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名师工程"的开展,"名师"的角色内涵与实践背景均发生了变化。名师肩负引领教师群体发展和教育创新的重任,是政策期待的领袖教师,是教师学习中的领导者。本文采取质性研究方法,以上海市名师工作室为案例,共访谈6个名师工作室的名师及学员教师24人。研究发现,作为领袖教师的名师主要通过建构有利于学员个体学习的活动结构(如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调动优质学习资源、建立互信的师徒关系)来影响学员教师的个体专业学习与发展;名师对于建构和推动工作室内部具有自组织性质的群体性学习,缺乏必要的领导意愿和领导技能;等级化的教研制度既赋予名师领导权也制约其领导行动的深度。  相似文献   

2.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3):F0004-F0004
陈建洪名校长工作室充分发挥名校长的引领、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通过"理论学习""专家引领""走访考察""交流探讨""课题研究"与"名师工作室结对子送教送培"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校长、教师素养,为教育均衡发展做贡献。  相似文献   

3.
名师工作室是以主持人姓名命名,集教学、科研、培训等职能于一体的教师合作学习共同体。它是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作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名师工作室,可在"引领"上做文章,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以"学习""研究""发展"为关键词,开展相应的研修活动。本文就基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名师工作室建设,从九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名师工作室创新了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为广大教师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有助于带动区域教师群体专业化水平的稳步提高。本文以教育部中小学领航名师丁玉华工作室建设为例,对名师工作室"三类文化"(视觉文化、教研文化、理念文化)的建设和工作室"三类角色"(主持人、成员、学员)的修炼开展系统的研究。探讨了名师工作室内涵发展的建设思路,提炼了工作室"四维建构"的建设路径,展现了粤派名师工作室特色鲜明的研究成果,为各地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2013年9月,在龙岩市教育局及市普教室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龙岩市小学数学林爱村名师工作室成立了。时光飞逝,三年时间一晃而过,在这三年中我们工作室团队始终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为宗旨,秉着"成长自己,服务学生"的活动理念,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阵地,围绕名师工作室的工作规划,开展了"共读一本书""送教送培""网络研讨""传帮带"等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努力做"理论学习的楷模、教学实践的典范",充分发挥了名师工作室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工作室团队以饱满的精神和出色的成绩展示了名师工作室的风采,为我市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6.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建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通过开展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带动学校和教师专业发展。以"党员名师助你行""名师工作室""青年教师研修坊"等党员活动为载体,探索研究把党员培养成名师,把骨干教师发展成党员的"双培养"的新路径;形成党建助力名校,名校培养名师,名师成就学生的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11月6日,为推动古诗词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推进名师工作室之间的合作与对话,促进区域之间古诗词教学的成果交流,南京·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郭学萍工作室、苏州·昆山玉峰实验学校高子阳工作室、南通·如皋安定小学姜树华工作室,在昆山裕元实验学校联合举办了古诗词教学研讨活动。活动秉承着第一次联合教研活动的传统,分别是"学员上课""导师辩课"和"媒体看课"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名师工作室活动,名师工作室的作用是引领、示范、辐射。而科学名师工作室是所有工作室中非常特殊的工作室,因为专职科学教师少,大部分学校根本没有。所以,工作室的学员大都是主线学科兼科学学科,怎样才能将学科混合体教师培养成优秀的名师呢?经过三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混搭培养"方式对学科混合体教师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混搭培养"的模式和方法策略进行分析,让每个教师在工作室的平台上均有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江苏省蒋伟凤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以"修复职校生自信心与创造力"为主题开展工作,成效显著,2016年6月被江苏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名师工作室。工作室领衔人蒋伟凤先后主持了多个省市级课题,如"心理剧在修复职校生自信心与创造力中的应用研究""职校生团体心理辅导行动研究""基于珍爱生命的心理辅导行动研究"等,以课题为导  相似文献   

10.
<正>主要创新点:工作室教学模式从最初几名教师的摸索,到名师、企业参与教学及创业项目的成功孵化,逐渐实现"名师工作室""企业工作室""孵化工作室"的功能完善和有效对接,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就业创业教育等"单元模块"系统集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有效整体。1.对接地域文化区域市场,服务苏州文化创意严业苏州文脉源远流长,依托鲜明的地域文化优势,名师工作室开设吴文化特色课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罗梦丹 《教师》2019,(3):129-129
如果说名师工作室是一座灯塔,名师的示范引领是指向标,那教师专业培养的辐射面到底能有多大?衡阳市刘敏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探索。2015年4月,以湖南省衡阳市船山实验小学校长刘敏的名字命名的刘敏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成为衡阳市教育局正式授牌成立的唯一一个市级小学名师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工作室秉承“名师育名师,名师铸名校”的发展理念,遵循“导师引领、同伴互助、共同成长”的原则,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在组织学术交流、教研教改、送教送培、开展课题研究、推广教学和研究成果的过程中,通过传帮带、共教共研共学等方式,帮助工作室成员踏上专业成长的快车道,助推全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助推衡阳市小学语文教育均衡高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嘉应学院学报》2022,(1):75-79
名师工作室担负国家教育均衡的使命,体现教师教育的中国特色,但名师工作室研究应适度聚焦以形成合力。当前,我国名师工作室研究的焦点主要涵盖运行机制、共同体建设、名师身份、研修学习和考核评价等五个方面。未来名师工作室研究应采取多种路向:深度开展名师及学员的专业内涵式发展研究;加强名师工作室的宏观政策与评价机制研究;基于乡村振兴语境,助力乡村薄弱学校优质化。  相似文献   

13.
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力、研究力、反思力为指向的"名师工作室"近年来在中小学校得到快速发展。无锡市北塘区在打造"名师工作室"的实践中,赋予"工作室"以更加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放置于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的高度,建构起符合自身实际的、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发展与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4.
名师工作室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成员专业发展规划目标不明、发展动力不足、研训缺乏系统设计、活动封闭等问题,采取规划定位、简报驱动、研训解惑、联动共享这"四招",提升名师工作室的培养成效,助推工作室成员成长。  相似文献   

15.
徐根荣小学语文名师培养基地按照"个人自学与专家授课相结合""名师指导与学员间相互交流相结合""示范听课与学员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成果相结合""学习别人的经验与总结、提升自己的经验相结合"的办班方针,开展培训。  相似文献   

16.
<正>名师是教师成长的榜样,是教育宝贵的资源。作为湖北省黄冈市委组织部、黄冈市教育局命名成立的首批中小学名师工作室,"涂玉霞名师工作室"自2013年成立以来,各项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教师成长呈现出一种积极、高效、跃升的良好态势。最美示范:每一节课都要上出"原汁原味"湖北省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校长涂玉霞,从一名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逐步成长为"黄冈名师""湖北名师""湖北省特级教师",并于2016年1月12日被湖北省  相似文献   

17.
自2011年12月郑州市教育局为名师工作室授牌起,郭文祥小学语文学科名师工作室就定下了"高站位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运行"的建设标准。经过工作实践,工作室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规划时,思想前瞻,突出"品质"。名师工作室形成了配备有录播室、学员研修室、主持人办公室、小型研讨室、中型学术厅的建设格局,设施齐全,功能完备,为名师的成长提供了高品质的平台。二是着眼处,视野开阔,突出"创新"。工作室的主持人和两位导师分别是陇西小学的郭文祥校长、实验幼儿园的陈娟园长和  相似文献   

18.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班主任需顺应潮流,以班主任名师工作室为支撑点,通过"给力制度""助力导师""合力活动","共研""共享""共荣""共进",拥"器"握"术",化"法"寻"道",不断提升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享受教育幸福。  相似文献   

19.
<正>2012年10月10日阜新市赵哲名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经过一年的工作,赵哲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作为同一主持人的我把两个工作室合并为"尚学工作室",即崇尚学问、崇尚学生、崇尚学习的工作室,三年后阜新市赵哲名师工作室圆满完成任务并晋升为辽宁省名师工作室,尚学工作室全部成员都成为辽宁省名师工作室的学员,现在团队已经发展到86人,成员包括阜新地区十一所高中,横跨所有学科,最大限度地发挥  相似文献   

20.
<正>镇江市周炳兴名教师工作室由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化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周炳兴主持。"带一支队伍,研一组课题,出一批成果,促一域提高"是工作室努力的目标。工作室立足于教学一线,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帮助青年教师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多次组织成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送教下乡""教学与科研研讨""学科命题比赛"等形式开展活动,成效显著,并获广泛好评。借助于工作室搭建的平台,很多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教学与科研水平明显提高。工作室成员中有两位教师获江苏省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