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洪绶绘画以高古奇崛之风著称于世。在其人物画中,芭蕉形象主要在三类题材中出现:1.高士、仕女题材;2.历史人物故事题材;3.佛教及佛教相关题材。本文拟通过对陈洪绶此三类题材的人物画的研究,探析其人物画中的芭蕉意象。  相似文献   

2.
陈洪绶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画家,画法承接唐宋传统,融合元明文人笔墨程式,以怪诞奇崛的美学趣味独树一帜,清初曾一度被正统派文人画家、理论家视为野恶。然清末以来,推崇其绘画技法、绘学思想并在创作中借鉴、吸收了陈洪绶绘画中的许多有益营养而最终走向成功。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多元化社会里,也对21世纪传统人物画的探索发展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并引发人们寻求传统人物画在现代文化情境下的拓展之路。近年另有学者将陈洪绶绘画与荷兰伦伯朗、西班牙委拉斯贵支油画人物做比较研究,然而将陈洪绶绘画与西方写实油画相比,难免也会出现偏颇,这种比较不免有些牵强。  相似文献   

3.
正《蕉林酌酒图》,是陈洪绶作于1649年的一幅人物画作品。这幅画的背景是高高的芭蕉林,旁边有奇形怪状的假山,假山之前有一长长的石案,石案边一高士右手执杯,高高举起,凝视远方,若有所思。画面右侧的树根茶几上放着双耳铜鼎,正前侧画两个女子,拣菊煮酒。从画面幽冷迷蒙的格调可以看出,当在微茫的月光下。整  相似文献   

4.
浅析陈洪绶绘画艺术特点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洪绶是我国明末清初画坛上的卓越画家,他的绘画在继承了传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进行了独特的创新,艺术构思极具想像力,绘画风格古拙而生动。陈洪绶以其独到的绘画见解来指导自己的艺术创作,他的象征主义人物画,开启了中国人物画由中古向近代转型的新境界;此外,在版画史上更有着杰出的贡献,他把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微妙的装饰情趣,自然运用到版画创作中,在中国版画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在山水画、花鸟画极度发展的明代,人物画呈现下降的趋势。文人画风靡、人物画总体处于式微状态的局面于晚明时期打破,在人物画创作上最富有成就和特色的当推"南陈北崔",即陈洪绶、崔子忠,他们进一步追求夸张、奇古的造型,确立了变形人物画的风格,给后世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的俳谐作品具有浓厚的“闲寂”色彩,俳句的意象组合与情感表达独具中世和风之美。“闲寂”意境集中体现了松尾芭蕉的创作理念与处世态度,同时作为日本民族传统审美意识的缩影,其对后世的日本文学创作产生了长远影响。这种中世审美意境的形成,与松尾芭蕉对佛教禅宗的理解密不可分。松尾芭蕉早年接触佛教,在接受中国佛教禅宗的过程中独创出了“闲寂”境界,这为蕉门俳谐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闲寂”意境与佛禅因子相互融合,并在后来的蕉门俳谐论——“侘寂”中大放异彩,其中的“虚实“”风雅”与“不易·流行”理论皆蕴含着“闲寂”意境以及对俳谐禅意的哲学阐释。  相似文献   

7.
(二)南北朝晚期至隋人物画的过渡风格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兴盛得力于绘画和雕塑形式的佛像;佛像雕塑、绘画发展也刺激了世俗人物画的发展。实际上,佛教与世俗的人物画及雕塑在发展过程中是相辅相成,大体同步。因此,考察南北朝晚期至隋人物画风(包括佛教及世俗)的特点,也可以使  相似文献   

8.
王奇 《文教资料》2009,(28):94-96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水彩人物画长久以来一直被视为最难表现的题材。然而随着近年来水彩画整体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画家们开始大胆尝试不同的水彩人物画的表现形式,使水彩人物画以其独特的面目和形式,记载和表达艺术家的情感、扩大了我们的审美感受、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但我国水彩人物画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分析水彩人物画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从中探寻了一些基本规律.并针对水彩人物画创作中现有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关良是中国现代人物画史上极具开拓性的人物画大家,其在戏剧人物画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具有典范意义。从题材选择、构思、构图、笔墨等方面探讨关良戏剧人物画的画风,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画风成因,并对关良戏剧人物画画派的流向进行合情推断。  相似文献   

10.
藏族唐卡艺术堪称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唐卡艺术历史悠久 ,其题材主要可分为三类 :一、佛本生故事画 ;二、历史风俗画 ;三、历史人物画。唐卡画构图极为别致 ,各个画面不受时空限制 ,画面色彩十分考究 ,具有独特的印藏风味。它分黑、红、金、银等多种。根据风格不同 ,唐卡画可分三大流派。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 ,唐卡绘画艺术从题材到表现手法都有所创新 ,更具时代感  相似文献   

11.
宋代人物画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辉煌时期。它的题材范围受政治经济影响,比过去更加广阔。在道释画、历史故事画、风俗画等题材中,涌现出许多流芳千古的作品。李公麟、李唐、张择端等许多画家富有创新精神,开一代人物画的新风格,贡献巨大  相似文献   

12.
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在其文学中涉及了基督教、佛教、道教等众多宗教题材。在学者们对其基督教题材文学十分关注的情况下,对其佛教题材作品却鲜有涉及。事实上,芥川文学中涉及了诸多佛教"无常"思想。可以说,芥川文学佛教"无常"是触及芥川内心最根本的东西之一,亦是了解芥川及其文学的重要桥梁和钥匙,对全面认识芥川文学与宗教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代都市题材工笔人物画已呈现出兴旺繁盛的景象,本文分别从题材、造型、色彩等三个方面来论述都市题材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羲之爱鹅图     
陈洪绶(1598-1652年),字章侯,号老莲,以人物画著名。他画的人物,躯干伟岸,造型夸张,衣纹清圆细劲,用色简洁、高雅。  相似文献   

15.
明代的唐寅是一位在多种艺术领域都取得卓越成就的艺术家.唐寅的人物画在题材、意蕴、形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他的人物画关注下层女性命运,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并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有明一代,无人能出其右.明代中叶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和画家本人的不幸遭遇,直接影响了他人物画的题材与思想,而诗书画完美的融合,使唐寅的人物画具有了激起人们审美情趣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自古咏"芭蕉"的文学作品涌现不断,而在诸多文学作品中,唐代钱珝的《未展芭蕉》算得上是较为出色的。关于《未展芭蕉》在古书中的记载,不同的典籍在用字上略有出入。试图通过对"芭蕉"题材和意象在唐五代文学作品中运用的梳理,来领略"芭蕉"意象传递给我们的形态美、意境美、情思美;并通过对《未展芭蕉》的简单分析,从格律和整体诗意上把握"坼"和"拆"在此诗中的运用,以此来体会全诗的朦胧意境和真挚感情。  相似文献   

17.
温巍山 《常州师专学报》2002,20(3):25-27,30
该文从以线造型和程式化的艺术手法出发,论述了传统线描人物画在塑造形象方面的艺术特色。从“骨法用笔”与线条审美的角度,分析了线描绘画中线的中国精神和品评标准,同时列举了吴道子、李公麟、陈洪绶三位大师的作品予以论证和说明。  相似文献   

18.
自古咏“芭蕉”的文学作品涌现不断,而在诸多文学作品中,唐代钱翊的《未展芭蕉》算得上是较为出色的.关于《未展芭蕉》在古书中的记载,不同的典籍在用字上略有出入.试图通过对“芭蕉”题材和意象在唐五代文学作品中运用的梳理,来领略“芭蕉”意象传递给我们的形态美、意境美、情思美;并通过对《未展芭蕉》的简单分析,从格律和整体诗意上把握“坼”和“拆”在此诗中的运用,以此来体会全诗的朦胧意境和真挚感情.  相似文献   

19.
任伯年是海派的重要开创者。艺术上有杰出成就。尤其是其人物画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这些人物画中有许多是边塞题材作品。其体现出了任伯年对传统文艺中批判现实精神的探索与继承,这是对传统人文精神本质的追寻,使明清以来中断了的中国绘画中的中正现实的审美精神得到延续。这为后来者指明了艺术创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该试图由考察《喻世明言》中三类不同的僧尼形象入手,兼及冯梦龙的其他诗,探讨冯梦龙对佛教的真正态度,以及形成此种态度的原因。该认为,冯梦龙本人反对佛教的态度并不激烈:他在反佛教禁欲主义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当时的社会与个人的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