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新闻记者是高风险行业之一。记者职业的高风险,包括在采访战争时殉职,也包括从事新闻活动时发生的种种意外,例如被围殴追打,被绑架敲诈,被迫害致死,以及遭遇各种自然灾害等等。记者遭袭挨打的情况虽然各不相同,但记者和新闻媒体的新闻活动受到严重影响,被打记者身心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则是共同的;记者挨打有多种原因,其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记者在一些舆论监督稿件的采访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地触犯了某些人的切身利益。因此,认真维护新闻记者的正当权益,坚决制止、彻底杜绝袭击、殴打甚至迫害新闻记者的极端行为,是建…  相似文献   

2.
据最新调查显示,新闻记者已位居十大危险行业的第三位,仅次于矿工和警察,记者已成为高风险的职业。2003年,记者被打的消息不绝于耳——央视记者采访污染企业被打;新华社记者采访煤矿事故被打;羊城晚报记者采访征地纠纷被抓抢等等,不胜枚举。因此有人曾戏言2003年是“记者被打年”。  相似文献   

3.
党报记者采写新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燕 《新闻窗》2011,(3):34-35
作为一名党报的新闻记者,如何能使自己采写的报道有深度,有角度,并能引起良好的社会作用?我认为这与在采访中,记者采用的采访技巧和采访后的写作紧密相关,一篇好的新闻离不开采访前的准备、采访时灵活的方法、采访后角度的选取、主题的提炼几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新闻不但能为人们传递信息,还能传达国家政策,也能体现百姓生活.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新闻行业传播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但也导致新闻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热点信息会有多家媒体共同报道,这便要求新闻记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提问技巧,深入挖掘新闻热点,传播高质量新闻.同时,新闻记者可以通过采访获得更多具有价值的信息,因此新闻记者必须充分掌握采访技巧,才能提升采访质量,获得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新闻.并且电视新闻采访时对记者的要求很高,记者需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思维活跃能力,才能掌控采访节奏,保障采访效果.本文首先讲述新闻记者需要遵守的采访原则;其次,分析提问艺术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一系列加强提问艺术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访对于每一个从事新闻行业的记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要想成为一名成熟的新闻记者,要具备熟练、精湛的采访能力,有助于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获取第一手的新闻事实资料、掌握新闻真相,为人民群众报道相关的新闻消息。良好的提问艺术是新闻记者在开始采访之前的准备工作,熟练的提问技巧、懂得察言观色、不冷场,并且善于透过新闻表面看到新闻事实的基本素质。因此,本文就来对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尤其是广播电视行业的新闻记者,有时与被采访者的对话还要直接作为新闻报道的素材直接播发,所以采访现场谈话的成功与否显得尤为重要。记者如何提高与采访对象谈话的能力,一直是媒介从业者着重探讨的话题。看过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东方之子”人物采访的观众都有深刻的印象,这个栏目的记者把所采访人物的特点表达得非常鲜明,所提的问题既有合理顺序,又有深度。从问话中可以看出,记者是有充分准备的。  相似文献   

7.
采访是社会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篇好的社会新闻稿件七分靠采访,三分靠写作。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作为一名社会新闻记者,掌握采访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社会新闻采访在一定层面上讲是一门艺术。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也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的文章。那么,作为社会新闻记者,如何提高采访质量呢?  相似文献   

8.
关于维护记者采访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因采访引发的新闻官司不少,无故无理阻挠记者正常采访,对记者进行人身攻击,破坏、损坏采访设备的事件更是时有发生,这一切引发了包括新闻工作者在内的社会大众的思考:新闻记者的采访权如何界定?如何保护新闻记者正当合法的采访权利?中国的《新闻法》何时出台?记者采访权如何界定因新闻采访引发的官司屡见不鲜。四川日报集团的法人在一年的时间内,15次被告上法庭,在这些诉讼中,他们有胜有败,还有的一直无法宣判。其原因就是对记者的采访权限难以界定。记者的采访权限的确是一个关键问题。新闻记者该享有多大程度的调研…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其人格魅力在新闻采访中有相当的公信力。一名记者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格魅力,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受敬重的记者。有道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铸成这铁肩的,正是新闻记者的人格力量。构成这一人格力量的细节有很多,但笔者认为,新闻记者的人格魅力大致应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据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统计,1994年世界各国新闻界共有115名记者由于各种原因在采访中殉职,加上15名失踪人员,那么1994年遇难的记者人数已超过1993年的1倍多,临到年关,在这个名单上又增添了新的名字,比如,新年之夜,一名俄罗斯记者在车臣采访中饮弹身亡。 总部设在巴黎的无国界记者组织把1994年称之为新闻记者的“黑色之年”。去年在战地采访中惨遭杀害的记者激增。最大的屠杀发生在卢旺达。卢旺达不仅对其国内人民来说是一个“杀场”,对新闻记者也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而言,在进行新闻采访时所展现的提问技巧是最能体现记者这一职业特征的,这也是每一位记者的基本功。从新闻采访种,记者进行新闻采访时的基本任务出发,研究并分析了新闻采访提问的基本技巧与采访中要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俊 《记者摇篮》2009,(2):27-27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采访时需要千方百计接近采访对象,同时自己也扮演角色与采访对象交朋友,使采访显得生动活泼、新颖有趣。记者在此氛围中如能提出一些常人未曾想到的问题,获得一些常人未曾获得的答案,这就是采访技巧。它要求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的过程中运用新奇巧妙而又灵活多变的访问方法,采集真实材料、打开真相之门。记者只有掌握了提问的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也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的新闻稿件。  相似文献   

13.
<正>采访是每一位记者必备的基本功。假如你的采访不成功,你的报道就不可能成功。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弗克兰曾说"采访是我们这一行的基本手段,没有它我们就无法生存。"任何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一定能够熟练应用各种各样的采访技巧和手段,去获取工作需要的多方面素材。但是在实际的采访工作中,却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同一个被采访对象,同一个新闻事实,不同的记者却获得不同的采访效果。有的记者用尽了采访的十八般武  相似文献   

14.
2003年,新闻记者在履行自己的职能,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真相,进行舆论监督过程中,采访权、安全保障受到侵害的事时有发生,自身的维权之路面临新挑战。记者采访被打屡屡发生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见诸媒体的记者采访被打事件包括:1月5日,《济南日报》和《山东青年》的3名记者在山东省宁阳县采访时被殴打;7月22日,《羊城晚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遭环卫队十几个工人的围殴;8月1日,《南京晨报》《金陵晚报》等南京4家媒体记者到江苏省教育厅采访一个会议,被保安群殴;8月9日,广东电视台记者在采访广州海印布艺总汇时遭保安群殴;  相似文献   

15.
采访技巧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微观因素对受访者进行有效访问的采访艺术.本文借助记者采访的一般技巧重点分析了新闻记者这一特殊群体的有效采访技巧,通过对采访前、采访中及采访后的分析,提出了新闻记者"问"、"听"、"做"的三步采访法.同时,新闻记者也需要在掌握多种采访技巧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  相似文献   

16.
记者的采访心理危机和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鉴于新闻记者“高风险”、“重经验”的行业特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记者的心理素质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17.
自1992年以来,各国新闻记者因采访突发性事件而罹难的人数急剧上升。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波黑冲突中,死难的新闻记者已达30人之多。此外,在中东、中南半岛和南非等地,也有多名新闻记者死于非命。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尔·泰勒在近期的《哥伦比亚新闻月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南非:幸免于难》的文章,讲述了他在南非采访时所遇到的非人遭遇,引起美国舆论界大哗。新闻记者在履行工作职责期间的人身安全问题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这里,以作者的第一人称刊登原文的梗概,以供读者评鉴。  相似文献   

18.
新闻采访技巧是一名合格新闻记者最基本的素养。而随着我国采访事业在新闻媒体发展下的不断进步,新闻采访技巧在新闻媒体中也有了新的要求。本文试图从采访前期准备到采访中的技巧运用,再到如何提升和熟练掌握采访技巧三个方面,全面分析和阐述新闻记者采访技巧。为新闻记者获得核心新闻素材,写出最贴近事实的好新闻,提供采访经验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刘姝媛 《新闻传播》2009,(10):44-44
战线记者是专门对某领域、行业进行采访的记者,是相对于社会新闻记者而言的。由于有固定的消息来源,战线记者比较容易获得新闻线索,但是也因此而束缚手脚,使采写的新闻死板、生硬。  相似文献   

20.
新闻记者的风骨,既有思想作风、采访作风,又有作人之骨,文章之骨,说到底是一个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记者应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作“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记者。作人不要有软骨,对上不要有媚骨,对下不要有傲骨,这就是笔者认为记者必备的风骨。三者互为条件、互相补充,缺一不可。三者兼备,才能堪称名副其实的新闻记者,才能使记者的人品新闻作品谐调统一,光彩照人。   记者不要有软骨。——骨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部分。骨头,骨气也,即做人应有的正气,浩然之气。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要强化自己的骨,善养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