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的古人在很早以前就从实践中得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是说,书读得多、读得熟,文章自然也就会写好的。阅读和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打个比方说,阅读犹如阶梯,随着阅读的步步提升,你就会迈进写作的殿堂。  相似文献   

2.
李敏 《阅读》2013,(5):20-21
小毛豆可喜欢读书了。不过,在阅读的时候,小毛豆常常会碰到一些生词。这些生词就像一个个“拦路虎”,阻碍了阅读,小毛豆多着急呀!对,来请教张老师吧。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自主学读”阅读教学模式,提出以“读顺、读懂、读会”为阶段目标,以“会渎”为目的,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学会读书,使其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通过近几年的教改探索,我深感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自主学读”,能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真正确立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其能主动地学习阅读,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为他们在将来的终身学习和工作中去创新,创造奠定基础,以下是我的初步体会。  相似文献   

4.
毛鹤美 《阅读》2024,(15):17-19
群文阅读作为一种阅读方式,它对于拓展阅读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审美素养均有较大的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实践。“1+N”的群文阅读教学需正确处理“1”和“N”的关系,确定“1+N”材料选择的原则,明晰“1+N”群文阅读的操作形式。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为应试服务,加上观念的陈旧和僵化,现在的阅读教学背离了文学阅读欣赏的基本规律;现代的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活动是由作家、作品、读者共同构成的“三R”关系的整体,学生是阅读行为的主体,允许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师要做一个“学者”而不做“讲者”,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选择,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独特的阅读感受。  相似文献   

6.
对学生而言,阅读具有增长知识、丰富和提升自我等重要作用。根据阅读场景的不同,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二者之间并非决然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拆除”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之间的“名义之墙”,将二者有机地、紧密地衔接起来。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从教材内容、群文阅读、读书交流等方面,想方设法挖掘课内外阅读“衔接点”,贯穿“衔接线”,拓展“衔接面”。  相似文献   

7.
在阿尔卑斯山脚下,有一句著名的导游语:“慢慢欣赏啊,沿途有无穷的风光。”当同学们开始阅读时,我也想用这句话提醒大家。有人说,阅读是快乐的;有人说,阅读是高尚的。我觉得,阅读就是收获。把书读薄,把人读厚;把书读旧,把人读新。同学们在享受阅读的同时,必然渐渐地学会了做人。一位作家说得好:“通过阅读,一辈子的人生可以像三辈子那样丰富。”人生的经历是有限的,但是借助千万个作者的眼睛,你的知识会变得丰富多彩。《阅读》是一本促进小朋友语文、英语学习,并十分有趣的杂志。她博古通今,中西合璧,像一位极具魅力的双语导游。让我们跟着…  相似文献   

8.
以八年级语文阅读能力的测试为依据,描述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结构的要素内容和学生阅读能力的水平特征。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证实了阅读能力结构由认读感知、推理解释、评价鉴赏、质疑探究和拓展应用这五种能力构成,是一个二阶五因素的模型构成,其拟合度参数值符合标准,测试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学生在五个阅读能力表现中,最好的是“推理解释”,其次为“认读感知”,再次是“质疑探究”能力,又次是“评价鉴赏”能力,最差的是“拓展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9.
书籍构造了一个缤纷的知识王国、生动的情感世界。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而今,时代的飞速发展使知识经济已见端倪,阅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阅读是积累,是储藏,是加油站,是助推器,是汲取前人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精华。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舞前进的风。阅读,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上航行。”世界对于我们是挂满无数问号的天空,边读书,边思考,边发问,就会获得更多的知识。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说:“读书,…  相似文献   

10.
徐继立 《阅读》2014,(10):20-21
瓦特看到开水顶起壶盖产生了疑问,最终研制出蒸汽机;牛顿因从枝头落下的苹果引起了思考,而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疑。”其实,对于阅谤,起点的“疑”也一样极为重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那么,在阅读中该怎样去质疑呢?打开课本,你会发现,课文的题目常常会去点明某一个地点、某一个时间和某一位人物.或者是文章。所要讲述的事情等等。  相似文献   

11.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课本编排了“阅读材料”栏目 ,“阅读材料”向学生们提供了许多课外知识 ,它把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及学科学的乐趣与艰辛紧密结合 ,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 ,对促使学生多动脑、学科学爱科学及发展物理智能启迪非常大。一、用“阅读材料”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课本每一章的“阅读材料”都是紧扣教材内容的 ,学生们只要几分钟的阅读便可以从中受到激发 ,深深地感觉到物理课的乐趣。例如 :“谁快 ?谁慢 ?你知道吗 ?”一文是列举了各种动物的速度 ,使学生们在比较毛虫、蜗牛、蝴蝶谁快的过程中进一步加…  相似文献   

12.
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是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也是未来现代化建设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因此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化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化学知识 ,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目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应着重通过阅读、思考、归纳、练习方面 ,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一、阅读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种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独立的阅读书本知识 ,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养成认真读书和独立思考习惯的重要途径。指导学生阅读 ,应注意 :1 粗读粗读即浏览读…  相似文献   

13.
小朋友们都喜欢看电视。是呀,电视多好看呢:画面清晰,内容有趣,不仅可以见其形,还可以闻其声。特别是动画片,更是爱看了。那“火眼金睛”的孙悟空,那“铜头铁臂”的葫芦娃,那“滑稽可笑”的唐老鸭……给小朋友的童年带来多少快乐呀!但是,我认为,还有一件事比看电视更有意思,那就是阅读。阅读是积极的脑力活动。边读书,边思考,你会进入书中和书中人物一块儿激动,一块儿欢笑,一块儿流泪。你仿佛也变成了书中的主人公。阅读能让你高尚。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交朋友,好书读得越多,你的高尚朋友越多。俗话说“近朱者赤”,那你不也成了高…  相似文献   

14.
冯践知 《阅读》2023,(71):16-19
以“学习召唤力”为导向的整本书阅读指导,旨在吸引学生自觉“卷”入阅读,最大程度地激活内驱、保持续航、收获成长,通过多维渗透,提前体验,让推荐书籍更具“召唤力”;通过多重阅读,任务驱动,让阅读过程更具“召唤力”;通过多元策略,活动导引,让交流分享更具“召唤力”;通过多极融合,读评一体,让评价反馈更具“召唤力”。  相似文献   

15.
龚海平 《阅读》2009,(4):40-41
在英语阅读过程,一些同学很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比方说,有的同学在看到“most”修饰形容词时通常会马上想到“最……”的意思。然而,“the most+形容词”与“a most+形容词”这两种表达方式所表达的意思并不是一回事。请看这两者之间的一些区别:  相似文献   

16.
满足于“读图”、“读屏”,导致高中生阅读出现目的功利化、阅读方法程式化、阅读内容逼仄化、阅读评价模式化的情形。改进现行的自主阅读(生活语文化)、体验阅读(语文生活化)、探究阅读(生活生命化)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丰富语文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学习研究,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显得越来越重要。新颁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个性化的阅读,而个性化阅读就是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一方面突出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它强调感受体验,整体把握,以情感感受与体验取代纯理性分析。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我们知道,“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是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不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引导,“阅读的功能就少了许多”,“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8.
张炳祥 《阅读》2024,(31):59-60
<正>阅读需要兴趣、自律,需要方法、策略。这是学生自主阅读得以恒久进行的情绪准备与方法保障。小学生受年龄、心理、心智、阅历的限制,需要一定的阅读课程引领。而大阅读课程的首要任务是上好“三种课”。一、导读课,在激趣上下功夫导读课是学生阅读前的“好书推介会”。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选用适当的方法,把学生引进书中,营造“未成曲调先有情”的阅读氛围和阅读期待。常用的方法有:  相似文献   

19.
许燕平 《阅读》2023,(95):36-38
整本书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合理运用“阅读之眼”:以“飞鸟之眼”通览,以“蜻蜓之眼”慢品,以“蚂蚁之眼”细读。这三只眼睛可以让学生学会站在“高处”通览整本书,培养阅读思维的整体性;形成多角度看问题的意识,培养阅读思维的全面性;反复精读关键情节,培养阅读思维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20.
经典阅读成为了语文教学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发掘经典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与经典的精神对话中,提高语文素养,涵养人文精神,这已成为了语文教师教学实践探索中的一个重点。让“闲暇”进入语文课堂,使学生从容阅读;用“细读”深入作品内核,使学生体悟作品内涵;借“多元”阅读彰显师生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