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6只牛蛙制备离体蛙心灌流,灌流液中添加1%的茶多酚、茶多糖、红菇多糖50~200μl,结果使蛙心收缩力分别增加84%(40%~169%)、46%(28.6%~70%)、89%(15.4%~289%)(P〈0.05或〈0.01);三者对蛙心以正性变力作用为主,对心率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还原糖相关疑问进行探讨与分析,对单糖、二糖和多糖是否为还原糖进行了解析,为解答师生在该问题上的疑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从枸杞中提取分离多糖、鉴别糖的种类、糖的性质及活性测试的综合研究性实验方法.采用Molish试验、间苯二酚试验鉴定了水相中枸杞多糖的存在,GC-MS分析了枸杞多糖中的非糖物质,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枸杞多糖对羟基自由基和亚硝酸根离子的清除能力.实验过程涉及天然产物的分离提纯,GC-MS联用技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等大型仪器分析的操作,实验涵盖知识点多且简单易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综合分析和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从枸杞中提取分离多糖、鉴别糖的种类、糖的性质及活性测试的综合研究性实验方法.采用Molish试验、间苯二酚试验鉴定了水相中枸杞多糖的存在,GC-MS分析了枸杞多糖中的非糖物质,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枸杞多糖对羟基自由基和亚硝酸根离子的清除能力.实验过程涉及天然产物的分离提纯,GC-MS联用技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等大型仪器分析的操作,实验涵盖知识点多且简单易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综合分析和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5.
分级灵芝多糖的分离和活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灵芝子实体作为实验材料,对灵芝多糖的分级提取、红外结构分析、生物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灵芝子实体90℃热水浸提,不同乙醇浓度下醇沉量研究表明40%乙醇浓度沉淀多糖、65%乙醇浓度沉淀多糖、80%乙醇浓度沉淀多糖在灵芝粗多糖所占比例为0.31:0.27:0.42;IR分析表明65%、80%分级多糖是以β型糖苷健相连结的杂多糖;用不同分级的粗多糖以10 mg/只/天,分别对小鼠连续灌胃10天,发现分级多糖均能提高小鼠的白细胞吞噬作用和肝功能作用,但65%和80%两级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多糖因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对糖类研究的历史、方法及在医药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对红藻多糖、褐藻多糖和绿藻多糖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对植物多糖,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草药多糖、真菌多糖已有广泛的报道。现在使用的糖化合物药物已超过500种,包括各种抗生素、核苷、多糖、糖脂等,几乎用于治疗所有的疾病,如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抗凝血、抗爱滋病等药物活性的报道很多。但是糖类作为药物的概念是在近年糖生物成就的基础上被认识的,同时逐渐形成了用现代仪器技术提取分离多糖、分子修饰研究构效关系的新方法。这一成果的取得,经历了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循环往复,目前,正在向高一级的认识迈进。文章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评述了中药多糖的分离、结构以及在临床医学上的重要应用,探讨了多糖研究的传统和现代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很多关于儿童饮食方面的建议都提到糖摄入过多对宝宝的负面影响,弄得家长想当然地认为糖是宝宝饮食中的“健康杀手”。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糖是普遍存在于多种食物中的由碳和水组成的包括单糖、双糖、糖醇、寡聚糖及多糖在内的一系列碳水化合物,是宝宝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能源。  相似文献   

9.
糖的生物合成及微生物多糖发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单糖、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的生物合成途径,并对微生物多糖发酵作了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10.
周建中 《中学科技》2012,(10):28-29
糖是人体所必需的一种营养素,经人体吸收之后,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糖一般分为单糖、双糖、多糖。我们熟悉的葡萄糖、果糖、半乳糖被称为单糖;蔗糖、麦芽糖、乳糖为双糖;储藏在植物中的淀粉和储藏在动物中的糖原,则称为多糖。平时常见的白糖,主要是从甘蔗和甜菜中提取出来的甘蔗糖和甜菜糖。甘蔗糖和甜菜糖是存在于植物中的天然的甜味剂。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This design experiment in prayer education for Jewish students was motivated by a current educational concern: educating for spirituality and religious practice. Educators are tasked with formally nurturing spirituality (Wright 2001). It is known that attitude to religious observance may change during adolescence (Hyde 1963), thus attitude to prayer needs attention. The effects/consequences of prayer understanding reach beyond religious practice itself, to encompass issues of faith, identity, spiritu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Sigel 2009). Her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is used to measure the effects of a tefillah (prayer and its understanding) course on student attitudes to pray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