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以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新课程理念:首先,变"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其次,把教学只重知识本身变为既要正确掌握知识,又要注重对知识的正确态度。再次,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力倡导"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3.
正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互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督促,进而形成知识与技能.这是学生达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的一种教学新模式.这种模式通常是教师先提出交流的主题,然后提出相关的问题,接着师生进行共同的思考与探讨,在讨论的过程中由教师渐渐地引导学生向正确答案的方向靠拢,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一、开展互动教学,构建师生交流课堂教师要深入剖析教材,把握好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采用  相似文献   

4.
李红专  李贵全 《新疆教育》2012,(21):189-19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也就是说,新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定位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主动交往,能掌控小组活动的进程.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主动交往,能增加合作学习成功的概率.学生在教师留给的合适的学习时间与开放的研究空间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必然达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互相影响、互相启迪.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教学的宗旨就是要构建开放的教育课程体系。这就要改变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做法,要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立体的、交叉的开放性的、全方位的课堂教学氛围。本文主要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如何运用新课程理念,"活"化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注重师生交流、新旧知识的交流和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流.所以在教学中如何发扬教学民主、密切师生双方合作与交流互动;如何与新课程统一思想,让传统的数学教学有新的突破等问题,就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我认为关键是在教学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学生在认知事物、  相似文献   

8.
师生互动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并对知识进行获取和建构。师生互动模式作为当今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互动和合作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灵活的教学手段等教师专业素养。但目前针对师生互动模式对教师专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求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创生""改造",进而实现"动态生成"。这就要求新课程下的课堂必须是师生互动的动态场景,让知识在互动对话交流中不断生成,让学生在互动对话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理念认为,优质的知识呈现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学生想合作,要合作。  相似文献   

11.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开展互动式教学,有助于打破教师单纯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可通过多种手段与方法,实现学生自动、师生与生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有效引入与质疑,有效触动,师生互动 与其他课程相比,政治学科相对枯燥乏味.在课堂教学中,若要实现互动交流,教师则需考虑学生心理与认知特点,巧妙运用多媒体等直观手段来设置教学情境,优化知识引入与呈现方式,触动学生心灵,诱导学生探知欲望,使其主动学习,这是互动教学的基础与前提.如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思考题目,以问题驱动学生自主阅读,鼓励学生质疑与探究,反馈信息,实现师生互动.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用如下引入方法,让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巧设悬念.教师可根据重点与难点知识,设置层层问题,循循诱导,唤起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思索,主动进入新知探究活动中.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教学中的互动有四种方式。一是单向型,视教学为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是信息的发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二是双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获得信息的过程,强调双边互动、及时反馈。三是多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多边互动共同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13.
盛会 《辽宁教育》2014,(12):69-71
正新课程理念将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把握师生互动的内涵,提高师生互动质量,是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一、师生互动内涵分析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而师生双边活动集中表现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与影响,并由此引发双边在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体系有重大的创新。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深刻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新课程要求教师之间要更加紧密地合作,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5.
英语课堂是由师生共同去实施"六要素教学方式"的一个平台。知识、能力、情意,主动、互动、能动,前三者是新课程要求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后三者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或教学策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一个也不能少。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选择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利用兴趣的迁移原理,创设生动有趣的英语课堂,引导学生开展观察、交流等活动,让小学英语课堂"动起来"。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理念认为,优质的知识呈现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学生想合作,要合作。  相似文献   

17.
<正>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唤醒潜能、共创奇迹的生命旅程。然而,从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看,教师仍然紧盯着知识,很少关注知识对于学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评价这种教学是只把学生"送到望远镜前去看星星",熟悉关于星星的知识,却不让学生有机会"观察那一片灿烂的星空"。因此,要重建思想政治教学,必须尊重教育节律,回归"人的本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求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创生’、‘改造’,进而实现‘动态生成’。这就要求新课程下的课堂必须成为师生互动的动态场景,让知识在互动中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19.
初中地理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一个双边的脑力劳动过程,力求互动,才可能提高教学效率,获取最佳教学效益。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予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我认为真正的"互动"应注重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了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新的跨越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的教育形势和新的课程任务 ,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务之急是教师要转变角色 ,加快、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 ,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教师要走下传统的圣坛 ,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新课程强调 ,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合作意味着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具有了自主求知、自主发展的特点。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在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