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课堂中引入《白沙细乐》的学习,让学生走进民间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学习,按演奏《白沙细乐》的难度分层次进行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提升学生演奏民族器乐的技巧。学生在毕业时就把学到的专业技能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学生也就能够成为民族音乐的传承者。  相似文献   

2.
早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逐渐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广泛关注,一大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音乐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单。而赣中花钗锣鼓乐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在新时期下面临着生存环境的变化,活态传承与保护的困境。本文从赣中花钗锣鼓乐面临的实际困境出发,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探索出具有可行性与操作性的传承与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3.
"白沙细乐"是迄今仍流传于云南丽江纳西族民间的一部大型音乐组曲,保留至今的尚有八章.我们对这部音乐的曲牌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它们有的与纳西族的传统音乐相关联,有的则属于古代流行于内地的戏曲曲牌和民间小调.由此可以推断,"白沙细乐"很可能是纳西民族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与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山西民间音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其内容主要包含左权开花调、河曲民歌、晋南威风锣鼓、绛州鼓乐、上党八音会、文水鈲子、五台山佛乐、太原锣鼓、恒山道乐等九项内容。整理归纳和分析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山西民间音乐的艺术风格及特色,一方面可为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山西民间音乐直接且丰富的资料,另一方面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山西民间音乐。  相似文献   

5.
范巧珍 《广西教育》2012,(39):161-162
分析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广西国家级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人现状及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人培养的意义,提出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人培养构想。  相似文献   

6.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中,肩负着使命和责任。在国家社会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期,高校音乐教育在音乐类非物质遗产传承过程中,应如何去做,成为一件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校的发展现状、高校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措施、高校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感触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致力于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7.
黄少姜 《师道》2006,(1):26-26
潮州音乐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潮州音乐是潮州文化的瑰宝,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形成于唐宋时期,历经明清时期的继承和演变,到解放后蓬勃发展,并形成了典雅、古朴、清新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潮州音乐品种多,主要包括锣鼓乐、弦诗乐、庙堂音乐和细乐等。各个音乐品种在乐器组合及演奏形式、演奏风格上各不相同。锣鼓乐多是高亢、激昂、雄伟、粗犷,弦诗乐、细乐则是绮丽、典雅、清新、悠扬。潮州音乐内容丰富,保留下来的曲目有上千首之多。《抛网捕鱼》《双咬鹅》《掷钗》《昭君怨》《柳青娘》《粉红莲》《浪…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正确地理解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重要意义以及保护措施,加强科学认知,明确操作规程,对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本文从高校在继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责任入手,从教学的三个方面对高校音乐专业在继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模式加以论述,力求在继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上做出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地方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应开设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民间戏曲等课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地方文化部门、社会团体共同挖掘、保护、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当地民间文艺,服务地方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学校音乐教育是实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途径.通过借鉴楼塔镇中心小学传承和反哺国家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细十番”的成功经验,对各地方学校利用地域和人力资源优势,加强对本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老子》一书中曾提及四个与音乐相关的命题即"音声相和"、"五音令人耳聋"、"乐与饵,过客止"、"大音希声"。可见《老子》提倡一种纯粹的、适度的音乐观,他认为应该给音乐一种完全"真我"的发展空间,抛开儒家的礼乐思想,抛弃矫揉造作的人为之音,音乐应该是自然天成的声响,散发着田野泥土的气息,表达草根阶层心声的天籁之音。八音坐唱作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声音的活化石。其音乐形式与内容与自然融为一体,让我们愈发的体会到《老子》所提倡"纯"音乐的价值,开始返回音乐的源头找寻"原生态",找寻音乐的"真我"。  相似文献   

12.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转型期后出现的概念。顾名思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主要以非物质形式留存下来的文化现象。面对工业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风险,于是我国政府于2005年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建立国家和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以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由蒋宝德、李鑫生主编,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域文化(上、下册)》,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山东筝乐发展尤为迅速,已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主要流传于菏泽的鄄城和郓城地区。据研究山东筝的形成与发展与山东民间传统音乐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以民间音乐影响下山东筝的起源与发展为主线,深入剖析山东筝乐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4.
壶关秧歌历史悠久,音乐唱腔上和伴奏、调式等方面借鉴了其他剧种的精华,语言浅显易懂;柔美婉转的唱腔、绚丽多姿的表演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被广大群众所喜爱,上党人亲切地称它为太行山上小黄梅。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家长里短的真实生活,优秀剧目有《打酸枣》、《雇驴》、《侍女登科》等,曾多次在省市演出。2006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公布其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相似文献   

15.
在对中国传统音乐抢救、保护的基础上,适当开发利用,以促进当地经济与旅游等事业的发展,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为避免随意滥用、过度甚至是毁灭性地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的现象,我们应该尽快制定一整套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以达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遗产进行全面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河南部分高校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发现,几乎没有高等院校开设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文章在“活态传承”理念的指导下。分析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论述了把高校作为传承基地,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新领域,是一项意义深远而又紧迫的重要举措;同时探讨了在高校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多声部民歌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在简单介绍蒙古族多声部民歌的外延的基础上,以《珍贵的诃子》、《孔雀》和《书前序歌》为例,分析了蒙古族潮尔哆与说唱音乐的基本特征,对蒙古族潮尔哆与说唱音乐的旋律、结构等进行了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18.
张军军 《教师》2012,(14):119-121
2010年8月在全国人大初次审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中明确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及其语言载体;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和曲艺、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要保护、传承和发展,一方面要解决生存问题,需要给养;另一方面,必须在新时代的环境中找到延续生命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立法:问题、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立法保护,我国形成了以《文物保护法》为核心的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体系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为核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体系并存的立法格局。我们应更新立法理念,统一立法指导思想,加快国家法律立法工作,尽快制定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并注意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相衔接。加强抢救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立法执法工作,注重法律实施,创新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20.
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道教音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此殊荣之后,这种渐成冷门的传统音乐形式再次走向台前。本文基于这一背景,首先简单介绍道教音乐的概况,进而探讨道乐的美学思想和审美风格,并以清水道教音乐为例加以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