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学课堂是大学中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神圣殿堂,学生对这个殿堂应该有强烈的敬畏感。但是由于教师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学校学生处、团委和教务处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又要求过松,导致了学生对课堂敬畏感的缺失。为了重塑大学生对课堂的敬畏感,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师生互动,学校学生处、团委和教务处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监督,学生也应该从内心认识到课堂的重要性,敬畏课堂。  相似文献   

2.
敬畏感是一种同时具有"敬"与"畏"两个层面的道德情感表达,让人们在极限追求自身价值的同时可以察觉到个人存在的不足。目前对于敬畏感的研究包括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敬畏等方面,根据大学生的课堂表现,提出课堂敬畏感,分析大学生课堂敬畏感失落的原因,并提出重拾策略。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国人力资本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要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加大人力资本开发的投资力度,加强人力资本配置的市场化运作,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学习型社会。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们应对国际竞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选择。特色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中坚力量,在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内蒙古东部地区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以及达斡尔族三个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为被试对象,首先采用文献法对哲学和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敬畏生命的思想进行整理,然后采用情景实验的方式研究生命敬畏感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通过回忆诱发生命敬畏感,在情绪状态下研究生命意义感的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三少民族"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生命敬畏感水平较高,民族差异不显著,性别差异显著。生命敬畏感与生命意义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研究结果对于生命教育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如何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成为新时期的重要课题,在明确了高等教育强国与经济强国之间的互动关系的之后,本文首先界定高等教育强国的概念,描述高等教育强国的特征,提出了一个按照保证充足经费投入、构建合理高教体系、创新教育理念、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建设高水平大学、提高创新能力这样一个优先层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需要优先发展教育。人力资源发展的状况与水平,从根本上取决于教育的规模及质量状况。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推动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方面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国要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必须进行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而这种开发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展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正经历着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教育现代化的建设任务已经确立。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具有目标指向的发展过程,"建设"是主观追求、"实践"是客观探索,二者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特征,"建设性实践型"也就进而上升为一种发展模式。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为高等教育强国、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先进文化,理论体系需要体现理论、制度、道路的三位一体,实施路径包括国家推动的建设发展和学校选择的办学实践。  相似文献   

9.
创新国家高等教育理念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国家高等教育理念与社会理想之间相互错位,创新与高等教育强国相适应的国家高等教育理念需要实现几个转变:基本理念由“社会控制”向“学术自由”转变;发展理念由“单向度发展”向“协同式发展”转变;育人理念由“外部驱动型教育”向“多元能动型教育”转变;管理理念由“集权管理”向“分权治理”转变;服务理念由“适应需求”向“引领文化”转变.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将是未来很长一个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1.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由重点建设到全面发展的转变。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就是建立一流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重点是促进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强国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养人才的大规模、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内涵之一。近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发展,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确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人才的高水平、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对于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所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进一步重视人才培养理念的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结构的不断协调,人才培养制度的不断改革。  相似文献   

13.
英国作为老牌的高等教育强国,一直在高等教育改革上不断探索。尤其是自1995年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以来,英国高等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为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文章从高校、学生、教师、经费等方面,分析了英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发展情况,并指出,高等教育强国既是一个规模的概念,也是一个质量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魏杰 《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2):25-29
新世纪之初的非洲高等教育面临诸多问题;非洲各国减贫战略曾一度忽视高等教育对缓解贫困的重要性,随着全球性变化,各国加大了减贫战略中高等教育发展力度,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知识经济时代,非洲高等教育由边缘走向中心,高等教育对非洲各国经济发展和缓解贫困具有特殊意义;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是双向多维的互动关系,它应与经济发展保持适度弹性,并要防止对经济发展的抑制可能.  相似文献   

15.
阿特巴赫教授谈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阿特巴赫认为,中国有可能也有必要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为此,中国政府需要培育高校学术文化,鼓励高校自主创新,加强高校人力资源建设,坚持对一流大学的投入和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作为当今世界的高等教育强国,美国高校奉行的学术自由、竞争意识和服务精神对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而美国高等教育过于商业化与市场化的负面教训则是中国需要加以警惕的.然而,对中国建设高等强国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应尊重自己的高等教育文化和环境,不能简单地照搬欧美的做法.  相似文献   

16.
在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大国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促进我国产业升级、经济发展,高职教育必将担当重任。本文从我国高职教育的兴起、现状着手,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借鉴国外成熟高职教育模式,对加快高职教育发展,构建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模式进行了思考,并从自身建设和外部环境营造两方面提出了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和把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美国在创建高等教育强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和动力;美国政府始终把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当作立国之本,充分调动当地民众和社会团体兴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善于向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学习,并能根据本国的具体实际大胆创新;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机构办学的自主权,强调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我国改革高等教育要认真学习和借鉴美国创建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经验,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引导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加强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交流,建立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制度,从而促使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自主办学。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优质社会服务及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截至2011年,我国在读研究生达164.58万,是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但要实现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转变,还必须完善现行经费投入机制。研究生收费并轨政策的实施,可以健全成本分担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研究的价值,既是高等教育学科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治理能力的命题。一般认为,高等教育研究伴随着大学的产生而产生,其价值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逐渐彰显。但高等教育研究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阶段,呈现出来的研究价值大不相同。世界上的高等教育强国,既是高等教育研究起步较早的国家,也是重视高等教育研究的国家。在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系统梳理中西方高等教育研究的历程,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研究的价值,对于深化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引导我国高等教育从“经验办学”走向“科学办学”,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加强和改进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论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和德育目标,探讨应从高等职业院校实际出发,实行开放式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