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流传于秦人故里西和、礼县一带的乞巧民俗不单是祈求心灵手巧,家庭幸福美满,更有明显的古代求生育祭祀遗风,乞巧活动中的特殊祭品"巧芽"就是体现生命力的象征,乞巧活动中的取水与拜巧过程,带有古代郊祭与履迹遗风。出土于天水放马滩和云梦睡虎地的秦简《日书》均记载了秦人祈盼生子生育的相关内容,显示出秦人对生育的重视。秦简与秦地民俗的相关性印证西和、礼县一带的乞巧民俗与秦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秦人故里巧芽“种生”的生育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传于秦人故里西和、礼县一带的乞巧民俗不单是祈求心灵手巧,家庭幸福美满,更有明显的古代求生育祭祀遗风,乞巧活动中的特殊祭品"巧芽"就是体现生命力的象征,乞巧活动中的取水与拜巧过程,带有古代郊祭与履迹遗风。出土于天水放马滩和云梦睡虎地的秦简《日书》均记载了秦人祈盼生子生育的相关内容,显示出秦人对生育的重视。秦简与秦地民俗的相关性印证西和、礼县一带的乞巧民俗与秦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跳麻姐姐"是西和乞巧民俗的传承载体。乞巧是传统文化中一项不可分割的内容,对于乞巧传统文化的形成、传承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从田野调查出发对西和乞巧节中"跳麻姐姐"舞蹈的动作、结构、歌舞等形态方面进行了初步考察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跳麻姐姐"是西和乞巧民俗的传承载体。乞巧是传统文化中一项不可分割的内容,对于乞巧传统文化的形成、传承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从田野调查出发对西和乞巧节中"跳麻姐姐"舞蹈的动作、结构、歌舞等形态方面进行了初步考察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甘肃陇南汉水流域乞巧节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女性民俗节日,在女性心灵和一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利用范.哲乃普的"通过仪礼"理论模式对其进行分析,阐释了乞巧节狂欢表象下面所隐藏着的"通过仪礼"意蕴本质,从而揭示出乞巧仪式活动对于女性个体和社会整体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乞巧是集信仰崇拜、神话传说、历史文化、诗乐舞、情感宣泄和劳动技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文化活动。赵子贤先生搜录整理的《西和乞巧歌》是对这一传承千年之久、活动时长七天八夜独特民俗的特定历史阶段的记载,具有很高的民俗社会学和文献史料学价值。《西和乞巧歌》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富于特色,使乞巧歌具有独特隽永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西汉水上游的西汉村是一个文化积淀丰厚的自然村落,保留有大量传统民俗文化的信息,七天八夜的乞巧民俗活动,就很有代表性。通过对西汉村完整乞巧活动的考察研究,可以使人们更深入认识陇南有代表性的古老民俗和精神资源,对推进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建设有重大现实意义。乞巧的搭桥和接请(迎巧),祈神和迎水,拜巧、娱巧和汇演,是西汉村现存活态乞巧的重要节点,文化涵蕴宏富。  相似文献   

8.
西汉水上游的西汉村是一个文化积淀丰厚的自然村落,保留有大量传统民俗文化的信息,七天八夜的乞巧民俗活动,就很有代表性。通过对西汉村完整乞巧活动的考察研究,可以使人们更深入认识陇南有代表性的古老民俗和精神资源,对推进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建设有重大现实意义。乞巧的搭桥和接请(迎巧),祈神和迎水,拜巧、娱巧和汇演,是西汉村现存活态乞巧的重要节点,文化涵蕴宏富。  相似文献   

9.
甘肃陇南汉水流域乞巧节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女性民俗节日,在女性心灵和一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利用范·哲乃普的“通过仪礼”理论模式对其进行分析,阐释了乞巧节狂欢表象下面所隐藏着的“通过仪礼”意蕴本质,从而揭示出乞巧仪式活动对于女性个体和社会整体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旅游活动中,人们除了游览名山大川,饱览自然风光之外,异彩纷呈、内容丰富的民俗活动,包括婚庆活动、民族节日、民族服饰歌舞,甚至是民族特色的建筑与少数民族生活等也作为旅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活跃于旅游活动中。随着民俗旅游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俗事项以"表演""展演"的形式呈现在旅游者面前。这样的"表演"与"展演",一方面促进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探讨作为这样一种形式出现的民俗活动"真实性"及对民俗活动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本文以草原旅游中盛行的鄂尔多斯婚礼为例,通过其舞台表演的内容与形式,探讨其所展示古老婚俗的"真实性",进而进行少数民族民俗通过此类表演带来的影响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袁行霈先生主编的现行全国高校通用的<中国文学史>教科书,其第六编"元代文学"部分<白朴和〈梧桐雨〉>说<梧桐雨>第二折是写李隆基与杨玉环在长生殿乞巧排宴的,其实古今各种版本的<梧桐雨>第二折均无"乞巧排宴"的情节,这个情节应在第一折.另外,这本<中国文学史>还说<梧桐雨>的转折点是在第三折,其实应在第二折.  相似文献   

12.
韩愈的怪奇理论是和"自嬉"联系在一起的,韩门弟子开拓了怪奇理论的适用范围,孙樵对怪奇理论又加以修正,形成了一个中国散文理论史上的特殊景观。但和民族中和心理关系复杂,更多的是疏离,所以一直不能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3.
明代温州地区士大夫的祠堂祭祖活动颇具特色。通过对《项乔集》《王叔果集》《张璁集》及相关族谱中有关祠堂祭祖活动的研究,揭示明代温州士大夫的“一本观”宗族观念和“礼以义起”的宗族改革观,有助于对明代宗族等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拾遗记》的作者不是萧绮而是王嘉。该书的思想内容有揭露统治者荒淫无耻,反映人民追求理想生活的积极一面,也杂有诸多荒诞迷信的色彩。艺术形式方面对人物刻画、气氛烘托都相当成功。特别是语言精粹优美,富有感染力。书中还保存了不少谣、谚、诗歌,有较高艺术和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15.
民间美术对齐白石的影响是巨大的。文章从齐白石如何从一个木匠成长为一个民间画师再成为一代大师的艺术经历来分析民间美术对齐白石绘画发展的内在影响;从齐白石绘画所表现出来的民间艺术特征:题材的民间性、色彩的民间性、意境的民间性,来剖析民间美术对齐白石绘画影响的具体表现。让我们更加深入的认识齐白石所以成为20世纪传统型中国画的大师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6.
《齐风·南山》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风.南山》一诗,后人大都认为是一首讽刺齐襄公淫乱无耻的诗。然此说是对“雄狐绥绥”兴义的误解。本文对“齐子”的身份进行了探讨,又从挖掘“南山”、“雄狐绥绥”、“葛屦五两,冠纟委双止”、“艺麻和析薪”的深层含义入手,从而证明这首诗与婚姻有关,是一位齐国诸侯亲自到鲁国定亲回家后,听说别人仍在追求自己的未婚妻而发感慨所作的诗。  相似文献   

17.
民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它密切的与劳动人民联系在一起,直接表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广大的音乐工作者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更多优秀的作品,使它在形式或者内容上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演变后的民歌就成了大家口中的"新民歌"。这一词汇曾多次在近现代中国音乐发展史中被提及和运用,虽然,新民歌的内涵与传统的民歌息息相关,但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及不同的文化大背影下,却有着不同的时代理解和文化传承使命。其中传统民歌与中华民族的各种灿烂文化的结合成了"新民歌"的一种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8.
曲艺音乐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但新世纪以来,地方曲艺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受到极大冲击,将其引入地方高校音乐教学对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有积极意义。青田鼓词是丽水民间曲艺中较为独特的一种说唱艺术,将青田鼓词引入当地高校音乐教学,可以凸显高校音乐教育的地方特色,有助于完善民族音乐的教学,充实和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结合本土民间音乐的特色,探索出更好的教学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19.
说唱音乐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说唱音乐有其特有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说唱音乐的历史悠久,它同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第二,说唱音乐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中的里程碑,这表现为两点:一是说唱音乐继承和发扬了民歌的精髓,孕育和促进了戏曲的产生,二是说唱音乐的发展也促进了民间器乐的发展,丰富了民间器乐的表演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20.
“行歌坐夜”主要流行于南部侗族地区,它是侗族民间恋爱习俗,反映了侗族独特的婚恋文化.侗族河歌以它丰富的内容与形式,在“行歌坐夜”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和旋律抒情等特点.阐释“行歌坐夜”习俗及其文化内涵,探析侗族河歌文化特征,旨在让更多人关注与了解侗族的民俗文化以及民歌文化.同时,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