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经典散文《背影》,近年来再次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笼罩在《背影》文本阅读教学上的"迷雾"依然不少,有些问题其实比较简单,却总感觉似乎一直被什么遮掩或阻挡,无法看准摸清。例如,有没有简明可行的办法让其主题得以清晰明确或更合理地表达出来?对于当下热闹的《背影》文本研读和教学,该在哪些地方作些反思和纠偏?等等。  相似文献   

2.
张立 《快乐阅读》2012,(36):118-119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启动,以被动性、接受性、封闭性为主的传统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师生的摒弃,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主的新学习方式,越来越为师生所关注,并日益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可以说,新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时尚"。但若纵观教学现状,我们也会发现,不少课堂教学,为了学生热闹的"行动",竟冷落了其内在的"心动",为了"时尚",竟抛弃了"沉思"这一经典。全不知"心动"才能"行动","时尚"不能摒弃"经典"。  相似文献   

3.
正新课改以来,语文阅读课课堂出现了空前的生机勃勃,如更重视学生的活动,更张扬学生的个性等等。但在繁荣热闹的背后,我们也不无担忧地看到了文本被冷落闲置的  相似文献   

4.
"大学语文"课的主体内容是由一个个经典文本组成的,但是对经典文本的教学依然缺少对文本的微观分析。本文重提文本细读对经典文本阐释与教学的重要性,尝试构建"寻找文本的关键词句——寻找文本中的症候、断裂、空白点——走向文本深层与文化诗学"三层次文本细读教学模式,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价值透视与反思,以期穿越时空的经典文本经过文本细读的烛照,发挥其在学生精神建构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育报》2015年4月15日9版刊登了一篇题为《经典的缺陷可化为教学资源》的文章,说的是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老师在教学经典文本《拿来主义》时,能针对文中"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之病,引领学生进行质疑探讨。课后作者问:"你为何这么大胆地解读?"徐老师答曰:"我在用逻辑思维进行文本讨论。我认为,语文教师既不要热衷于以批判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以来,语文阅读课课堂出现了空前的生机勃勃,如更重视学生的活动,更张扬学生的个性等等。但在繁荣热闹的背后,我们也不无担忧地看到了文本被冷落闲置的现象。透视反思这些现象,有利于提高文本的利用率,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深化对新课改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从经典文本的阅读中体悟某种写作规律,加以整合梳理,之后在自身的写作中模仿练习,是学习写作的一般规律和有效途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提供了以"实"写"虚"的优秀范例,若能有效利用,便可轻松化解学生散文写作中如何写"虚"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的主体内容是由一个一个经典文本组成,长期以来对经典文本的阐释与教学主要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为中心,这不仅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流于表面,也严重制约了学生思考和理解的空间。对语文课程经典文本的阐释与教学,本文重提新批评"文本层次"论,并选用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作为例证,旨在说明,通过文本层次"论,可以引导学生由文本的浅层抵达潜藏在文本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存在"是马克思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是,由于人们在其来源和理解问题上的两种不同倾向又以及"社会存在"一词的本身多义性,导致人们对其含义的理解存在着很大分歧。文章立足马克思的经典文本,考察马克思"社会存在"概念的真实含义,认为马克思是在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使用此概念的,任何其他含义都不属于马克思的。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又陷入了种种误区。课堂教学应立足文本,让学生读进去,读明白,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思想感情,避免虚假的"热闹课堂"。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们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力求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但是,过分注重课堂的热闹,不注重文本阅读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化,使语文教学由"满堂灌"的形式走向"满  相似文献   

12.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精心引导"补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想象力,让学生更好地阐释经典,加深体悟,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而提升鉴赏能力,发展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看客是现代文学中独特的一群人物。他们喜欢"看",热衷于热闹,他们麻木、愚昧、无聊,他们甚至比杀人凶手更加让人憎恨。纵观中外,看客这类小人物总是蠕动在各类文学作品中。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及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中就塑造了十分经典的看客形象。这两篇小说都选入了部编本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对这两篇文章中的看客进行解析,不仅能深入挖掘文本的深意,还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理解人性。  相似文献   

14.
立足当下文学经典阅读的现状,通过王国维提出的"出入说",以期待解决文学经典解读时存在的忽视文本、肢解文本、脱离文本等错误倾向。王国维的"出入说"原本是针对创作者所提出的,但它对鉴赏者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试图找到"出入说"与文学经典解读的关联,让读者掌握文本解读的有效方法,提高读者阅读文学的兴趣和鉴赏文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正>华南师大附小陈琴老师在《人民教育》(2007年21期)上以《"素读"经典》为题,撰文论述了现代"素读"经典的重要性和方法。这里,我们将现代"素读"的范围扩容至教材中所有的教学文本,不仅仅是面对选用在教材中的中外经典作品,更多是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所有文本。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艺术传播的视野考察经典建构问题,"熵"是一个颇具理论启示意义的概念。艺术作品能否成为经典,与其自身所具有的"熵值"息息相关。概括而言,在艺术经典化的历程中,作品的"熵值"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从文本的形式因素出发,熵表现为一种形式上的陌生化;其二,从文本的内容因素出发,熵表现为一种思想上的反叛性;其三,从文本的整体因素出发,熵又表现为一种风格上的原创性。"熵"作为信息传播的核心概念之一,因此可以为艺术经典的建构问题提供更具开拓性的考察路径。  相似文献   

17.
今天早上,我整理好自己的房间,正准备去做作业。"哈哈……"门外响起一阵笑声。怎么这么热闹啊?门开了,原来是妈妈的朋友带着女儿来我们家玩。我弟弟一见有跟他一样大的小朋友,乐得合不上嘴。不一会儿,两个小家伙已经混熟了,犹如兄弟一般,却把我这个做哥哥的"冷落"在一旁。  相似文献   

18.
以"红色经典"《红色娘子军》中人物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原来的电影文本与改编后的电视剧文本的比较研究,厘清两个时代不同文本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所表现出的不同审美诉求,以此探寻"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时人物形象塑造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9.
<正>意大利小说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前言中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开始但没有结束的故事构成的世界里。"我理解,卡尔维诺在用这句话表达一部经典作品诞生后极强的可塑性,如果把这句话放在阅读教学中,即意味着经典文学文本的阅读审美有无限的可能性。就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而言,学生要实现经典文学文本的可能性审美,必须依靠语文教  相似文献   

20.
"视域融合"不是读者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观念解释文本,只有读者沉浸于文本所开启的境域中,达到与文本不分彼此的状态才能实现"视域融合"。所以,在中国哲学的经典诠释过程中,训诂、考据以解读文本原意是实现视域融合的先决条件。伽达默尔鼓励文本解释的多元性和创造性,但如果将"视域融合"误解为读者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观念改造文本的活动,就会将一切随意解释经典的行为看作正当的,这必然严重危害中国哲学的发展。"视域融合"本身的局限是没有考虑视域融合的结果与文本原意之间的差异问题。如果将中国哲学的经典诠释当做经典的原意,将损害现代学术的严肃性和求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