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民俗学科的新生性质与新时期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从某种程度上赋予了民俗学者以特殊的时代责任。近几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陆续开展以及民俗学者在其中的"学者——传承人"的双重角色,则更是要求我们对新时期的民俗学者进行一个重新的定位。笔者试图侧重于从民俗学科的理论建设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指导理论与方法上的智力提供者以及新型的文化传承人这四个方面对新时期民俗学者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2.
《文山学院学报》2016,(2):28-32
女子太阳节是云南省西畴县汤果村壮族的一个古老民俗。这一民俗现象具有三个方面的民俗学价值:一是祭日仪式对古老传统传承的完整性;二是祭祀仪式中祭祀者身份的独特性;三是祭日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保护民俗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又不能把这一工作简单地理解为从前民俗学所讨论的对象,而需要对以往许多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对象加以整合。这种评估系统也应该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知识框架,一个大体兼容多元保护目标的工作框架,以及能给政府和民间提供操作细则的实践方案。它的实践性决定它的生命力,这是它区别于以往民俗学之处。  相似文献   

4.
向先清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3):18-21,33
民俗摄影的兴起和发展是时代的产物,是当今社会民俗受到重视的表现。通过分析民俗摄影的兴起、民俗摄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众文化等现代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民俗摄影在今天的价值:民俗摄影已经成为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人们的民俗记忆。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今天,人们通过民俗摄影这种艺术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具有传统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民俗的关注,来表达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依恋。这实际上是现代人在精神家园丧失之后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反思,是人们对现代性的一种美学反应。  相似文献   

5.
民俗经济是指与民俗活动相关的经济,它包括与民俗直接关联之衣食住行与生老病死类的商品生产与消费,也包括民俗演艺及民间文艺转化而来的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此外,民俗经济也指因民俗活动的开展而带来的特别消费。民俗经济是一种认同性经济,它是历史形成的重要经济与文化资源之一。中国民俗经济体量巨大,生态功能与文化功能很强,其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民俗经济资源需要一次大规模的普查,建立资料库以为开发之用;政治文化与制度文化对于民俗消费习俗的影响至关重要,民俗经济对于文化传承与文化认同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消费习俗是经济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民俗生态对于经济发展存在综合关联。总之,经济民俗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有待系统的理论建设。当下而言,经济民俗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有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人类发明、创造的文化,是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形式传承至今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物质文化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而非物质文化则是发明、创造物质文化的心理、意识、民俗及技艺。因此,物质文化是非物质文化的基础和载体,物质文化中包含着非物质文化,而非物质文化促生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物质基础。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在共同的文化时空内才能保持其原真的文化内涵。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采取整体性、全面性、综合性、科学性的保护措施。在现代社会文化急速变迁的状态下,应着重采取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相结合,政府、学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谭振山的民间故事”作为惟一的个人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全国民间文学普查工作开始到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学者江帆持续性追踪研究故事讲述者达18年之久。持续性追踪研究为民俗学的田野调查工作提供了研究者的介入能促使讲述者对民间叙事价值的认识升华、调查互动中促使研究者反思田野调查伦理道德、如何充分挖掘故事讲述与故事讲述者背后的文化涵义等一系列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群体性、综合性、依赖特殊文化时空和“标志性文化”等典型特征。对于特别强调活态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开发利用是保护的目的和手段。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中必须坚持“政、企、民”三位一体的开发主体,对该类遗产实施“人、物、生态”立体开发。在此基础上,应创建“政、企、民”三方合资合作、“学术、商业、生活”三位一体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对几个“非遗”理论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是使用"民族民问文化"这个术语,后与国际接轨采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容范围上有差异,前者比后者宽和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译名的误导,在保护方向中上容易产生误导;文化空间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类别,而是民俗活动的一种载体;以儒家为核心的上层文化,所弘扬的大传统作为正统,既不适合传统文化艺术的保存,也不适合多元民俗的发展.而被一些学者称为"小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民间信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延续处于濒危的严重局面,要进行全面普查、确认、收集、登记、立档,尽可能做到原生态性的保护,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建立文化生态区.  相似文献   

10.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是使用“民族民间文化”这个术语,后与国际接轨采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容范围上有差异,前者比后者宽和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译名的误导,在保护方向中上容易产生误导;文化空间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类别,而是民俗活动的一种载体;以儒家为核心的上层文化,所弘扬的大传统作为正统,既不适合传统文化艺术的保存,也不适合多元民俗的发展。而被一些学者称为“小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民间信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延续处于濒危的严重局面,要进行全面普查、确认、收集、登记、立档,尽可能做到原生态性的保护,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建立文化生态区。  相似文献   

11.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在多种媒体异彩纷呈的现代社会,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文化传播却遭遇了竞争力不强、内容陈旧,形式单一,传承乏人等困境。要想走出困境,需要政府、行业、社会多方面合力促进,才能更好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2.
宁德畲族民俗文化内涵丰富,是调查、研究和借鉴畲族历史文化的主要依据。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都无法满足对畲族民俗文化保护的要求。我国应借鉴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确立畲族民俗文化保护的原则,设置专门的保护机构,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建立并依法管理相关保护基金。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存在的生命线,高校图书馆所具有的社会职责和功能,使之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等文化事业机构。民间美术以其自身特点,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承担起保护、弘扬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责任。本文以山东艺术学院图书馆收藏民间美术作品为例,探讨高校图书馆保护民间美术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biángbiang面秦人最喜爱的一种面食,“biáng”字。作为表达声音的字充分体现了秦人的强音特点,这个字由十个文化元素组成.包含了秦人秦地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向人们传达出秦人特有的文化信息,并承载着秦人的精神和品格。所以,biáng字就是秦人在秦地借助秦音创造出来的充分反映秦人性格品质的秦字。biángbiang面是遍布秦地独有的地方面食,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biángbiang面应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  相似文献   

15.
洹河是历史文化名城安阳的母亲河,洹河流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民俗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由于受现代文明的冲击和保护措施的欠缺,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梳理一下洹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特点,探索一套科学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在各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门类中,民俗摄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真实、客观地记录和保存了民族独特的、有形的风俗习惯,集中突出地表现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地传承与守护。同时,民俗摄影从原生态的视角客观地展现了蕴含在民俗文化、民俗事象中那种亲近自然的质朴之美、还原于生活本质的真实之美、原初纯粹的原生之美;从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人与社会间的和谐和人自身的和谐等角度来看,民俗摄影展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整生场中诗性的、审美的人类生产生活。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代布依族民歌传承问题,提出七个假设,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以贵州省望谟县1200份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个人、经济、娱乐、人际、政治、文化和歌曲因素对布依族民歌的传承均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提出政府继续出台传承政策、警惕资本逻辑、发挥当地"文化人"对山歌文化传承主导的建议。研究结果为保护布依族非物质口承文化遗产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流行于豫北延津的二夹弦是产生于清光绪年问并绵延至今、深受群众喜爱的一个地方剧种,也是先后被河南省和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戏种。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原因,二夹弦经历了多次兴衰演变过程。在弘扬、保护和发展祖国魂宝——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应坚持“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思路和途径优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努力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成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9.
浅谈高校音乐教育对传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如何继承本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如何将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汇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去,使之既能起到保留这些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又能起到传承作用,最关键的是将这些曾经非常鲜活的音乐遗产注入到现代的音乐河流之中,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