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文字交给大众”,这是鲁迅先生对裘毓芳创办中国最早的白话报的赞语。裘毓芳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办报活动的妇女。裘毓芳,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江苏无锡人,是戊戌维新时期著名的才女。她有一个叔父叫裘适梁(可桴),和梁启超、严几道是当时鼓吹新学的维新派人士。裘适梁有一个主张,他认为只有写白话文,力白话报,才能“民智大启”。而要达此目的,“必自广学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阅报始。报要能人人而阅  相似文献   

2.
浅析《申报》早期经营活动中的营销思想萌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72年4月30曰(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英国商人美查等四人集资1600两白银在上海创立《申报》。《申报》创立初期,美查在《论本馆作报本意》中以“新报之开馆卖报也,大抵以行业营生为计”,“但亦愿自伸其不全忘义之怀也”之说确立了“义利兼顾”的办报方针。秉承这个原则,《申报》从报纸的内容,发行,价格等方面与当时独占上海鳌头的第一份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不到一年时间就把惟一的强敌挤跨。  相似文献   

3.
知识与趣味     
中国最早报女报人 1898年5月,裘毓芳创办并主编的《无锡白话报》在无锡创刊,裘成了我国最早的女报人。裘毓芳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她有深厚的文史和国学根基,精通英文,知识渊博,文笔优美,是有名的才女。她办起报纸后,亲自采写新闻,还编译、撰写了大量文章。她主张运用白话文来开通民智,传播知识,推动维新。《无锡白话报》的创  相似文献   

4.
我国白话文报刊是在清末维新变法的高潮中创办的。1897年10月在上海出版的《演义白话报》,《蒙学报》是目前知道的最早的白话报。随后,裘廷梁创办的《无锡白话报》是当时影响较为广泛的一张白话报。随着维新变法的失败,这些报刊很快停刊。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逐步走上政治舞台的过程中,不少人注意到要发动下层社会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斗争,因而也创办了不少白话报。1900年至1905年间,曾先后出版过《杭州白  相似文献   

5.
从《申报》广告看近世上海社会生活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上海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由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ErnestMajor)于1872年4月30日创办,美查办《申报》是其商业活动的继续。戈公振说:“美查虽为英人,而一以盈利为前提。”言外之意,《申报》不是宗教政治报刊。《申报》自己也坦称是为谋利而开办的行业。广告是营利性报纸的重要收入来源,自然也成了《申报》的一条重要生命线。为此《申报》人倾心设计广告形式,完善广告内容,从广告的图画文字到排版色彩到措词创意皆精心完成,效果在众刊中首屈一指,因而倍受人们的青睐。正如徐铸成所言:“在我幼年的穷乡僻壤,都  相似文献   

6.
马庆 《当代传播》2011,(4):35-38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史量才“史家办报”思想的研究存在某种片面性,以至完全忽略了美查时期《申报》(1872—1889)对史量才时期《申报》(1912-1934)的影响.本文通过比较美查、史量才两个时期《申报》的新闻报道,认为:史量才的“史家办报”思想实际上是对美查时期办报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闻与写作》2008,(7):47-47
《每日译报》的前身是《译报》。《译报》于1937年12月9日创刊,由夏衍主持。当时上海已经沦陷,所有的中文报纸,除汉奸的《新申报》外都被停刊。为突破日伪的新闻封锁,方便报道有关抗战的消息,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便创办了这份专门刊载译文的小报。《译报》上刊登的新闻及言论。均译自英、美、  相似文献   

8.
裘毓芳与《无锡白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裘毓芳(1871-1904),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无锡报界才女。1898年,裘毓芳和叔父裘可桴一起创办并主编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白话报刊之一《无锡白话报》,并与裘可桴、顾述之、吴荫阶、汪赞卿等人一起创办“白话学会”,在当时影响很大。裘毓芳还是我国第一份妇女报纸《官话女学报》的主  相似文献   

9.
在那风云变幻的年代,有几位女报人为我国报刊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是值得一书的——翻开我国近代史,第一位从事报业的女子,恐怕要算裘毓芳了.她是江苏无锡人,于1898年5月创办并主编《无锡白话报》。她是当时的著名才女,有深厚的文史和国学根基,精通英文,知识渊博,思想敏锐,文笔优美。她不仅熟悉中外历史与现状,还善于吸取外国有用的东西。为此,她摒弃文言文,立志创办通俗报刊,运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开拓民智,传播新知,以白话为维新之本。她主笔的以戊戌维新时期出现的基本上用口语编写的白话报,被鲁迅誉之为“将文字交给大众”的尝试,肯定了其进步的历史作用。由于戊戌变法失败,《无锡白话报》随之停刊。裘毓芳的办报活动也被迫中断,她犹如历史夜空中一  相似文献   

10.
《立报》是抗日战争之前在上海风行一时的一张小型报纸,从1935年9月20日创刊,到1937年11月25日因上海沦为“孤岛”而被迫停刊,前后只发行两年零两个多月的时间。历史虽不长,但它的声誉却盛极一时。直到今天,新闻界中从当时过来的人,谈起《立报》来,觉得它确实办得不错,在办报的方针、报业管理、编辑采访、推销发行等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由于《立报》积极鼓吹抗日救国,要求民主、进步,使得这张“小报中的大报”能够盛行一时。它的销数在“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曾高达20万份,超过了当时的《申报》和《新闻报》。  相似文献   

11.
1905年1月吴樾在保定创办《直隶白话报》。半月刊。其宗旨是“开通民智,提倡学术”,是一份综合性的普及读物,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倾向。2月23日邓实主编《国粹学报》月刊在上海创刊。该刊是国学保存会的机关刊物,其宗旨是“研究国学,保存国粹”,内容分社说、政篇、史篇、学篇、文篇、丛谈、撰录等栏,是一本起过一定革命宣传作用的权威性国学刊物,在学术史的研究上,也有一定的贡献。1912年初停刊,共出82期。5月8日清廷军机处命查禁《浙江潮》、《新民丛报》等书刊。6月3日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在日本东京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其宗旨是“提倡国民精神,输入文明学说”。该刊宣传反帝反清革命,高呼“二十世纪之支那万岁!”  相似文献   

12.
在河南新闻史上,《豫报》是创办较早的报刊之一。不过,《豫报》并不办在河南,而是河南旅居日本的留学生在东京创办的,由日本运到国内发行。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更加严重。国内各省一些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民生革命思想的爱国青年知识分子纷纷负笈东渡,到日本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当时,同盟会对河南籍留日学生十分重视。孙中山亲自接见了河南籍留日学生,并向他们进行了革命思想教育。在革命派的影响和帮助下,河南籍留日学生筹集资金,于一九○六年十二月办起了带有河南地方性的政治刊物《豫报》。《豫报》第一号上刊出的《豫报公启并简章》中说:“本报以改良风俗、开通民智,提倡地方自治,  相似文献   

13.
以刊载《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的革命号角,而享誉报坛的大江报,经历了极为艰辛的三起三落的革命途径。革命派之商务报被鄂督瑞澄封禁后,革命党人“卷土重来之志,迄未稍衰”。时有黄梅富家子胡为霖有一笔资金,准备投入煤矿,经同乡梅宝玑等多方劝导,同意转投报业,自是,大江白话报于一九一○年十二月十四日诞生于汉口歆生路。胡为霖自任经理。由詹大悲、何海鸣分任正副主笔,实际上成为革命派掌握的一份报纸。该报初为小报性质,日出一小张。未几,英国水兵无理殴毙汉口人力车夫吴一狗案发生,震惊全国。反动地方当局屈服于帝国主义压力,为了钳制舆论,特通电各省报刊不得评载。独大江白话报“据实  相似文献   

14.
张光华 《编辑之友》2011,(5):118-120
十九世纪末,通过提高国民素质以拯救国家的思路逐渐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严复所言"中国自甲午一创于东邻,庚子再困于八国,海内憬然,始知旧学之必不足恃,而人人以开瀹民智为不可以已",正是是这一思潮的真实写照。此后,该思潮虽时有起落,但一直在社会上保持着相当大的影响力。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侵华不断加深,国民政府妥协无能,舆论界再度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到平民身上。在这种背景之下,《申报》于1932年12月4日创办了《业余周刊》(以下简  相似文献   

15.
一、漫步在大花园之中 最近我们看了不少企业报副刊,真好似漫步在花园之中,比如,《中原电子报》文化版”、《长江航运报》“企业人文化”、《鞍钢日报》“热土·品读”、《江苏石油报》“邵伯湖”、《北方电力报》“生活树”、《铁道建设》报“花蔟”、《新疆石油报》“黑油山”、《石化管道报》“热流”、《上海铁道》报“汽笛”、《陕西邮政报》“绿色憩苑”、《万向报》“万向潮”、《拖拉机报》“东方红”、《茅台酒报》“杨柳湾副刊”、《焦作矿工报》“光与热”、《莱钢日报》“钢花”、《黑龙江邮电报》“绿韵”、《河南石油报》“秦淮风副刊”。  相似文献   

16.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办得相当成功的一份中文报纸,是旧中国报业的巨擘之一。但长期以来,《申报》被认为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新闻业务上也是保守的。这种以偏概全、以政治倾向来否定业务成就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申报》自1872年创刊之后,曾对新闻业务做出过许多开创性的贡献,如创办我国早期的杂志《瀛环琐记》、最早的白话报《民报》、最早的画报《点石斋画报》,发行我国第一份号外等等,都是人们熟知的。笔者认为,《申报》  相似文献   

17.
任重 《历史档案》2005,(2):133-135
《大江报》创刊于1910年,初名《汉口大江报》和《大江白话日报》,后改名为《大江报》,翌年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文学社的机关报,编辑是文学社重要成员詹大悲和何海鸣等人。在他们的主持之下,这张报纸成了文学社鼓吹反清革命的主要舆论阵地,其“日著论攻刺时政,鼓吹革命不稍讳”,影响甚广。诚如该报总理胡石庵诗云:“大江流日夜,鼓吹功不朽。”因此颇为清政府所仇视,湖广总督瑞潋“派探索捕党人甚急,于《大江报》尤忌视”。  相似文献   

18.
《新闻实践》2010,(4):31-31
北京第一家公开发行的社区报——《北京社区报》近日亮相。该报以“咱家的报”为宣传口号,其办报理念是注重“家长里短”,与社区居民保持零距离。  相似文献   

19.
《大江报》的前身为《大江白话报》,1911年1月3日创刊于汉口,是湖北革命团体创办的第二个机关报。湖北革命团体的第一个机关报是创刊于1909年10月8日的《商务报》。《大江报》与《商务报》可谓一脉相承,代表的同为革命团体,《大江报》报人也几乎是《商务报》的原班人马,承袭了《商务报》的报刊主旨及风格,  相似文献   

20.
张世轶 《兰台世界》2012,(16):60-61
《国闻报》诞生于天津,以启发民智、宣扬变法为己任,是19世纪末中国北方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报纸,被誉为国家"危急存亡"关头,由"维新志士点亮的一盏光芒四射的明灯"。1897年,《国闻报》连续发表了由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引发重大的社会舆论思潮。由此,严复成为了《国闻报》的灵魂。王修植倡议并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