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48岁时,因替李陵辩护而以“诬罔主上”的罪名被判了宫刑。正象他在《报任安书》中所说:“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蒙受宫刑确实是一种奇耻大辱。孔夫子特别教人要“有耻”(《论语·子路》)要“远耻辱”(《论语·学而》)。孟子也说:“耻之于人大矣。”(《孟子·尽心》)可见知耻在儒家传统中是一种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的《史记》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们不但知道这部史书,还知道司马迁是在受了宫刑后忍辱把它写完的,更知道其受刑是因为替李陵辩解,说他暗射贰师将军李广利见死不救,因而惹怒了汉武帝刘彻。但是,司马迁是汉武帝的近臣,也是深得汉武帝的赏识的。刘彻的巡游、封禅、制定历法等活动,他都是参与者。其父司马谈写史书,是奉旨而为,事未竟而嘱托子继其业,若皇帝不同意,是不会授司马迁太史令这样的官职的。且接父手续写《史记》,用司马迁自己的话说,也是“以求亲媚于主上”。李陵降番,刘彻固然震怒,但绝对不至于因为他替李陵说了几句辩解的话就施…  相似文献   

3.
百科全书式的伟大著作《史记》,是我国古代璀灿绚丽的文化遗产,是华夏发展史上辉煌的里程碑。《史记》产生于西汉鼎盛时期,其产生与司马迁的经历遭遇及生活的时代有重要关系。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而遭受宫刑以后,面临着一场生与死的严峻的考验,而他没有因这奇耻大辱而自杀,相反忍受着比死更大的屈辱和痛苦,毅然决然地隐忍苟活发愤著书,终于给后世赢得一部辉映千古的巨著。司马迁受宫刑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受刑对《史记》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试在学术界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再作探讨。  相似文献   

4.
宫刑是汉朝承袭秦朝旧制,除大辟(死刑)之外,最惨无人道、侮辱人格的刑罚。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最下腐刑,极矣!”腐刑即宫刑(一种破坏男子或女子生殖的刑罚)。司马迁遭受宫刑是因“李陵之祸”引起的。天汉二年五月(公元前99)五月,汉武帝令李陵、李广利率骑兵出击匈奴,结果李陵深陷重围,兵败投降。汉武帝召问群臣,司马迁委婉地陈述了看法:李陵投降很可能是权宜之计,即便是真降,也是出于不得已。他的观点使汉武帝大为不悦。其实,汉武帝对司马迁欲加之罪已非一日,“李陵之祸”只不过是促使矛盾总爆发的导火索而已…  相似文献   

5.
提起司马迁,人们首先会想到与他有关的两件事,一是他撰写了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一是他受过宫刑。可以这么说,由于司马迁的名气,在受过宫刑的历史人物中,司马迁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他也就与宫刑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他生前把宫刑当作奇耻大辱。司马迁与宫刑的关系,也是历代史家和学者研究司马迁时避不开的一个话题。究竟宫刑给司马迁和《史记》带来怎样的影响,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史记>是他呕心沥血的成果.司马迁在受宫刑后才完成这部历史巨著,因此,腐刑的影响无不体现在<史记>之中,本文从<史记>这部作品出发,简略的探讨宫刑对司马迁创作思想倾向的影响,揭示其发愤著书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7.
卓敏敏 《文教资料》2007,(14):81-83
“李陵之祸”是司马迁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本文从汉武帝器重司马迁、司马迁“举李陵”、司马迁犯“诬罔”罪及“李陵之祸”对司马迁人生道路的影响整个过程,来探讨这一重要事件的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自请宫刑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司马迁因替李陵说话而受了宫刑,这是人们都知道的常识,毫无疑义。但是不是一开始就是判的宫刑,似乎尚不尽然。我认为开始是判的死刑,是司马迁自己请求改为宫刑的。因为他的《史记》尚未写完,他不愿让他的伟大工程半途而废。为说明这一点,特提出以下事实:  相似文献   

9.
张海聪 《班主任》2012,(12):47-48
一次语文课上要学习《报任安书(节选)》,当我的PPT首页展示出司马迁因受宫刑而导致面光无须的图片时,学生一片哗然:"怎么像个女人啊?""是男是女啊?""呵呵,太监!太监!"……我没生气,也没制止,而是郑重地问道:"同学们对于司马迁的遭遇,应该早有所闻。那么,你们知道他为什么会被施以宫刑吗?""是因为替李陵说话了——"有学生在底下嚷嚷。  相似文献   

10.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力作,选入高中语文人教社新教材第六册。本文是了解司马迁生平和思想的重要文献。作者借给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了自己受宫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  相似文献   

11.
[案例 ]高一新生入学 ,第一次学司马迁的文章。我在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时 ,详细介绍《史记》及司马迁。当介绍司马迁遭李陵之祸而受残酷的腐刑之辱时 ,有一个女同学举手。她提了一个问题 :“腐刑是什么刑罚 ?”我没想到她会提此问题 ,就回答说 :“腐刑就是宫刑。”这时我希望她能知道这个词 ,同时也预感她可能不知道。果然 ,她茫然地看着我 ,摇了摇头。讪笑声从班级的各个角落传来 ,了解这个词的同学———尤其男生———开始活跃起来。没有时间容我思考 ,我不想强化我不愿看到的倾向 ,决定不解这个词。我马上严肃而平淡地说 :“有自己…  相似文献   

12.
最近,王俊清同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观其文章,想见人德》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谈到了司马迁所遭的“李陵之祸”.王俊清同志说:“司马迁因李陵事件遭祸受刑,这是历史上一件冤狱.”为什么这样说呢?他说,这是因为司马迁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是有其原因和理由的”.司马迁“与李陵俱官‘侍中’”,“对李陵之为人还是深有了解的”,李陵“‘事亲孝,与士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与李陵“素非相善”,为开扩武帝胸怀而言及李陵事件,并没有为李陵投降辩护和开脱罪责,他是因“诬上”而被处刑的。李陵之祸后,他又遭受了为李陵投降辩护和开脱罪责的冤枉。我们应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为司马迁讨个公道。  相似文献   

14.
一 《文选》卷四十八《班固典引》: 永平十七年,……诏因曰,司马迁著书,成一家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义)士也。 《后汉书·蔡邕传》: (王)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 《汉记》卷十四: 上以迁欲沮贰师,为(李)陵游说。上怒,乃族陵家,而下迁腐刑。司马子长既遭李陵之祸,喟然而叹,幽而发愤,遂著《史记》。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 《史通·探赜篇》: 迁之纰缪,其流甚多,……遭彼腐刑,怨刺孝武。 以上诸说,词异而意近,概言之,诸著者因太史公由李陵事而下蚕室,遂误以为太史公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旨在非贬孝武。当然,前贤依据《史记·太史公自序》篇对以上说法加以辨证,说明太史公是承其父淡临终之命而著《史记》的,亦即太史公著《史记》在前,而因李陵受刑,实乃远在其操笔撰史多年之后。至于《史记》是否“贬损当世”、“怨刺孝武”则皆以“良史实录”、“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而昭法式”的纯史观点加以诠释,而不再作深入的研读。于是师师相传,至于今日。  相似文献   

15.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第22课《文学、史学与宗教》中讲到:“他(司马迁)决心写一部《春秋》那样的历史书。谁知开始写作不久.因替朋友辩白.惹怒了汉武帝.被处以残忍的宫刑,关押在监牢中。”(第126页)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讲的是要成大器,必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纵观古今成大器者,无一不是吃过不少苦的。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欧阳修两  相似文献   

17.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回信,是我们现在仅见的除了<史记>以外的司马迁的作品;也是我们唯一能见到的司马迁直抒胸臆披露心声的作品.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一位堪称巨擘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写出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六经之后,惟有此作”的巨著--《史记》,沾溉后人,泽流无极。可是,司马迁在创作《史记》的过程中,曾因“李陵之祸”蒙受宫刑,终身垢耻。这“李陵之祸”,到底是司马迁咎由自取,还是无辜被刑?弄清这个问题,将有  相似文献   

19.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力作,选入高中语文人教社新教材第六册。本文是了解司马迁生平和思想的重要文献。作者借给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了自己受宫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就是这样一篇内容十分丰富,思想感情相当复杂的文本,无论教者还是学生在阅读理解时都不同程度的感到深奥难解的地方颇多,却又无法回避,笔者择其一点“人固有一死”引发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地位突出,它的形成有其家世渊源,时代思潮、经济背景等方面的条件和原因,司马迁经济思想的内容包括“经济人”思想,“善因论”、“本”“末”并重思想等,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