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学术界出现的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其背后潜存着一种强烈的挺立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在实质上又是近现代以来“救亡意识”的一种变奏。弥漫于学术界的“创新”思潮与这种“主体意识”的挺立是相互联系的。创新必基于不同思想文化之要素的整合,“整合性创新”体现为思想创新的普遍原理。冯友兰、胡适等人所做的工作,应在历史的意义上将其理解为关于中国哲学的“整合性创新”活动,并实际上改变了哲学与宗教的世界地图。“主体性”只能在“主体间”的交往之中才能显现出来,中国哲学也只有突破“地方性”的局限才可能真正独立于世界思想之林。  相似文献   

2.
科学创新的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科学领域中人们对创新概念理解较为混乱,应从科学哲学层面分析创新的蕴涵。从科学实践来看,创新指科学活动中的发现事实、发明方法和创造理论三种基本形式;而从哲学上来分析,创新则是观念的转变,是“思想革命”的过程。因此,从内涵和外延上完整把握这两方面才能正确理解“创新”的一般涵义,分析创新概念在科学领域和经济学领域中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一龙一蛇”是庄子的处世哲学,这一思想发源于庄子以前,但由庄子正式提出并且传播开来。汉朝人发展了这种处世哲学为“龙蛇”哲学,并且视此为圣人之道。“龙蛇”哲学中的龙形象是贤者和圣人的比喻,为怎样的人才算做“龙”提供了一种隐性标杆。这种龙形象为后来龙地位的下移从而更加贴近世俗之人埋下了基础。也正是在这种比喻的影响之下,龙形象才不断下移,最终一些文人才能够被称之为“龙”。  相似文献   

4.
论哲学话语的历史流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哲学话语的变化,是考察哲学历史发展的另一个思路。从古代到现代,哲学话语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时代:人类的早期哲学话语是“儿童话语”,以“儿童话语”为主流的时代是哲学的“童话”时代;随后出现的是“神秘话语”,以“神秘放语”为主流的时代是哲学的“神话”时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话语是“人文话语”,这一时代可以称为哲学的“人文”时代;从近代哲学开始,“权力话语”泛滥,哲学力图裁判和主宰人们的精神生活,这一时期哲学的“官话”时代。哲学话语的流变,既是人类生活发展变化的反映,也是哲学语言规则变化的见证。今天人们说的“哲学危机”,不是整个哲学的危机,而是“官话哲学”的危机。未来的哲学话语当以“生活话语”或“实践话语”为主流,是“实话”哲学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正是因为有了创新,才拥有今天绚丽多彩的世界;从电话机到手机的普及;从鸿雁传书到互联网联系全球……创新能力是人类资源中最丰富的潜能,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基本物质,而创新能力不是天生不变的,是可以培养的。创新能力跟天才一样:“一分天赋,九分努力”。因此,如何培养每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任,无疑落在教师身上。  相似文献   

6.
一、创新学习的哲学内涵 创新是人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正是由于人的不断创新活动.才使得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焕发出无限创造才能.以适应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一、创新学习的哲学内涵 创新是人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正是由于人的不断创新活动.才使得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焕发出无限创造才能.以适应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笔者主要总结2001年11月29日举办的“21世纪哲学创新暨黄楠森教授80华诞”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的几个观点。完善体系说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还不够完善,因此要把旧的体系更加完善;回归发展说认为从现在的中国发展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主题说认为新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从研究现实问题出发;综合创新说认为“大哲学”才是中国哲学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的一些同志在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境遇问题时,提出了哲学“陷入危机”的观点。有的文章甚至断言这种观点是哲学界的“共识”或“不争之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境遇是历史性发展,而不是“陷入危机”  相似文献   

10.
创新思维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核心。这种思维方式具有主动性和独创性。是创造者在强烈创新意识支配下将大脑中已有的感情和知识信息,借助于想象和直觉,以突发性飞跃的形式进行的重建、组合、脱颖、升华所完成的思维,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问题富有新的创意。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得千方百计地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1、启迪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新思维的最明显的标志。”这种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的问题上提出,要引导并帮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等等。这些描述正是创新作文的基本要素和内涵。从这点上伸展开去,创新作文就是要从成全学生的生命出发,使作文成为学生张扬生命、激扬文字、放飞想象、袒露心灵的途径和方式,张扬个性,才可能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日益深重的全球环境危机震憾了西方人的心灵,开启了西方的尾悔和批判反思,引发了西方伦理、哲学和宗教学术的自我突破与创新。经历了理性和信仰双重剧变体验的西方人,顿悟到根本问题出在他们自己的化偏执于“自然应该被征服”的教务。环境哲学应运而生。环境哲学的新视域是以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场域为依据的,它拓展了学术范围,是当代哲学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七、理性哲学与实践哲学索洛维约夫在上达首先展示了权本华之前的哲学发展历程,在这里,现性主义从胜利走向终结,然后表述了叙本华和哈特曼的形而上学体系,这是同个反理性主义的哲学体系,最后指出了这两个哲学体系形式上的片面性;不断地把个别的抽象概念实在化,这个片面性是整个西方哲学所共有的.现在索洛维纳夫打算解决这样一个问团:解释“潜意识哲学”在西方理论的几个世纪的发展中的意义,这个发展走向了彻底的危机,这个危机就表现在“潜意识哲学”之中.以叙本华和哈特曼为代表的哲学被称为实践哲学,这种哲学不是从抽象逻辑的…  相似文献   

14.
教育 ,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话题了。每一个人从出生始 ,就会自觉与不自觉地接触到教育 :或是被人“教育” ,或是“教育”别人。人们也正是在教育中逐渐成长、成熟起来 ,并由一个自然状态的人转变成为一个社会的人。然而 ,人们所习以为常的教育却面临着时代的挑战。随着21世纪的降临 ,这种挑战也越来越严峻。其中既有知识经济和高科技的挑战。也有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强权政治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那么 ,教育该如何应答呢?许多国家在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对现行教育制度进行反思的基础上 ,提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  相似文献   

15.
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之源 ,包括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发生之源、发展之源和回归之源。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生之源。从发生学角度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它立足于实践。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第十一条中指出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 ,这本身就是哲学史上的伟大理论创新。 19世纪 40年代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高歌猛进的狂飙时代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实践源泉。没有 19世纪欧洲无产阶级运动蓬勃发展的实践需要 ,就不会有马克思…  相似文献   

16.
培养创新人才,必须重视教育工作,从基础教育抓起,同时要营造一个激励创新,敢于创新的社会环境。创新是开拓者的“专利”,是勇敢者的“品牌”。解放思想才会有创意,富有创新的人首先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启动创新需求、激发创新思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变革的实质是用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代替旧的物质主义哲学体系。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超越物质主义哲学体系为前提,以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为根本,以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是“改变世界”的革命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民本位、“革命的实践”和以社会进步为核心的历史辩证法。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确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哲学教育的危机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哲学教育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其主要症结在于作为教育缺乏对哲学真精神的正确理解,因此,只有真正地转变哲学教育观念,回归“其所是”,才有可能使我们的哲学教育教学成为一项传承和提升人们哲学智慧的神圣事业。  相似文献   

19.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在谈到中美教育方法时说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提倡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老师循循善诱,学生亦步亦趋。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打下扎实的根基,但是,相对来说在进行科学创造的时候缺少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争论”是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强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课堂争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教师对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担负着有限的责任,他们无法按需培养出某种规格的创新人才。教师所能做的是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创新环境”。教师研究通过影响教师的内在结构和主题对构建“创新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自传正是一种教师可以使用的、能够起到这种作用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