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赖雯雯 《读写月报》2023,(27):28-31
<正>物象是小说的基本元素,是客观事物,也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主要指小说中出现的道具、物件等。以往我们的小说教学都离不开人物、环境和情节这三个要素,物象其实也是我们不可忽略的重要信息。在语文教育学习实践中,笔者发现课文《孔乙己》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都有同质的物象值得关注——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的标志性衣衫“长衫”以及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别里科夫的“套子”。在两位作家的笔下,  相似文献   

2.
人物的言词和思想(也即人物话语)是小说家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曼斯菲尔德和凌叔华是两位处于相近历史时期的现代女性作家。前者被称为英国的"契诃夫";后者被称为"中国的曼斯菲尔德",受契诃夫的影响也颇深。她们都把人物话语作为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致力于反映人物"心灵的真实"。本文选取她们有代表性的作品比较运用人物话语塑造人物的方法,以期从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和中国文学的角度共同理解她们含蓄细腻的心理写实和清逸淡雅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浅论契诃夫小说的戏剧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小说,具有迥异于一般作家小说的艺术魅力。本文认为其秘诀在于他的小说具有戏剧性的物点,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小说的人物语言具有对白性;二是小说的人物语言具有行动性;三是小说描写的场景具有戏剧舞台性  相似文献   

4.
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创作深受契诃夫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题材与情节、戏剧式结构和讽刺幽默的艺术风格。曼斯菲尔德对契诃夫创作经验的接受是创造性的,她将契诃夫创作经验与个人经历体验、审美情感和社会现实完美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杨莉  随桂月 《天中学刊》2001,16(4):50-53
废明小说创伤的人物、艺术特色深受契诃夫的影响,尤其是其笔下“小人物”的塑造更是和契诃夫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具体表现在二人都通过对乡村、城镇大量平凡小事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的批“小人物”形象,鞭挞了俄罗斯民族和我们民族中虚伪、敷衍、自私的习惯惰力,以寄托内心的深切悲哀。  相似文献   

6.
论小说创作     
如果可能,请别写小说。小说创作是一种非社会行为,一旦动笔,小说家会时刻为小说中的人物所困扰;而且,真正写起来,小说指南一类书籍并不管用。假如非写不可,那么,小说家需考虑是以情节为主还是以人物为主。如果以情节为主,小说家即在虚构的事情中间而非在所谓的真实生活中寻找人物的时候,抓住情节不放;如果以人物为主,那么,小说家则需对适于情节的某些特征加以强调,使人物在新环境中显得真实可信,从而赋予他们生命。小说家无论重情节抑或是重人物,都还要考虑以何种形式、何种风格呈现情节和人物的问题;当然,在优秀的小说家笔下,故事和人物本身会以最适合的形式出现。小说家应对形式、人物和语言保持一种敏锐的感觉。此外,小说家可能会对道德教诲产生迷恋。尽管应当通过作品给读者以教益,但是,真诚的艺术家并不能专注于说教。  相似文献   

7.
契诃夫与鲁迅的小说在总体上有着显而易见的共同点,那就是都具有一种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这种风格在作品中的表现首先就在于他们都以平凡的日常生活与普通的人物事件为主要题材,从平凡的“现实”中去反映生活的本质。在两位作家笔下的人物画廊中,“小人物”的形象是颇为重要的一部分。曾经有人在评论鲁迅时说过:“在同情并怜悯‘小人物’但同  相似文献   

8.
作家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习惯。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有在夜深人静之时,才情方能从笔下涌溢出来。俄国作家契诃夫年轻时就不怕环境嘈杂,喜欢在临街窗户边写作,借以观察形形色色的人,并锻炼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他的著名小说《猎人》据说就是在洗澡房里问世的。  相似文献   

9.
曹禺后期戏剧深受契诃夫影响。迄今,学界对曹禺受契诃夫戏剧影响的研究,角度多元,成果显著,但对人物研究甚少,更不用说具有相似特点的女性形象研究。契诃夫与曹禺都对女性有独特的见解,从男性视角思考着处于困境中女性的选择之路。虽然两人都看到了新旧世界之交的先进女性,但依然带有男权思想。两位作家笔下女性形象比较研究对现今戏剧中女性形象分析与心理剖析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从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中学语文课本曾选用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两篇小说《变色龙》和《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写于1884年,是早期作品;后者发表于1898年。这两篇小说塑造的两个人物都是沙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善于在清新平和的格调中叙述故事情节 ,塑造人物形象。他的小说在书写平凡的人 ,叙述普通的事中 ,逐险求奇 ,寓情于异 ,让笔下的人物发出传奇的光芒。读他的小说 ,往往把读者带入一种充满真情与奇趣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2.
李岸,曾经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中国文坛一颗耀眼的文学新星,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李岸遭受过不公正的处理。无情的迫害和折磨致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时过境迁,直至今日,了解他的生平及其作品的人可能为数不多了,但无论是从历史计,还是从文学计,我认为都不应该将这位优秀的作家忘却。李岸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在题材方面,其小说创作既有表现伦理、婚姻和爱情方面的题材,也有反映革命战争和历史的题材;在风格特征方面,既注重对于人物形象的精心刻画和对于民情风俗的精细描绘,也颇注意对语言文字的锤炼与运用等。特别是长篇小说《结冰的心》,不仅具有内容上的思辨性、进步性、革命性,而且具有形式上的史诗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卡夫卡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透视他与众不同的民族情结。卡夫卡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甚至他对自己的犹太民族的情感也是复杂的。在小说中,他一方面极力回避“犹太人”的字样,另一方面又对犹太民族的生存境遇表现出深切的关注。犹太情结,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犹太人的卡夫卡挥之不去的民族情结,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特殊标记。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早期小说最动人的地方便是其中无意于技巧而展现出来的自然状态,作者在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中坚持自我体验,形成得之我心的“自得”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在这种哲学视域的指导下形成文字.沈从文在这些文字里宣泄自我情怀又构成自然成文的审美内蕴,从而构筑了他小说创作的基础与一以贯之的心理架构.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把世人的凡俗人生、生存状态的苍凉和世事的无情变迁勾画成一幅逼真的图景,通过一系列让人印象深刻的市井小人物形象,凸显了人物在欲望驱使之下疯狂却又受到压抑的痛苦。欲望作为一个视角无疑是一个能窥视市民在乱世生存环境下的内在强烈欲望的独特视角。不仅为读者展现了丰富而沉重的人生苦难,还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将非理性的欲望意识提升到了一种理性批判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渗透着深沉的人生悲凉和孤寂的况味。其悲既是一种情 ,也是一种理 ;既有困顿的人生失意之悲 ,又有死亡人物的愁苦之悲 ;既有庸众之悲 ,又有孤独之悲 ;悲剧方式将人物、环境等渲染得阴冷而可怖 ,道出腐朽的封建文化对于奴性人格及虚伪的相生相依的影响 ,同时在小说里 ,鲁迅无意间还流露出其天才式的悲哀。  相似文献   

17.
被称为“恐怖小说大王”的李西闽的小说中常常充斥着焦虑与恐惧。他的小说根植于本土传统,从人性出发,写出了现代人对生活的焦虑感和恐惧感,深入剖析了人的精神世界。以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为参照,李西闽恐怖小说中“焦虑的梦”直接源于童年经验,而这种焦虑与恐惧是中国社会当下信仰缺失与鬼文化影响的延续,其小说中无法消除的恐惧感正是恐怖小说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8.
金庸先生用他的十五部小说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丰满的武侠世界,除了刀光剑影还有许多令人向往的绮丽的爱情。在诸多坚贞的爱情中有一个是很另类的,也是很精彩的,那便是《鹿鼎记》中韦小宝的爱情生活。曾有学者撰文指出韦小宝是没有爱情的,因为他的两个主要生活环境一个是妓院另一个是皇宫,这两处都是世间最不可能有真感情的地方。而且他最终拥有了七位貌美如花的妻子,也成了很多人诟病他感情生活的重要"把柄"。但是我们不应将这七个女子同小宝的看作一种简单欲求,而是男性对于完美情感生活的最大追求。下文就将从这七个女人的不同特质入手,拼接一个韦小宝的完美爱情世界。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小说都带着"桃花源"式的归隐情结,在表现这一情结时,沈从文与汪曾祺表现出诸多不同之处。沈从文着重赞美湘西人情事态的原始,而汪曾祺则着重渲染高邮水乡的和谐淡雅;沈从文憎恶都市人奢侈、畸形的生活,他通过都市与乡村的强烈对比,将自己深深寄托在湘西土地;汪曾祺则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城市,他的小说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小城文化;沈从文注重人物生活形式及文体形式刻画,而汪曾祺则注重人性本质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与其小说相较,阿来的诗歌于我们已是一个陌生的存在。然而,诗歌是阿来生命感受的表达,以后学创作的发端。在对他的诗歌阅读中,可以发现,阿来依托汉藏双重化背景,对家园进行着诗意的表述。并在诗行之间,透示出对藏族化的皈依和膜拜,完成一种从流浪到回归的身心之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