明得耀眼,感觉贫富差就要在起跑线上拉开了…… 我起初投简历活活投了一个月,杳无音讯.顿时有种眼前无光的感觉.后来和几个师哥师姐聊过,他们跟串通好似的都回答我"你才投几家啊?你就不耐烦!"我便无语了,继续投简历.  相似文献   

6.
近日,一份"最牛面经"在网上热传.作者是去年从北京某名牌大学毕业的一名女大学生.抱着"体验不同公司面试"的态度,这位女大学生用三个月时间给60多家公司投简历,参加70多次笔试、面试,然后依据面试经历写下近3万字的"面试宝典". 如此"面试宝典",自然受到众多急于找到工作学子的热捧.但这里也有一个问题——这位女学生以参加笔试、面试获取经验为目的,因此在收到录取通知时并不做任何回应,缺乏了应试求职最基本的态度:真诚和坦率,未免有点不太厚道.  相似文献   

7.
2012年2月,复旦大学"望道计划"自主招生面试时,一名面试小组的评委老师说:"今天上午面试的是江苏省,他们平常很少有机会去做实验,不要说做研究了。他们的实验就是在上课的时候看实验,那已经算好的了,现在有许多实验上网都可以查到的。"他还表示,江苏省已经是非常好的一个省了,在实验  相似文献   

8.
7月,是高校学子离校入职的高峰期,在这个特殊的月份,人们不禁回想起去年的一条旧闻:某高校毕业生洪刚去年一年内先后投递简历近800份,得到了42次面试机会,他参加了23次,平均每两周一次,被同学们戏称为当之无愧的"面霸",由于屡求职屡碰壁,他又成了"拒无霸".  相似文献   

9.
在毕业以前,我知道的面霸是没钱时候经常吃的一种主食,毕业以后,面霸多了一层含义,它成了大家对我在找工作那段时间的“谑称”。因为念的是中文这种“万金油”式的专业,到哪里都好使,所以我已经记不清在那段时间里投过多少份简历,赶过多少场面试了。在面试的过程中,我面对过国家部委、报刊杂志社、企业等等五花八门的考官,一次一次在这口面试“锅”里炸,慢慢的炼出油来,成为了公认的“面霸”。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里我贡献出来,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0.
一家公司的总裁曾经说过:“我希望看到对方付出的努力。如果某人申请我公司的职位,却不屑于在第一次表现出他们最好的一面,那么他们肯定不会在任职期间做到最好。”的确,一名未来的员工,如果不肯下这点功夫,就等于因小失大。曾有一名女生因穿着超短裙参加招聘面试惨败而归。主考官这样评价她:“如果她有职业水准的话,就不会那样做,虽然它完全不必在工作的时候穿得如此正式,但在面  相似文献   

11.
大战霜霸国     
20年后,由于我立下赫赫战功,如愿以偿地当上了一名统领全宇宙,维护宇宙和平的"平恶大将军"。在外星系,有一个名叫霜霸国的星球,这个霜霸国本是外星人做实验失败留下的废弃星球。经历了无数个岁月,由于黑暗势力滋生,使这个星球上出现了一个黑暗王国--霜霸国。这霜霸国野心勃勃,妄想颠覆宇宙。目前,我们要对付的就是这个横行霸道、无恶不作、妄想破坏和平的霜霸国。  相似文献   

12.
对于每一个面临求职的大学生来说,面试无疑是整个求职过程中最为重要、最具决定意义的一关.往往有不少大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和各方面的表现都颇具竞争力,但是在应聘面试的时候,却由于不得要领而败下阵来.求职面试是一门很有讲究的学问,大学生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这一关口呢?这里,笔者收集整理了一些"师哥师姐"在求职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和亲身体验,从他们成功面试的亲历中,大学生朋友将会得到不少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3.
粗哥 《大学生》2012,(12):66
求职最关键的毋庸置疑当属面试,但真正与老板唇枪舌剑表达自己还要看面试这一关。以前认识个师姐,总听见大家叫她"面霸",一直以为可能师姐脸长得有点大,后来见到其人发现人家瓜子脸,眉清目秀根本不是那么回  相似文献   

14.
片段一: <北京教育>上曾刊登一位女生的不幸遭遇:一天上课时,一男生向她扔来一个纸团,正好被班主任老师看见.于是班主任习惯性地把他们叫起来罚站,并大做文章地说:"太不像话了,竟敢在课堂上当着大家的面传情书."这位女生申辩说:"这不是情书."班主任气愤地说:"那你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读一读."这位班主任抢过纸团,打开一看,竟是一张白纸,但他仍瞪着眼睛说:"这是一封没有字的情书."当时,这位女生气得直哭.她说:"我恨死了这位教师,也恨这所学校."后来,这位女生被迫离开了这所学校……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成都市的教师入职考核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女生比男生通过笔试的比例大,女生通过笔试进入面试的比例一般都在75%以上,有些学科甚至进入面试的全是女生.来自一线的评委私下议论:要是有男生来面试,一定多给分.现场询问过一些男考生,大多数说“考不过女生”.这说明无论是教师资格面试还是入职笔试,靠记忆可以得到高分数,可以进入教师队伍.然而,长期的教师选聘和教育教学实践证明:仅靠面试与笔试来决定是否具有教师资格或从教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重点考察.  相似文献   

16.
赢在无技巧     
一位导演要拍一部农村题材的电影,通过各种方式遴选饰演女主角的演员。那一天,来参加面试的女生有40多名,几乎都是电影学院等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只有一个女孩子不同。她家在农村,  相似文献   

17.
漫漫求职路,吾上下求索,如何能获得职场垂青?如何能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一位经过63场面试的“面霸”告诉你……  相似文献   

18.
正苹果派的女孩。这位叫埃米莉的"苹果派女生"在入学面试时,告诉校长如何才能让苹果派变得有韧性,如何让苹果派的面皮不会软化,如何利用剩余的苹果派的皮做成另一道可口的小酥条……总之,埃米莉把面试地点变成了自家的小厨房,绘声绘色地分享着自己的烹饪经验。后来,在新生入学典礼上,校长还特意向全校同学热情地介绍了埃米莉。在那一天,校长和全校所有同学都做了一天她忠实的"粉丝"。介绍一名新生,这是耶鲁大学每年的传统。对于被选上的同学来说,是一种无上的荣誉。  相似文献   

19.
苏静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见到我时她眉毛一挑,很自豪地告诉我:“我跟他们不一样,我找到工作了!”他们是指跟苏静一起到中央电视台做大学生就业节目的,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本科、硕士,男生、女生,都即将毕业,但都在找工作中遇到极大的困难。苏静,和她的名字不同,豪爽、直接,典型的北方女孩。“我是面霸,把我们市的企业都面试遍了,可是没有一家要我。我原先想这个月底再不行就换个城市接着找。”虽然遭受了这么多挫折,苏静讲话还透着股一定能找到工作的自信。不过我也从这坚强的背后看出隐隐的不安。大学期间苏静是系学生会主席,班里的…  相似文献   

20.
每年的三四月份,都会有很多大学生到我们单位应聘。作为主考官之一,我面试了很多求职者。他们稚气未脱的脸上布满了焦虑和渴望,时时小心处处在意,生怕因某个环节出错而惨遭淘汰。有一个经典的求职故事:某家公司招募一名高级人才,众多应聘者在面试之后都未被录取,只得悻悻离去。最后一名应聘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