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的一“维”。价值观写进新课标,凸显了新课改的“新”字。《心理学大词典》(朱智贤主编)是这样解释价值观的:价值观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经济的、逻辑的、科学的、艺术的、道德的、美学的、宗教的原则、信念和标准,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当它被社会大多数人所承认和利  相似文献   

2.
李洪星 《文教资料》2007,(10):143-144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所导致的价值观体系出现动荡、冲突、失范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针对于此,如何搞好价值观教育也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而要搞好价值观教育必须注意澄清“价值”和“人的价值”这两个基本概念,以及正确处理好“义”与“利”、“集体”和“个人”这两对关系。只有如此,才能准确而深刻地把握住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原则,也才能真正、切实有效地开展好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3.
我国环境法中的首要原则——“协调发展”原则严重背离“可持续发展”,应以“生态价值观”为基础的原则取代之。  相似文献   

4.
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对中学哲学教学进行反思。认为教学过程中既不能以“教师”为绝对的中心,也不能以“学生”为绝对的中心,而应是师生互动,教给学生知识,训练学生技能,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同时,要实施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性评价,坚持发展性评价与知识性评价相结合,更重视发展性评价。  相似文献   

5.
就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比较概略探讨中美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和美国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不同理解及所赋予的哲学意识,影响甚至决定着各自的价值观体形式。中国是以高度服从、高度统一的集体主义思想为依托,进而实现个体价值的。美国是以个人“空间”最大化--充分自由及充分自主为意识主流的个人主义思想来规范个人行为,实现个人价值的。本将对这两种价值观作概略探讨。  相似文献   

6.
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建构,而审美活动恰恰具有建构的功能,能够满足价值观形成的需要,审美活动是通住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桥梁-审美活动的观念上全面产生主体需要,主体又以自己的需要地产接纳价值实体-从我成价值体系,产生相应的价值意识,最后由价值意识的“自我”提升形成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面对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坚守忠君爱国的价值观和“君国一体”的原则,不为卫律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李陵“君臣以利相交”的价值观所影响,他拒不投降,既是为君,更是为国,已足够伟大。后人评价苏武,应该做到“论迹”重于“论心”,在肯定苏武拒降的崇高意义的同时,也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苏武价值观里的愚忠成分,不应对其盲目崇拜,也不应以现代人的标准苛责苏武。  相似文献   

8.
价值观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价值观冲突是思想文化矛盾的集中表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包含着对当代社会价值观冲突及其影响的正视与认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中含有深刻的价值观意蕴,以及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以民主保证自由的实现,以法治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贯穿其中的核心价值原则。价值观对于个人、社会所具有的功能和意义,以及价值观与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使价值观建设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条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少子化”问题是日本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为遏止“少子化”现象,有效提升婚育率,日本着眼于破解“少子化”现象发生的价值观基础,将儿童和青少年的价值观塑造作为一项重要突破口,力图通过价值观教育为下一代日本人树立积极的婚育观和健康的家庭观。为此,日本实施了一系列由政府主导,以中小学课程和实践教育活动为主要载体,由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价值观教育策略。主要包括:实施以“家庭规划支援”为重点的生涯教育策略,构建以“家庭科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教学策略,开展以“代际互动体验”为主题的校社协同策略等。从我国低生育率问题逐步凸显的时代课题出发,我国既需要夯实物质基础和制度框架,也需要注重价值构建,大力弘扬积极的家庭观、健康的婚育观和全面的人生观,倡导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尤其应注重发挥价值观教育服务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中,存在着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怎样的?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怎样的?其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什么?文章认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不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而是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的指引;“四个方面”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也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是从思想认识上教育人们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体系。文章认为在已经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已经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的基础上,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当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最重要的理论任务。文章认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遵循价值载体原则、价值特色原则和价值基础原则。在这三条原则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自由平等、和谐互助、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1.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凝练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二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三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四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空”;五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功能-目标-价值-价值观”这样一种逻辑和思路,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地表述为:“以人本为内核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或“人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相似文献   

12.
儒家贵德价值观体系以“良知之心”为根源,以合智与德的“道”为最高价值规范,以“仁爱”为价值原则和价值核心,以“义利之辨”为主题体现并展开,以强大的支撑力和整合力推动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运行秩序,对进一步完善转型期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以教与学为活动形式,有目的、有意识地促进个体价值观发展的实践活动就是价值观教育。当前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育者时常戴着面具训导学习者;知性色彩浓厚、人文性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价值观教育的困窘乏力;学校价值观教育在方法与内容上有错位之弊;家庭与学校在价值观教育上未能拧成一股绳。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是:转变教育者的角色——由主宰者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倡导走向人本与体验的价值观教育;不断完善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与内容;加强家校协作。  相似文献   

14.
以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所出现的新的特点为背景,以当前“90后”大学生为主要调研对象,以经济价值观为研究的中心内容,分别就性别、专业、家庭背景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90后”大学生经济价值观的特点。结合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征,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分析其呈现这些特点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郭欣 《语文知识》2011,(4):76-77
创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应该确立起以“培养人的健康发展”为主导的价值观取向,应该破除价值虚无主义,培育生活道德,化育生命情怀,接纳真实社会情境。  相似文献   

16.
论环境立法的终极目的——兼论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价值观是环境法目的理念的基础和出发点。传统的“人类利益中心”环境价值观引致了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 ,而脱胎于生态伦理学的“生态利益中心”环境价值观作为一种道德主义理想 ,在法律层面上遭遇到困境。“可持续发展观”以公平、公正为基本价值观 ,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目标 ,是生态道德法则上升为法律规范的唯一理性选择。由此 ,环境立法的终极目的应该是 ,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导向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保障人类利益和生态利益。  相似文献   

17.
以往的教育价值观以“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为主流,这种认识存在着缺失。从关注生命、关注自然的角度出发,需对教育的价值作重新的审视。“生态价值观”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它以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生态价值观”是对传统教育价值观的超越与提升,教育活动以此确立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这将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深远的启迪,对我国的环境立法和司法实践也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以人为本”在价值观上以人民为本,在认识论上尊重人权,不同于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在环境法领域内贯彻和实现“以人为本”,就要保护弱势人群的环境利益,发动群众参与环保。  相似文献   

19.
从美育认识发展的历为看,以由美为工具的“借美育人”的美育到以美为灵魂的“立美育人”的美育-美的教育,是美育认识发展的升华;从教育发展的规律来看,由“以知识为中心”的“真”之教育和“以儿童为中心”的“善”之教育到“以美为灵魂的”美的教育--美育,是教育理论历史发,逻辑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儒家价值观体系以“良知之心”为根源,以合智与德的“道”为最高价值规范,围绕“仁爱”价值原则和价值核心,展开于“义利之辩”主题,指向利济苍生目的,最终归宿到“天人合德”,达成人和自然、社会在智慧与道德范畴内和谐发展的文明社会。儒家贵德价值观体系以强大的支撑力和整合力推动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良性运行秩序。分析贵德价值观体系严谨的内在结构,对进一步完善转型期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有借鉴意义,对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