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互丈性理论视阙下,先分析了《锦瑟》中丰富的互文性现象,继而对刘若愚和许渊冲两名译家对(《锦瑟》的翻译进行互文分析。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活动,诗歌翻译中,译者不仅要充分识别原诗中的互文指涉符号,理解其互文隐喻的复杂性,同时还要把这种互文指涉符号输入译入语文化,为译文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2.
《锦瑟》是唐朝诗人李商隐最富语言艺术魅力的诗歌之一,也是中国旧体诗中最难解的诗歌之一。一篇《锦瑟》倾倒大家,难倒大家。 《锦瑟》何以难解?本文试图通过当代流行的几种语义学理论:指称论,意念论,验证论和真值条件论对《锦瑟》等旧体诗的难解现象作一考察。 下面是《锦瑟》原文:  相似文献   

3.
钟营 《海外英语》2012,(6):168-170
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直译和意译一直是译者采取的主要翻译方式。然而这种翻译方式关注的主要是语言和文化上的翻译和转化,忽略了翻译主体间的审美感应对译文所产生的影响。该篇论文从不同主体间审美感应方式对译文的影响这个角度,选取《锦瑟》的两篇译文进行对比赏析,讨论译者对原诗的意象和情感的把握和翻译,分析译文中原意的缺失,以期有助于译者运用汉诗英译的审美方式,在翻译过程中更充分地发挥主体性,翻译出符合作者翻译目的的译文,在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诗歌艺术的过程中,让读者欣赏到原诗歌及其译文的意蕴和美感。  相似文献   

4.
精心构筑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点,意象的模糊性造就了中国古典诗歌朦胧、含蓄的美感,为读者创造了广阔的审美空间。诗歌翻译贵在保持原作的神韵和风姿,以使译作拥有与原作同等的艺术效果与关感。以《锦瑟》英译为例,参照阐释学翻译观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造成译作审美空间消减这一观点,提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应采用意象对等的翻译方法,以求最好的保持原作的艺术效果与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5.
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非凡的修辞方法,但并不为当代人所熟悉。通过对列锦名句的赏析,展现其非凡的表达效果。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尽可能地保留列锦诗句的模糊性,才能再现其模糊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语言文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诗歌翻译在中西方语言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诗歌的翻译要求译者确切地理解原文,完整流畅地表达并再现原文。虽然因为中西方语言差异较难做到诗歌内容和形式上的完美再现,但译者也要努力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原诗和译文的完美再现。《Crossing the Bar》是维多利亚时代著名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晚年创作的作品,诗人在作品中借助多种意象表达了对死亡的态度。文章从许渊冲“三美论”的“意美”“音美”“形美”三个层面对《Crossing the Bar》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艺术活动,译学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诗歌的翻译活动是翻译美学的体现。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而诗歌翻译更具“创造性叛逆”特征。通过《枫桥夜泊》的英译,分析创造性叛逆和诗歌翻译美学的关系,可知创造性叛逆的翻译最能体现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在创造性叛逆中充分再现了诗歌之美。  相似文献   

8.
张超天 《快乐阅读》2011,(9):122-123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跳跃性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古典诗歌都无一例外地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意境,我们在品读时,都能体会到一种从诗歌语音排列中所无法看得到的审美情感。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  相似文献   

9.
张婉丽 《海外英语》2015,(3):152-153,160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作为诗歌翻译的最高标准,许渊冲提出的"三美"原则对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该文拟以"三美"原则为视角,从意美、音美、形美三方面对《锦瑟》四个英译本进行深入的评析和探讨,以期为今后此类诗歌翻译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作为诗歌翻译的最高标准,许渊冲提出的“三美”原则对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该文拟以“三美”原则为视角,从意美、音美、形美三方面对《锦瑟》四个英译本进行深入的评析和探讨,以期为今后此类诗歌翻译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诗歌教学往往在模式化教学中磨灭了学生的兴趣,固定僵化的教学思路使课堂索然无味。那么,如何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呢?一、字斟句酌,构建探究课堂学习李商隐的《锦瑟》时,经过一番朗诵体会和指导之后,向学生展示去掉中间四句后的《锦瑟》(七绝):"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并和学生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2.
邓丽君 《文教资料》2010,(31):34-36
本文概要介绍了美国阐释学家赫斯的理论.并以唐代诗人李商隐作品《锦瑟》的阐释和翻译为例.论证了赫斯理论中含义和意义概念对于诗歌翻译的指导性意义。在这一理论的关照下,我们对长期以来由于诗歌自身的朦胧性和模糊性引起的翻译上的争论得到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意象是诗歌审美的主体.在诗歌翻译中如何再现诗歌的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文章通过对具体诗歌意象的翻译来诠释诗歌意象的翻译过程本身是译者对原诗歌意象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因为译者个人的审美趣味深刻地影响着译者每一次的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译者这种审美趣味,必然受到反映其时代、民族、文化教养、文化传统、习俗的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译者作为审美主体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其审美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译者审美趣味对诗歌创造性翻译有其积极的意义,体现了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个人审美情趣和意象翻译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诗歌是文学的一种特殊体裁,语言简洁凝练,意境深远,思想情感丰富。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难点,很难做到完全对等的翻译再现。译者主体性在诗歌翻译过程中会直接影响诗歌文化信息和意境的再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译文的质量。本文在文学翻译悖论和诗歌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概述译者主体性的内涵,结合实例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策略,旨在加强对诗歌翻译的鉴赏,促进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5.
《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诗歌意象朦胧迷离,清代诗人王士祯曾说,"一篇《锦瑟》解人难",在教学过程中,若想让生活阅历不够丰富的学生读懂《锦瑟》,尤其是读懂四个虚幻缥缈的典故,愈发难上加难。虽然,我们可以对文本进行多元的解读,但若只是为了迎合主题的多元化而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规律,忽视了学生的阅读感受,未免有些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16.
李商隐的《锦瑟》是中国古代文人诗中解者最多、聚讼最繁的一首。通过“以诗证诗”的考证和对诗本文的解读可以看出,《锦瑟》诗实际上是诗人自弹瑟曲的一次心灵体验的诗性记录。诗歌表达了诗人弹瑟前由瑟形、瑟貌引发的年华感思,弹瑟中由瑟声、瑟境激发的浸染着诗人之情、积淀于潜意识中之心象以及弹罢瑟曲对幻象幻境的思味和“惘然”而致的心灵感喟。  相似文献   

17.
《锦瑟》英译和法译的隐喻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李商隐作品中的一首《锦瑟》进行层层剖析,比较了英译本和法译本中的翻译手段的异同。研究古诗中的英法译本,可以了解思维领域中这些诗歌隐喻如何产生,同时这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语言互译、文化交流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诗歌翻译的标准是最佳近似,努力减少诗歌翻译中的文化亏损并尽力使文化亏损得到可能的补偿是译者的努力方向;诗歌翻译显“异”是当今国际往来及文化交融的要求;再现原作的风格是译者孜孜以求的境界。本文通过对杨贵妃《赠张云容舞》两种译文的比较,从上述几个方面探讨其不同的译文对原诗风格、意象及气韵的把握。努力做到译法千万而内涵无改;千差万别而神韵不异;抑扬顿挫而声韵相近。  相似文献   

19.
诗歌翻译的本质是再现原诗的美学特质。然而,由于诗歌文本内涵的复义性,诗歌语符向多维空间扩张所获得的审美张力,以及诗歌功能在多层面上展开而呈现的美学特质,诗歌对翻译产生了极大的抗译性。因此,在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充分调动译语的各种表达方式,努力再现原诗的思想、感情、风格及其韵律之美,最大限度地克服诗歌对翻译的这种阻抗。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阿诗玛》英译本为例,通过分析翻译伦理视角下戴乃迭如何进行五种翻译伦理的选择,从而对其译者主体性进行探究。研究发现,戴乃迭在翻译时选择性地遵守了再现的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和交际的伦理,这样的选择体现了她注重原文文化的再现和译文读者的理解。进一步分析发现,戴乃迭的翻译更多体现的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此外,戴乃迭选择翻译《阿诗玛》也体现了其作为女性译者对男女平等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