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梅贻琦是二十世纪中国清华大学著名的校长和教育家之一。"通识教育"是梅贻琦倡导并极力主张的大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核心,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契合性,并在清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提炼和升华。但是,在梅贻琦的通识教育思想中,在捍卫"全人格"需要的同时,也因为当时社会经济的需求而融入"专业教育"的内容。本文笔者从梅贻琦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创新的教育,探讨其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被誉为清华大学"终身校长"的梅贻琦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通识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大学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大学的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内容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梅贻琦所著的《大学一解》中的通识教育思想,并从人文精神的角度进一步明确了梅贻琦通识教育思想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其对于当今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梅贻琦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高等教育家,在他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以通识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清华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使清华大学由一所留美预备学堂一跃成为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时代"。他的通识教育思想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通才教育思想是梅贻琦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对清华大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指导思想之一。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十七年间,梅贻琦以通才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清华大学实施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改革,开创了清华大学校史上的"黄金时代"。梅贻琦的通才教育思想至今对我国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梅贻琦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在他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期,清华大学人才辈出。其高等教育的管理经验,也为后人所称道。对梅贻琦先生教育思想的探讨,有助于缓解"钱学森之问"所带来的焦虑。这其中的通才教育、大师论和"教授治校"等教育思想,对当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的启示在于:以通才教育培育学生,以大师论加快办学模式创新,以"教授治校"启迪高校管理模式改革创新,共同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
樊彩萍 《滁州学院学报》2006,8(2):98-102,121
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长达17年之久,是清华师生公认的对清华大学发展最有贡献的校长。梅贻琦教育思想的核心主要体现在他的“通才教育观”、“大师论”和“教授治校”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略论梅贻琦的高等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贻琦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曾任清华大学校长,他的高等教育思想主要包括通识教育、教授治校和学术自由等内容,这些优秀思想对于我们当今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黄俊杰教授在《21世纪大学理念的激荡与通识教育的展望》一文中,针对当今大学通识教育注重"开拓视野"、"获得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国民文化素养"等"效益观"和"工具论",提出,"我们居今日而言‘通识教育’,应将现在流行的‘工具论’教育哲学,翻转而为‘非工具论’的立场,我们才能直探通识教育的本质,才能掌握通识教育的内在价值。"这里值得商榷的是:在实践中,"工具论"与"非工具论"是否必然表现为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通识为本专识为末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是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的一句名言。1941年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精辟地指出:“今人言教者,动称通与专之二原则。故一则曰大学生应有通识,又应有专识,再则曰大学卒业之人应为一通才,亦应为一专家,故在大学期间之准备,应为通专并重。此论固甚,然有不尽妥者,亦有未易行者”。“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  相似文献   

10.
范泓 《语文新圃》2008,(10):15-16
梅贻琦这个名字是与清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不仅在于他是历任清华大学校长中任职最久的一位,也是奠定"清华校风"成效最卓著的人之一.清华著名校训来自蔡元培,但真正能够将之充分发挥者则是梅贻琦.梅氏说过的那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至今为学界所激赏和推崇.而梅氏一生身体力行,形成办学的特殊风格,"造就清华校史上名家辈出的黄金时代",被认为是近代华人世界极重要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11.
怀特海出身于教育世家,一生致力于教育教学.他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以数学家和哲学家敏锐的直觉和深刻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艺术思想:教育绝不是往行李箱里装物品的过程,教育只有一个主体,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教育是引导个体去领悟生活的艺术;教育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一般概念和普遍原理的学习要通过接触、由树见林;成功教育必有某种创新.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梅贻琦在清华实施通才教育,这既与他留学美国,接受英美教育思想有关,又与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关。通才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不仅体现在各门知识之间的“通”,而且要求做学问与做人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3.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eacher and school psychologists' knowledge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One hundred thirty‐two kindergarten through 12th‐grade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school psychologists responded to a 24‐item questionnaire concerning treatment and possible causes of ADHD. The results supported the hypothesis that school psychologists' knowledge level of ADHD would b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e knowledge level of special and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but did not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knowledge level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would b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e knowledge level of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Increased years of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knowledge about ADHD. 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 2009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14.
通识教育知识观下的教师合作教学模式——一种实践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通识教育的研究集中程度很高,主要分布在四大块:国内外大学课程设置的通识教育观;通识教育实现的现状;通识教育的内涵辨析;通识教育理念的历史进程分析。总结所有分析可得出这样的理念:通识教育是基于全面知识的培养全人的教育。那么,基于这种理念的教师教学实践,就应该是通识教育知识观下的教师合作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通过更好的扩展知识储备以用于课堂教学,借以更好的实现通识教育的内涵旨要。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initially provides a brief overview of virtue epistemology; it thereafter considers some possible ramifications of this branch of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for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The main features of three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of virtue epistemology are first explained. Importantly, it is then maintained that developments in virtue epistemology may offer the resources to critique aspects of the debate between Hirst and Carr about how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ught to be carried out and by whom. Wilfred Carr's position—that educational practitioners have privileged access to philosophical knowledge about teaching practice—will in particular be questioned. It will be argued that Carr's view rests on a form of epistemology, internalism, which places unreasonably narrow restrictions upon the range of actors and ways, in which philosophical knowledge of and/or for education might be achieved. In declaring that practical wisdom regarding teaching is ‘entirely dependent’ on practitioner reflection, Carr not only radically deviates from Aristotle's notion of practical wisdom, he also, in effect, renders redundant all philosophical research about education that is not initiated by teachers in this manner. It is concluded that Aristotle's general approach to acquiring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might yet still offer a foundation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ne that makes clear that the professional testimony and reflection of teachers, observation of teaching practice, and already existing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heory and policy can all be perceived as potentially valuable sources of philosophical knowledge of and fo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6.
试论杜威的教师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杜威非常重视教师教育工作。其关于教师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有:教育学院是教师教育的主要机构,但初等学校和高级中学也是教师教育机构的一部分;教师教育应包括一般文化知识、具体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含心理学和学科教法等)、专业精神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一般文化知识是前提,具体学科知识是基础,教育理论知识是主线,教育实际见习是重要环节,而所有这些都以专业精神为灵魂和统率。  相似文献   

17.
大学通识教育是向学生进行一种普通的、全面的教育,即大学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还为学生提供非专业的知识,其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在注重专业教育的今天,大学实施通识教育是时代的需要。然而,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并不令人满意,存在着许多困境,本文从通识教育的内涵,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态度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因果分析。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初,俄罗斯普通高中教育领域最显著的改革举措之一是政府颁布了旨在扩大学生社会化可能性,保证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衔接性的《普通教育高级阶段侧重专业式教学构想》,而这种构想在俄罗斯联邦2004年颁布的最新《普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联邦部分》中被确认。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重视知识系统性的掌握、培养个体关键性能力的形成、提升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的目标,成为当今俄罗斯国家普通高中侧重专业式教学标准的核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关于"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指导思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地球科学概论”是地质学基础教育的一门启蒙课程,也是对本科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门通用基础课程。它不是地球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重要的作用在于进行科学普及,使学生对地球科学有一个概略的、全面的了解。其教学内容“宜少不宜多”,应大力加强感性认识与现场的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浅出是此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应该以培养地质思维为主,大力加强素质教育,而不是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也不宜去搞应试教育。对于地质类专业与非地质类专业的“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它们既有相类似的要求,也有它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梅贻琦的通识教育观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梅贻琦的通识教育现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如他关于通识教育对人生的作用及在大学中的地位的论述;他指出的近代中国大学教育的一大通病——通识教育不足;他提出的实施通识教育的途径等。并从中得出几点启示:进一步加强对大学通识教育目的、地位的认识,加强对大学通识教育现状的了解,开辟多种通识教育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