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武术的进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清朝代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此期间,中国武术也同样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随着农村经济和村祖组织的破坏,城市生活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主导;植根于传统农耕生活的传统武术,也逐渐转化为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新的体育方式。  相似文献   

2.
我看城市病     
李欢 《辅导员》2014,(14):45
正社会在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许多农村人都纷纷在城市里买了房子,过上了令人羡慕的城市生活。那么农村人以火箭般的速度进驻城市到底是好还是坏呢?农村人为什么这么热衷城市的生活?首先,农村生活条件差,道路交通不方便。而城市因其明显的发展优势,生活条件比农村好,城市里道路四通八达,交通极其便利。还有一些农村人认为能够在城市里买房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所以农村的人们即使背负了沉重的贷款也要在城市里买上房。致使城市里的房子越卖越贵,开发商越赚越多。农村人的热衷,使得城市人口急剧增  相似文献   

3.
我看城市病     
李欢 《辅导员》2014,(9):45-45
社会在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许多农村人都纷纷在城市里买了房子,过上了令人羡慕的城市生活。那么农村人以火箭般的速度进驻城市到底是好还是坏呢?农村人为什么这么热衷城市的生活?首先,农村生活条件差,道路交通不方便。而城市因其明显的发展优势,生活条件比农村好,城市里道路四通八达,交通极其便利。还有一些农村人认为能够在城市里买房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所以农村的人们即使背负了沉重的贷款也要在城市里买上房。致使城市里的房子越卖越贵,开发商越赚越多。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农民工进城有多方面因素:城市就业收入高的吸引力;城市发展机会和生活环境的拉力;农村家庭内部及外部社会关系的拉力;农村家庭生产生活的推力;农村农业生产经营风险规避的推力。在此基础上。农民工将孩子带入城市的多方面原因是亲情因素的支配;城市教育政策;城市教育质量;城市职业的稳定性:农民工自身的经济状况。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将不断增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每次当我问起学生:等你们长大了想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生活?大部分队员毫不犹豫地说:“我要去城市!”“肯定是去城市生活呀!”他们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城市,只有个别学生选择了农村。  相似文献   

6.
我们生活在电的时代,电能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果一座城市完全断了电,后果将不堪设想;即使是农村停了电,我们的生活也将无法想象.下面是我校学生在学习了电的知识后。对电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采用20世纪80年代末黄希庭教授修订过的“罗克奇价值观调查量表”对437名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结论如下: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大学生在人生价值目标和人生价值手段上的选择总体来说是一致的;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大学生在人生价值手段上的差异大干在人生价值目标上的差异;乡镇、农村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取向强于城市大学生;乡镇、农村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强于城市大学生;城市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更富于冒险、创新精神,而乡镇和农村大学生比城市大学生更加循规蹈矩、遵守规范。为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相似文献   

8.
中外历史的经验证明,无商不富,无农不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发展种养业的同时,必须重视二三产业的发展;将工业返哺农业、城市扶持农村及对广大农民进行教育提高和优抚的政策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农民生活宽裕。  相似文献   

9.
张琼 《湖南教育》2010,(7):53-53
一、基于农村生活特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一般说来,农村学生不像城里少年那样拥有较为优裕的物质生活,也不大可能去练琴、学舞、追逐偶像……不过,他们在生活感受的丰富性方面却一点都不亚于城市孩子。在他们的生活中,有新鲜的空气、自然的美景,有淳朴的邻里、天真的朋友,更有走向田间地头的那份充实与喜悦……作为农村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10.
针对经济转型和入世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结合当前城乡居民收入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指出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得到完善的情况下,应大力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应加快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这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国家经济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城乡结合部学校受城市和农村双重效应的辐射作用,具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特征。这里的学校虽受城市文明的影响,却没有城市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育人环境,这里的师生虽生活在农村,但他们的生活与城市没有本质的差异,他们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传统观念在新形势下受到强烈地冲击,他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然而学校在基础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依然无法满足师生们的需求,这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分析城乡结合部学校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李艺强 《广西教育》2013,(42):40-40
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位置比较特殊,一方面受城市文明的影响,却缺乏市区学校的育人环境和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和学生虽然生活在农村,生活方式却和城市的没什么本质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李宝林 《广西教育》2010,(20):60-60
有人认为,农村生活艰苦,民风淳朴,农村学生较城市学生明理懂事,没必要强调爱心、孝心、责任心的教育。这种认识其实偏颇。当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自由思想大肆泛滥,使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唯利是图、不讲信用、逃脱责任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不良风气也对农村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另外,相对城市来说,农村学生中不仅有相当数量的独生子女,还有相当数量的留守学生。这些学生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遭受生活的挫折,大都不同程度存在心理问题和人格障碍。  相似文献   

14.
对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文谭 《时代教育》2006,(12):108-108
“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观点是三个面向,是现代教育对体育教学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了一定的满足。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人们的注意力开始发生转移,更多地追求有质量、有意义的生活方式。然而,现代快节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农村小学生和城市小学生相比,由于生活环境有天壤之别,所以,大多数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不能和城市小学生相提并论,这反应在习作上就更为明显。虽然教师在写作前从开头到结尾都指导得有板有眼,但是学生的习作仍然是干巴巴的,让人十分沮丧。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农村学校的优势.让农村孩子的作文也有血有肉呢?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一点拙见。  相似文献   

16.
通过比较城市和农村的生活方式,畅谈两者的优势与不足;  相似文献   

17.
莫颖韵 《广东教育》2006,(12):40-41
乡土教育是以乡土地域环境和文化为依托,以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为目的而开展的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但长期以来,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使用相同的课本,接受相同的教学方式,农村学生往往无法从课堂中获得农村生活技能,“学用脱节”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导致学生辍学的因素之一。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乡土教育缺失引致的弊端日益明显;而乡土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承担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小学一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综合课程,提倡通过儿童的自主实践活动,学习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有责任感地生活,有创意地生活,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教材(鲁人民版)有很多内容是面向城市的,适合城市学生使用,对农村内容则涉及很少。有许多插图、画面是城市特有的,如公园、社区、博物馆、科技馆、烈士陵园等,农村根本没有这些公共设施。如何处理教材,将“城市版”教材农村化,是广大农村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城市”几乎成了时下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城市象征机会、象征现代生活、提供财富和成功希望;城市同时隐藏危机,显露奢华糜费,引人焦灼浮躁;城市给我们带来麻烦。中国人刚刚过上我们憧憬已久的好日子,城市化就这样扑面而来,将更多的人毫无准备地紧紧包围。因此,我们最关心的是,如果城市化的浪潮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话,我们怎样做,才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利益,并且成功地绕开陷阱和漩涡。从这个意义上说,吴良镛先生的话颇有见地。他指出,我们住在城市,生活在城市,工作在城市里头,偏偏最不理解它。这里所说的理解,不是一般意义的知道、了解或认识,而是把城市作为一个具有时空延展性的整体,作为一个有生命的历史过程。作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作为一门科学来探索研究。因此,  相似文献   

20.
【真题再现】假如你是李华,你的美国笔友Daniel计划今年暑假来江西度假,他向你了解江西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的情况,以便选择度假地点,请根据下面提供的关键词,给他写一封邮件,先介绍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说说你自己更喜欢哪种生活,并说明理由。城市生活:supermark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