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金贵 《文教资料》2009,(16):158-159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博弈中,行政权力本位与学术权力弱化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改革的公共参与构想,通过民主参与、民主决策,实现对高职院校行政权力的分权制约,并监督行政权力的正当行使,达到高职院校权力结构配置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2.
高校外部行政权力来源于法律授权、职权主体授权和举办者授权,其优化途径是通过建立健全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进行治理和规范政府管理行为、建立各类非营利性的专业同行组织、引入市场机制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高校内部行政权力来源于执行外部行政权力的需要和配置教育资源的需要,其优化途径是建立由专业行政人员和高水平教授共同组成的管理结构。  相似文献   

3.
高校治理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治理的关键是处理不同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大学法令的缺位、政府的超级博弈地位、原有制度的路径依赖以及权力不同的性质导致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两大核心权力之间矛盾产生是主要成因。因此,可以通过健全大学法令、引入公司治理模式、配置学术权力主导的权力结构、建立柔性化的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等路径,以构建高校柔性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是指高职院校的组织机构设置及其权力配置,以及处理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法权关系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治理结构重建必须实现行为法治化、组织扁平化、管理跨界化、决策民主化等四个目标,完成重塑政府与高职院校的关系、调适社会与高职院校的关系、理顺高职院校内部权力关系等三项任务。高职院校治理结构重建应该从系统科学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寻找理论依据,通过建立高职院校理事会、完善二级管理体制、成立独立监事会,分别疏通外部治理、内部治理、监督问责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潘虹 《教育评论》2015,(2):26-28
在现代大学制度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的治理结构在学校内部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基层权力与高层权力配置,以及高校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外部关系方面存在权力配置、权利义务关系不合理的问题。完善治理结构,需要从内外部两个方面着手,促成高校治理结构的重构与优化。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意.当前,中国公办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存在行政权力对外过度强势、对内沟通不畅,民主权力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和发挥,内部治理结构过于封闭等问题.提出通过树立现代化的高职内部治理理念、健全内部治理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进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建立内部治理文化自觉等路径以消解公办高职内部治理困境.  相似文献   

7.
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进行权力安排和利益分配,制度建设实际上就是依据组织目标进行权力和利益分配的行动过程。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是高职院校的基本权力形式,且学术权力具备根本合法性。鉴于当下行政权力独大,学术权力式微的权力结构,构建基于学术权力的制度体系是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应有之义。高职院校制度建设涉及两个根本问题:权力和责任配置问题、效率和质量的关系问题。构建基于学术权力的高职院校制度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教师参与共同治理的决策机制、建立促进教师学术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及建立多方参与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职院校多元主体治理过程中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之间关系不明确、相关利益配置不均衡的问题,结合ISO9001质量管理和治理结构理论,构建基于ISO质量管理体系的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模式,即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流程运用到学校治理结构中,相关利益关系主体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共同治理学校。通过确立治理结构框架、明确治理质量目标、完善治理规章制度、建立动态监控机制、落实评价改进措施等步骤构建ISO治理结构模式。在治理结构模式构建过程中,要做到三个切合实际,即切合实际制定治理目标、切合实际制定规章制度、切合实际制定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政党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是我国大学组织的三种主要权力形态。本文提出要妥善处理政党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建立起小政府、大社会理念下的大学组织多元权力配置模式,以及三权相互制衡的大学治理结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学术权力规制体系,形成以学术自由为基础的大学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以来,我国密集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文件,推动教育治理的现代化进程。政府主体在高职教育外部治理过程中承担着主体责任,各级地方政府应尽快让中央"放管服"精神落地,公布地方政府的权力清单、负面清单、服务清单和资格清单,完善高职教育法制和监督机制;通过构建行业企业参与的激励机制,推进高职院校治理体制改革,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调动市场组织合作办学的积极性;此外,还要规范社会中介组织对高职教育的评价,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价的作用。厘清外部治理三方主体的责任,可以促进各方共同推进高职教育外部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育行政中的全能政府、政府行政、组织结构单一及其行政行为失范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高职院校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以及教育经费投入保障等的制度性障碍。需要通过转变政府服务职能,明确政府的高职教育行政权限;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高职教育行政效率;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推动高职教育行政法制化等,实现"善治"的高职教育行政。  相似文献   

12.
高等学校法人各权利主体之间权利配置及运行机制,将成为现代大学制度改革的重点研究方向.通过列举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法人治理结构的现状与基本特征,对比公司法中企业法人特点,从内外两方面阐述我国公办大学法人治理结构所存在的问题,如内部主要缺陷是大学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行政权责与学术权责不协调.在此基础上针对各个问题提出了几点改革建议,如完善权力结构、使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分离等,为相关从业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以促进我国公办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在法制轨道上高效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13.
教育治理,"治"的是权力,"理"的是关系。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改变,高职院校的内部关系呈现复杂性、混沌性、挑战性、失衡性和不适应性。高职院校外部关系的关键即为与政府的关系,院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实为鱼和水的关系,院校与企业、行业组织之间的关系是战略伙伴关系。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的要素,即院校运行和决策的系列制度安排和权力层级构造,均是围绕着治理主体(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而重构。由于利益相关者多元参与,高职院校治理体系须在法治、共治、善治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又因为职教环境不断发展变化,治理体系的构建体现区域性、开放性、跨界性、系统性、共赢性的特征。"三治"和"五性"的实现,需要依靠有效公平的制度规范、运作有序的权力机构和良好协商的沟通平台。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得以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元治理模式是指对高职院校、社会与政府等高职院校治理主体的治理形式、机制进行宏观安排,达到治理机制的优化配置。元治理模式可以通过强化高职院校、社会与政府间的责任和能力属性,避免高职院校、社会以及政府间治理方式的相互倾轧,实现三者间有效结合;同时,即使面对高职院校元治理失灵的困境,也可在认识上分清治理得失并进行反身性定位与定期重新评估,在实践上通过承认治理方式的多样性来规避治理失灵风险,并在可控的范围内建成普遍的价值观。提升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元治理策略有:推动高职院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共振"、探索推进社会办学主体作用、强化政府统筹发展高职教育的法制责任等。  相似文献   

15.
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要求,必须认真探讨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的现状与问题,研究高职院校权力结构失衡的原因,明确高职院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问题解决的着力点,为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高职院校行政和学术权力和谐运行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政府权力腐败既是一个历史现象又是一个国际现象,发展中国家更是普遍受到腐败现象的严重困扰。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委托—代理机制分析方法对政府权力腐败现象有很强的解释力。在委托—代理机制中,政府官员贪污和寻租是最典型的腐败方式。有效治理政府权力腐败,必须加强惩罚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健全法制监督机制和优化行政权力结构配置。  相似文献   

17.
大学有效治理的实质是依据大学权力运行规律,在分权制衡的基础上,实现权力对权力的制约以及权利对权力的制约。大学实现有效治理,需要明确界定政府行政管理权和大学自主权、以及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范围,用大学权利和社会权力制约政府权力;用社会权力制约大学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互制衡;保障教师、学生、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主体权利,实现对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制约。美国大学治理充分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思想,对我国大学实现有效治理具有借鉴意义。反思我国大学治理的立法和运行现状,应当构建有效的治理结构,做到政府宏观调控,大学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教工民主监督,社会有效参与。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以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研究行政权力腐败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委托-代理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监督乏力、激励不相容以及代理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等弊病导致了公共权力委托-代理的失灵,从而引发政府官员的腐败。委托一代理理论视角下的行政权力腐败治理必须强化对代理人的惩罚机制和监督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和优化行政权力结构配置。  相似文献   

19.
内部治理结构去行政化是推进公立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权力结构关系与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必然会遭遇"官本位"行政文化、行政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内部行政化管理惯性、既得利益集团及高等教育政策治理思维等各种阻力,但其也具有政府治理方式转型、高等教育治理发展趋向、高等教育去行政化国家战略、师生内在需要等基本动力支持。当前,从宏观层面来看,由于阻力大于动力,我国公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去行政化应采取以强制性变迁为主、诱致性为辅的制度变迁模式,通过重塑大学精神、破除政府行政化管理模式、改革内部权力配置机制,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和推进高校教育法治等基本策略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J省高校内部权力运行情况调查,比照当下教育语境阐释高校内部三种权力话语:一是以行政管理人员为主的行政权力话语,二是以教学科研人员为主的学术权力话语,三是以学生为主的学生权力话语。三种权力话语的阐释,意在以权力话语理论为指导,突破以往的认知限制,促进三种权力话语的有效对话,以三权相互独立又相互制衡的大学治理理念,构建大学组织的和谐权力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