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竹麻号子》是一种造纸劳动号子,保存在四川省邛崃、夹江两县。为协调劳动,采用一领众和的歌唱方式。从其性质来看,可分为三种:一为夹江《竹麻号子》,保持了同造纸劳动的紧密联系,因而表现出腔调丰富、节奏规整、和部词生动活泼的特点;二为邛崃《竹麻号子》,因手工造纸工艺的消失而呈衰变状态,较具舞台化、歌唱化特点;三为由《竹麻号子》艺术团表演、展现在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舞台的艺术化的《竹麻号子》。若用古代的文体名来作类比,这一现象可反映出从"风"到"赋"的跨越。周代乐官传述民歌有"风"、"赋"、"诵"三种方式,由"瞽"、"瞍"、"矇"等具有不同辨音能力的乐官承担。"风"为按民歌曲调原样进行传达,"赋"为用雅言诵的方式来转述民歌,"诵"为离开原来曲调的仪式性诵读。从"风"到"赋"、"诵"的转变有其必然性。这不仅因为古代人所采之风要用于仪式和王者听政,故须按仪式规范加以改制,须以雅言传述以达上听;而且因为,真正的民歌是同民众的劳动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旦脱离所生存的土壤便不免变质。这一点,是邛崃《竹麻号子》研究对于赋史研究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梁子湖东岸部分乡镇的民歌进行实地调查,比较详实地记录了梁子湖民歌现状以及有关民间歌手的情况。对梁子湖民歌目前濒临消失的境况从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旨在做好梁子湖民歌的抢救与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3.
鄂州市位于湖北东南部,地处长江中游,曾经是中国历史上的王都、帝都、军事重镇,这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名城也是滋生民歌艺术的摇篮,著名的古代民歌《越人歌》、《西洲曲》与鄂州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关联。该文通过对鄂州地理环境的探析,让人们了解这片古老的土地曾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这些民间歌曲对研究鄂州地区的生活方式、民风民俗、文化背景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旅游活动中,人们除了游览名山大川,饱览自然风光之外,异彩纷呈、内容丰富的民俗活动,包括婚庆活动、民族节日、民族服饰歌舞,甚至是民族特色的建筑与少数民族生活等也作为旅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活跃于旅游活动中。随着民俗旅游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俗事项以"表演""展演"的形式呈现在旅游者面前。这样的"表演"与"展演",一方面促进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探讨作为这样一种形式出现的民俗活动"真实性"及对民俗活动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本文以草原旅游中盛行的鄂尔多斯婚礼为例,通过其舞台表演的内容与形式,探讨其所展示古老婚俗的"真实性",进而进行少数民族民俗通过此类表演带来的影响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赣中地区南昌民歌具有典型平原地区的田园风格,音乐舒展开阔,婉转悠长。在这里流行的各类体裁的民歌中,号子深受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喜爱。文章以南昌号子音乐为研究对象,对其节奏、音乐材料、音调、音阶、调式、曲式结构特征及演唱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张晓震 《教育》2008,(4):33-33
鄂州,依水而兴,梁子湖、鸭儿湖、三山湖等100多个湖泊似碧珠镶嵌其中。三国时期,孙权在这里开创了“以武而昌”的一代霸业。“古今两武昌,源远又流长”,鄂州注定与武汉结下不解之缘。鄂州与武汉相距50公里,地处武汉“1+8”城市圈中核心层。如果以武汉为中心,把其他的8座城市比作8颗行星的话,鄂州是离得最近的一颗。  相似文献   

7.
《教育》2008,(10)
鄂州,依水而兴,梁子湖、鸭儿湖、三山湖等100多个湖泊似碧珠镶嵌其中。三国时期,孙权在这里开创了"以武而昌"的一代霸业。"古今两武昌,源远又流长",鄂州注定与武汉结下不解之缘。鄂州与武汉相距50公里,地处武汉"1 8"城市圈中核心层。如果以武汉为中心,把其他的8座城市比作8颗行星的话,鄂州是离得最近的一颗。融入"大武  相似文献   

8.
梁子湖一带历史文化悠久,流传有不少悠久古朴,风格独特的民歌。对古代民歌和现代歌方言进行浅析,使人们对梁子湖民歌方言的古越语和赣方言有了一定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苏北,则是江苏北部地区的简称。这里环境优美,土地优渥,是长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之一。借助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高速通道,苏北地区在近些年的经济、民生以及文化方面发展迅速。在苏北这片广阔的平原上,诞生了很多非常传统的民俗舞蹈,比较著名的民俗舞蹈有歆缘舞蹈、采茶灯、打莲湘、采莲船等等。本文以苏北地区的民俗舞蹈为主要内容,探讨苏北民俗舞蹈在舞台表演中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为苏北地区民俗舞蹈舞台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歌是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切的反应。汉族民歌分为山歌、号子、小调三种。分析了山歌、号子、小调三种汉族民歌的种类特征,以点到面地概括了这三种体裁的民歌,从而分析了汉族民歌的演唱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1.
宝鸡民歌是经过长期的口头传唱而形成发展起来的集体创作,是一部形象化了的宝鸡人民生活和劳作的历史写照。宝鸡民歌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社火调、民俗歌曲和宗教歌曲等六大类。宝鸡民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与西府方言结合紧密。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2.
广西壮族的原生态民歌包含了壮族人民的文化魅力以及风土人情,是极具张力与表演性的民间艺术形式。舞台表演对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十分有效。文章在原生态民歌的本身属性、受众群体心理以及歌手素质各方面做出分析,重点在其舞台表演运用上的起源、发展前景以及文化保护方面做出探究。  相似文献   

13.
梁子湖花灯调民歌衬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子湖花灯调民歌衬词丰富多彩,不仅具有浓郁的地域语言特色,而且折射出梁子湖人民不畏艰难困苦,对美好生活无限幢憬的乐观主义精神。作者根据最新搜集的民歌资料进行系统研究,从衬词的节奏、句式、口语化、蕴含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随着鄂州市梁子岛生态旅游的兴起,翘嘴红鲌(俗称红尾鱼)也逐渐走俏市场,目前全市的红尾鱼加工厂已发展到14家,仍然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市场的需求引发了农民的养殖热潮。通过在鄂州梁子湖区进行的翘嘴红鲌繁养试验,对翘嘴红鲌鱼种培育与运输等养殖技术进行总结和归纳。  相似文献   

15.
民歌是语言民俗的一部分,同时又蕴含了丰富的民俗事象。以冯梦龙《挂枝儿》、《山歌》等为例,可以考察明代民歌中的多种民俗如婚恋民俗、信仰民俗与生产民俗。研究明代民歌中所蕴含的民俗事象有多方面的意义:明代民歌与民俗是紧密结合的,对民歌与民俗进行综合考察是中国历来的优良传统;明代民歌有助于明代民俗语言的研究;明代民歌中的民俗事象的解读有助于对明代民歌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6.
对临沂民歌的研究,不仅具有音乐价值、艺术价值,而且还具有民俗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具有较深的理论意义。对临沂民歌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为演唱者、临沂民歌的爱好者提供理论基础,他们可以透过临沂民歌音乐特征更好地对演唱进行把握。笔者选择《沂蒙山小调》这首最具代表性的临沂民歌就其旋律、曲式以及伴奏等音乐构成元素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其音乐语言的特征,以期为临沂民歌的研究者、演唱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从而使临沂民歌得以更好地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7.
民俗旅游是社会热点,也是学界显学。民俗旅游研究火爆,旅游民俗研究稀少是其现状,建立旅游民俗学的学科框架迫在眉睫。旅游民俗学是以民俗学的视角对于民俗旅游与旅游民俗进行科学研究、对于民俗旅游产业和旅游民俗文化事业开展社会服务的一门科学。旅游民俗学有着四个方面的重要研究内容:一是可用于旅游的民俗资源及其转化研究,二是对于民俗旅游的经济研究与服务,三是对于旅游者与从业者的研究与服务,四是对于旅游与民俗文化传承及其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民俗学首先需要更新自我对于民俗的解释,才可能为民俗旅游产业提供服务。民俗的核心属性是构建认同,叙事是民俗的存在形式,通过民俗叙事拓展民俗旅游研究的空间,是民俗学家的独特优势。以语言叙事、仪式表演行为叙事和景观叙事为一体的民俗大叙事观,是旅游民俗学的研究入口。大叙事学说,民俗认同学说,可以此为基础构建旅游民俗学研究的话语系统。民俗表演的观赏性与民俗景观的观赏性,都是民俗叙事的再生产的重要内容。把民俗叙事研究定位为旅游民俗学的学科基础和前提,是因为民俗旅游不能离开民俗叙事而存在。  相似文献   

18.
五河县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造就了五河民歌在载体和风格上都和其他地方的民歌有很大的区别。题材上有号子和小调,没有山歌。旋法上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外来文化和原居民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之下,五河民歌呈现出既有一枝独秀又有百花齐放的特点。本文以几首民歌为代表性,分析其在旋法、调式调性、结构的特点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两当号子"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两当民歌的重要表现形式。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文化受到忽视,当地民歌的传承面临极大的考验。以两当民歌文化为立足点,深入分析新媒体时代对"两当号子"的促进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两当号子"文化传播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20.
民俗旅游资源是民族地区发展社会经济的一个增长点,而民俗体育旅游是其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种资源,它是指旅游者外出旅游以观赏当地的民俗体育表演、竞技比赛,参与民俗体育健身、娱乐等活动为动机的旅游形式。新疆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少数民族聚居,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认识新疆民俗体育旅游的特性和优势,思考发展壮大的策略,为充分开发利用新疆民俗体育旅游资源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