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镜秘府论》初稿编撰当在817年以后,不太可能作于空海居高雄山寺时期,日本小西甚一的看法可能有误。817年前后空海向嵯峨天皇谈到《文镜秘府论》的有关问题,并被敕赐高野山,可能因此考虑真言宗理论体系的完善。恳请空海编撰《文镜秘府论》的"一多后生"应当指空海的后生弟子实慧,"一多"可能指《周易》变化成卦"两少一多"的少阴之数即32这个数,可能指"后生"的年龄。实慧32岁,正在817年。  相似文献   

2.
日本名僧空海(弘法大师)(774一835),一生勤于著述。王利器先生在《文镜秘府论校注》附录二《弘法大师所著书目》中,仅“举其大概”,所列空海的著作就达九十六种之多。 《文镜秘府论》是一部论诗的专著.它是空海的重要著作之一。王利器先生曾这样评论此书:  相似文献   

3.
日僧空海的《文镜秘府论》是唐代一部比较成系统的诗歌理论专著,它的重要价值首先在于保存了一些中国已经失传的重要的诗论。《文镜秘府论》的内容主要是两部分:声律和意境的创造。它集中反映了唐代的诗风的全貌,而且显示出从尚声律到尚意境的转变。空海作为唐代来中国留学的日僧,为中国关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从笔者在日本所见原始写本的材料来看,《文镜秘府论》对属论有过多次修改,一稿照录罗列原典,二稿三稿有所综合补充,草本北卷末曾准备编入一“对属法”。这反映了日本学人对汉诗对仗特点的认识。基于这种认识,形成了日本汉诗律诗多,讲对仗的诗多,对仗工稳圆熟,对属形式多样化等特点。日本汉诗汉文理论著作多以《文镜秘府论》为基础,但又进一步分析了对属的复杂情况,说明自《文镜秘府论》形成的对汉诗对属特点的认识,深入于日本诗学之中。  相似文献   

5.
《文镜秘府论》(以下简称《文镜》)是研究初盛唐诗格类著作的第一手资料,其中保留了初盛唐人关于诗歌对偶的理论和类型总结。但《文镜》中的属对类型虽经空海整理,仍有许多模糊重叠之处,给后人的研究造成一定的困难。基于此,本文旨在对《文镜》中的"二十九种对"进行概念解读和辨析,并结合现有成果中关于"二十九种对"起源出处的考释,探寻初盛唐属对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唐代不仅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文学批评与诗歌理论研究也相当活跃。其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散论,如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白居易《与元九书》等;二是专著,如释皎然《诗式》、释空海《文镜秘府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等:三是以理论结合选诗,兼以评语,如殷璠《河岳英灵集》、元结《箧中集》、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等。就其侧重面而言,唐代诗论有两派:一是注重诗歌的思想内容与社会功能,偏于宏观研究。由初唐的陈子昂到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直到晚唐的皮日休,他们  相似文献   

7.
王昌龄《诗格》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镜秘府论》所收王昌龄《诗格》,可能经后人补辑,但基本内容是可靠的。其中有根据他为人讲作诗法时的纪闻辑录而成的语录体,也有有意著书而成的书面语体。一些内容作于为江宁丞时,但有些内容当作于贬龙标之后,包括语录体和书面体。以前我们只认为它作于贬江宁丞时,是不对的。王昌龄《诗格》的注文也可能为王昌龄自注。  相似文献   

8.
王昌龄《诗格》系伪书说一度影响甚广。直到《文镜秘府论》传回国内,学界才肯定了"王昌龄确实撰有《诗格》"以及《文镜秘府论》本《诗格》的可靠性,并以《文镜秘府论》本《诗格》为参照,研究《吟窗杂录》本《诗格》的真伪。考察王昌龄诗歌创作对《诗格》引诗的接受及其与《诗格》理论的相互验证,可作为《诗格》真伪考证的两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情与景的关系.历来是我国文论的基本问题。《礼记·乐记》即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之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刘勰《文心雕龙》系统阐述了“情”“景”互相影响、转化的关系:“情以物兴”和“物以情观”(《诠赋》),“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唐代日本僧人空海在《文镜秘府论》进一步提出情思与景物须相谐和的见解:“须景与意相兼”、“诗不可一向把理,皆须人景,语始清味。……诗一向言意,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相似文献   

10.
<正> 王昌龄《诗格》之真伪历来是撰文学文论史者深感棘手的问题。《四库总目提要》一九五集部诗文评类司空图《诗品》提要中说;“唐人诗格传于世者,王昌龄、杜甫、贾岛诸书,率皆依托,即皎然《杼山诗式》,亦在疑似之间”;又卷一九七集部诗文评类存目《吟窗杂录》提要说:“前列诸家诗话,惟钟嵘《诗品》为有据,而删削失真,其余如李峤、王昌龄、皎然、贾岛、齐巳、白居易、李商隐之书,率出依托,鄙倍如出一手。”于是一些慎重的学者们提到王昌龄的《诗格》时总要加上“托名”字样。日僧空海所著《文镜秘府论》于清末被介绍到中国来,日本学者  相似文献   

11.
出于文学情结和政治需要,曾国藩利用桐城派这面旗帜招揽天下英才,为其政治利益服务,表现出对桐城文人特别关爱和培养,赢得桐城文人对他的信任。与此同时,桐城文人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振兴桐城派三祖的文学事业,也必须追随曾国藩,借助其声望,扩大桐城派的影响。曾国藩看重桐城文人,桐城文人愿为曾氏效力,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的作品最晚于12世纪中期传到了朝鲜,在那里广泛传播。文人们从形式与内容方面吸收、借鉴其文艺理论;批评家们对其文学创作展开了以赞誉为主的各种形式的评价。此外,欧阳修的品格以及生活态度和情趣也对朝鲜文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简论武则天对唐代文学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则天对推动唐代文学发展的贡献表现在:其对文学的爱好,对文人的重视,激励了文人的文学创作;其选士制度的改进,扩大了文学创作者的队伍;其对政体的改革,为文学创作打开了禁区,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抬高道释两教地位,拓宽了思想领域,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形式与内容;其杀戮宗室大臣、打击豪强势力,为文人提供了可供竞争的官位,也引发了文人抒发感慨的激情。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上古文学观念何时发生,有许多探讨的方法,本文从分析文学主体和文学观念的联系入手,探讨了这一问题,作者认为,殷商是一个宗教思想占主要地位的时代,“鬼治主义”是其文化特色,巫觋是其文化主体,所谓“诗言志”只是达到“神人以和”宗教目的的祭祀之乐的一个关目,独立的文学活动并不存在,独立的文学观念也未能发生,西周重视人间世务,加强礼乐文化建设,明确提出“敬德保民”,人文精神得到发展,“诗”成为天子听政以“补察其政”的政教工具,文学观念在潜滋暗长,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文化下移,学术解放,士成为文化学术的主体,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重视西周以来的人文传统和文化典籍,以人文教化为基本内容的文学观念才得以产生出来,正是这种文学观念成为了中国的正统文学观念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5.
庾信的“道士步虚词十首”是最早的、也是南北朝时期唯一的文人步虚拟作。北朝道教思想的流行、周武帝发动的抑佛崇道运动及由此造成的弥漫朝野的道教气氛和道教典籍的大量出现是此组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作品虽然借用了道曲步虚的形式,但其深刻的思想意蕴和浓厚的文学色彩使之具有了明显的文人化特点。  相似文献   

16.
钟嵘的《诗品》是齐梁时期中国诗学的集大成之作[1]。钟嵘以理论家的敏锐和胆识,对汉魏至齐梁五六百年间的诗歌作品进行考察研究,指出当时文学的主潮是五言诗,诗歌的本质在"吟咏情性",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已尽而意有余"的诗歌美学意蕴,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文人相轻虽然是自人类社会有了文人之后就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并且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表现状况,也具有不同的产生缘由。就魏晋时期而言,由于造纸业的迅猛发展、"图书"的大量发行和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文学场对文人相轻的塑造以及魏晋人信仰的私人化、政治信仰的缺失,都是魏晋文人相轻现象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18.
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提出“校法四例”,将历代校勘古籍的方法归纳概括为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并对每种方法的内涵和具体操作方法作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第一次勾勒出古籍校勘的方法论体系。特别是将考证的方法融入校勘实践之中,极大地丰富了校勘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宋代文字狱成因主要包括集权专制对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控制、党争需要以及因违书而起狱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现当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学者,施蛰存一生在文学创作、古典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翻译以及碑版整理等四方面取得重大成就,自喻一生开了"四扇窗子".其实,他同时从事期刊和图书编辑出版活动八十余载,成就同样斐然,为自己开了人生第五扇窗子--天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