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北民俗艺术丰富多彩,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利用新媒体进行多方位的传播,更加精准、更加全面地面向广大民众,传播河北民俗艺术中的精华,使其发扬光大,在新时代能够绽放出新的光芒。本文概述了河北民俗艺术的魅力所在,并研究了新媒体对河北民俗艺术的影响,并提出了促进河北民俗艺术发展的新媒体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人类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其文化内涵也是我国古今社会生活的真切反映,它的发展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以互联网、数字技术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令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传承方式焕然一新,为了不断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新需要,我国传统戏曲发展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建国初期的戏曲改革运动,极大地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它在催生新剧的同时,也极力改编旧剧,使戏曲艺术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人民大众面前。根据明代康海所作杂剧《中山狼》改编的新剧,就很好地体现了戏曲改革运动的指导思想。研究该剧新旧剧本的异同,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建国初期的戏曲改革运动。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戏曲是一门以表演为核心的综合艺术,艺术表演中的扮相服装讲究色彩与搭配,人物的妆容讲究程式性和装饰性,所以戏曲美学是一种具备声、色、情景的综合美学.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进行整合,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将传统戏曲服饰与小学美术中的设计服饰内容进行整合,可以为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寻找新的途径与思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美学.  相似文献   

5.
童李君 《文教资料》2014,(16):105-106
《戏曲鉴赏》属于高校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审美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培养戏曲欣赏群体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讲授戏曲的相关知识,运用新媒体拉近学生与戏曲的距离,现场观摩使学生感受戏曲的魅力,组织讨论锻炼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等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戏曲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新媒体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一)我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从模仿到原创的过程,起步的新媒体艺术的这种模仿包括两个层面:对于传统艺术的模仿和对于国外优秀的新媒体艺术的模仿。模仿是创新的必然阶段,但是艺术创作的动力不在于模仿而在于创新。任何成功的艺术家都曾经历过模仿的过程,但起伟大在于他们在模仿之后能够突破前人,推陈出新,发展自我,推动了艺术史的发展进程。我国新媒体的创新也包括两个层面:表现方式的创新和表现内容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戏曲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艺术因素,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然而,在戏曲艺术实践不断成熟、不断完备的情况下,我国戏曲理论却始终停留在以戏曲局部的音乐性与文学性统观戏曲艺术整体的框架中。李渔的戏曲理论则首次突破了这种传统的戏曲理论研究格局,以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为基点,涵盖了戏曲艺术本体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内容。李渔戏曲理论从文学属性的倚重到戏曲本体的回归,标志着我国的戏曲艺术在理论上达到了艺术本体自觉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京剧艺术博大精深,他扎根于祖国的土地,历史悠久,唱腔精湛.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后,由于他的科学性,得到广泛的学习和应用,如何使其更好地与中国特色相结合,如何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掌握美声唱法的精髓?本文试图通过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京剧唱腔与美声唱法的对比,来探索更加科学的演唱方法,以便促进声乐艺术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经济、政治、艺术、教育等诸多领域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尤其对于艺术教育来说,时代背景下艺术教育产生了诸多变革,在中国民族声乐中积极对传统戏曲演唱方法进行借鉴和运用,可以让整体音乐风格更上一层楼,让其更具备民族声乐特色和传统戏曲特色,从而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正因如此,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戏曲中的演唱方法,进行借鉴。本文以孝义碗碗腔为例就中国民族声乐对传统戏曲演唱方法的借鉴运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戏曲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阶段,秦汉时期的歌舞艺术、说唱艺术成为戏曲发端的源头,唐代参军戏在继承和吸收前代艺术形式基础上,迸发出新的活力,直至宋元时期,戏曲最终形成一种集歌舞表演、唱歌、各种角色分工具备并能够在舞台上演出的艺术形式。自盘庚迁都到殷之后,河南在我国多个历史朝代都担任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职责。宋元戏曲诞生于宋金,发展大成于元,河南是宋元戏曲的发祥地,留存有大量的宋元戏曲遗址遗迹和文物。研究河南宋元戏曲的起源,发展历程、现状和前景,解读河南的宋元戏曲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凝聚了宝贵的财富。以数码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媒体产生以来,传统戏曲借助新媒体的强大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发展。新媒体产生后,国内戏曲理论研究者既看到它给传统戏曲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推进传统戏曲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戏曲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表演作为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有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申风梅是我国著名的越调表演大师。她拥有独具特色的舞台表演艺术,几十年来,她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融会贯通,为我国越调艺术的繁荣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从其唱腔、表演艺术的风格上,都显现出艺术大师的风范。本文简要分析了申风梅的唱腔及表演艺术的风格特征,从而促进我们学习、借鉴和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戏曲是一种文化艺术,是我国传承多年的文化财富。随着各种流行音乐的盛行,人们对传统戏曲艺术逐渐淡忘,失去了兴趣,对戏曲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弱,使得学校戏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而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戏曲艺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意识,感受祖国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因此,学校应加强戏曲艺术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让学生从根本上热爱戏曲,提高音乐课堂戏曲教学的效率。本文主要分析了音乐课中戏曲艺术教学的具体开展,以提高戏曲艺术教学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4.
李绿园《歧路灯》从理学家教化的立场学习借鉴戏曲艺术,大量描写了乾隆年间从京师到河南首府开封的戏曲活动,在形成《歧路灯》内容与形式特点的同时,也加强并丰富了古代小说与戏曲两大艺术门类的融和交流。《歧路灯》作为一部章回小说,同时也是研究清中叶戏曲特别是河南中州地方戏曲艺术的宝贵资料。《歧路灯》的这一文献价值已经并必将更加受到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民族声乐的艺术风格是我国多民族以及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下形成的艺术风格,是区别于其他声乐艺术的显著特征,也是民族声乐能够长存于历史艺术舞台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欲通过分析研究戏曲演唱和民族声乐演唱,吸取戏曲艺术中的精髓和借鉴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中始终立于经久不衰的历史地位、保持民族特色的成功经验,以发扬我国的民族声乐应有的风格和特点。使民族声乐在与美声、流行唱法等各种声乐表现艺术的共同发展道路上利于不败之地,具有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我国戏曲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比较有名的城市之一就是山西,这是"戏曲艺术的摇篮"。汉代时期,该城市就已经有木偶与皮影形式的表演,到了北宋时期,"诸宫调"形式出现,之后还有了宋杂剧和金院本等形式的艺术,山西戏曲音乐的发展对于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鉴于此,本文将对山西戏曲音乐的发展之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融合了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与设计艺术,为平面设计的创新注入了更多的灵感与活力,使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更加丰富,手段更加多元化,发展空间更加广阔,21世纪新媒体在平面设计的中应用与创新将跨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戏曲艺术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地位。我国作曲家将戏曲元素运用到小提琴作品中,创作出大量的即体现了中国传统戏曲风格又展示出小提琴音乐特质的作品。这些形式独特的作品,拓展了小提琴演奏技术,为演奏者二度创作提供了更宽广的艺术平台。本文将从小提琴作品的创作历史、小提琴演奏与戏曲艺术融合等方面分析戏曲元素在中国小提琴作品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焦循是我国清代乾嘉年间一位博学多能的学者,也是我国戏曲史上一位出色的戏曲理论家。他的《剧说》一书,辑录了唐宋以来散见于一百六十六种书籍中的有关戏曲的记载,为我们研究古典戏曲汇集了极可珍贵的资料。他的《花部农谭》,专论民间地方戏曲,更是集中体现了那种超逸时俗的艺术独好,和独具只眼的艺术识见。这在当时剧坛,固是独树一帜,在我国古代戏曲理论宝库中,同样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相似文献   

20.
高阳 《教育评论》2014,(1):144-146
民国时期,我国第一所按照新式办学方式兴办的,主要以招收和培养戏曲人才的高等院校——中华戏曲音乐专科学校,十分重视培养学员的文化素质和戏曲表演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学员的艺术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对戏曲艺术的理解和领悟。该校的建立,为我国早期戏曲教育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