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我国现有的以一元化刑罚体系为核心的少年司法制度中,刑事责任年龄为司法干预的唯一标准。近年频发的低龄少年的恶性犯罪案件,暴露出我国司法在应对未达刑事责任年龄的少年犯罪问题上的失灵。而就目前的应对措施而言,家庭教育效果不佳、工读学校运行障碍重重、收容教养制度适用含糊,都成为制约矫治效果的现实桎梏。基于国家亲权及儿童福利理论,我国理应通过司法的有效介入实现对触法行为的干预。该干预手段并非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为前提,而是应改变过于倚重刑罚手段的既有模式,型构独立的刑罚替代手段,由专门的少年法官做出保护处分决定,参照触法少年的人身危险性、悔罪情况等因素进行分级处遇,并可借助临界干预措施,对具有触法可能的少年予以事前干预。  相似文献   

2.
专门矫治教育属于保安处分,适用场所为专门学校。专门矫治教育适用年龄下限应止于12周岁,上限应调高至18周岁。因12周岁至18周岁罪错未成年人的行为性质复杂,不负刑事责任情形下不宜一概适用专门矫治教育,应当给予监护人管教、治安管理处罚、刑事处罚选择余地。依据罪错未成年人的年龄上下限框定专门矫治教育适用的形式框架,辅之以行为性质确定具体处遇措施,进而建立罪错未成年人之分类处遇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代刑事责任年龄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责任年龄,又叫责任年龄,“法定年龄”,是指法律规定的一个人对自己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所应达到的年龄。刑事责任年龄是犯罪主体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只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后实施了为刑事法规所禁止的行为,才负相应的刑事责任;如果某人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既使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也不能成为犯罪主体而追究其刑事责任。因此,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刑事责任年龄,对司法实践和切实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以及做好失足青少年的教育挽救工作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古代、近代、现…  相似文献   

4.
由于未成年人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认知能力较差、可塑性较强。因此,对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建立区别于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殊对策及处遇制度。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应采取特殊的制度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尽可能多的适用非犯罪化、非监禁刑和非刑罚处罚措施,并建立独立的未成年人犯缓刑制度及配套的调查、监督和社会帮教制度,促使未成年人犯再社会化。  相似文献   

5.
完善我国刑事责任年龄的相关立法,意义重大而深远。为此,一要纠正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立法缺陷;二要适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三要科学设定刑事责任年龄上限。  相似文献   

6.
共同犯罪刑事责任原则具有司法统一价值、司法指导价值和司法安全价值,其对于共同犯罪刑事责任的认定和分配十分重要.共同犯罪刑事责任原则由共同犯罪刑事责任的认定原则和分配原则组成,前者包括共同责任原则、部分行为全部责任原则、非实行行为依附实行行为原则;后者包括加重责任原则.确定共同犯罪刑事责任,应当结合个案,在共同犯罪刑事责任原则指导下进行.  相似文献   

7.
浅析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是否应当适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从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的实际情况看,我国不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其次,采取此做法并不能起到很好成效;再次,如果单纯以这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也可以说是成人社会在推卸应负的责任。因此,我们不应丧失对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挽救的信心,不宜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相似文献   

8.
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即14至16周岁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集中规定在《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但该条款对14至16周岁未成年人应负刑事责任的8种行为是罪名抑或是罪行却尚不明确。两种意见的争论广泛而持久,应该对其进行理性的评判。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的下限14周岁不可动摇,《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应是罪名,但具体化的罪名将突破8种。基于司法实践的需要,立法机关对该条款的明确须臾不可迟缓。  相似文献   

9.
我国环境公害犯罪刑事责任方式的现状是,立法规定单一薄弱、司法适用相对多元。基于环境公害犯罪特殊性、刑事责任目的、现有责任方式缺陷、中外立法对比以及司法实践探索考察,完善环境公害犯罪刑事责任方式必要且可行。立法方面,主要是改进财产刑和资格刑,配置非刑罚处理方法;司法方面,大胆适用以恢复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非刑罚处理方法。此外,应根据环境公害犯罪主体的不同,对自然人和单位规定和适用不同刑事责任方式。  相似文献   

10.
将激情犯罪纳入刑事立法是构建和谐社会、司法统一性和刑法研究国际化的需要,我国已具备有关心理层面、立法技术层面和立法契机的现实可行性,激情犯罪刑事立法化应从犯罪认定和刑事责任两方面予以考量。  相似文献   

11.
在非犯罪化思潮影响之下,未成年人犯罪领域的非犯罪化趋势在我国已经有所体现,这是对未成年犯罪人司法保护的新突破。实现未成年人犯罪领域的非犯罪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具体制度建构上,可以在实体法上减少未成年人罪名规定或规定未成年人特殊情形;在司法程序上,则应建立未成年人刑事和解与不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12.
大连13岁未成年人杀人案折射出我国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的社会问题。反观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具有无法有效防控低龄未成年犯罪、“一刀切”的制度过于僵化、各方利益难以平衡且难以体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等问题。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域外英国、美国和我国香港地区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进行了研究,提出在立法层面引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并在实践层面完善配套措施以保障其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人犯罪的不断攀升,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严重社会问题,为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刑事法律界所关注.如何有效预防、治理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国家立法机关通过制订、完善预防、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有关法律制度,则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性环节.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还很不完善,应当借鉴国际社会中有关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治理立法的成熟经验,在实体上,修改或者补充刑法,建立专门的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实体法律规范体系;在程序上,修改刑事诉讼法,设立适用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程序;在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上,进一步强化、完善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犯罪预防及其治理的综合性立法;在司法体制上,确立少年法庭体制.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对社会治安构成了极大的隐患。因此,应通过进一步完善立法,健全、完善未成年人培养教育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落实刑事政策、实施司法预防来积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相似文献   

15.
少年犯罪与成年人犯罪有质的不同。因此,少年犯罪刑事政策也应与普通刑事政策有所区别。明确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内涵和基本精神,才能使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制定不偏离方向。研究当前国外对少年犯罪的刑事政策,明确我国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应然选择,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少年犯罪刑事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犯罪被认为是继毒品、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社会问题,且日益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等特征。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令人担忧,在犯罪数量、犯罪形式、犯罪手段等方面表现出低龄化、暴力性增强、团伙犯罪增加、犯罪动机突发性强等新的特征。经过研究,我们得出了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分析G市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案件,可以看出留守青少年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团伙犯罪增多,犯罪主体主要是逃学或辍学青少年且呈低龄化趋势。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体制原因是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直接原因是农村教育与管理的缺失,主观原因是留守青少年的道德修养不高。我们应改革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与监护体系,遏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虽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家庭的不良影响、学校教育的缺失、文化市场的失控和不良社会环境是其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略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无期徒刑之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能否适用无期徒刑,理论界持否定观点的居多。无期徒刑适用的现有规则并未排除其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适用,根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无期徒刑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有选择适用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我国无期徒刑配刑存在诸多不符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处:刑罚结构偏重,涉及无期徒刑的罪名过多;过失犯罪配置了无期徒刑;未成年人犯罪配置了无期徒刑。对此,应优化我国的刑罚结构,禁止为过失犯罪和未成年人犯罪配置无期徒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