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主张文章写不出时不硬写;但同时他又说他的文章常常是“挤”出来的。他形容这个“挤”字,有一段极好的文字在《“题未定”草(一——三)》中:“笔,是有点古怪的,它有编辑先生一样‘挤’的本领。袖手坐着,想打盹,笔一在手,面前放一张稿子纸,就往往会莫明奇妙的写出些什么  相似文献   

2.
知识与趣味     
文章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古人就有这种主张。司马迁曾说:庄子“学无所不窥”,他写的文章善于“指事类情”。前者指学问广博、说的是知识;后者讲描叙生动,谈的就是有趣味。关于这个问题,鲁迅不仅有很多精辟论述,而且还身体力行。他写的许多文章,就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相似文献   

3.
《宋稗类钞》中有一则欧阳修写文章的故事。钱惟演镇守洛阳时,因为缺少驿舍,下令修建一座“临轩馆”。竣工的时候,他命谢希深、尹师鲁和欧阳修三个文人,分别为“临轩馆”写一篇“记”。三个人分头去写,很快就写好了。谢希深的文章五百字,欧阳修的文章五百多字,尹师鲁的文字最短,只有三百八十个字,  相似文献   

4.
在多年的编辑工作中,常听到一些通讯员叹息“无米”下炊,也有些人抱怨说:“稿子辛辛苦苦写出来了,采用的却很少,老是被挤掉 甚至有的不从稿件本身分析原因,而是千方百计和编辑拉关系,套近乎.作为编辑,我总是想说:“请写别人挤不掉的稿子.”  相似文献   

5.
很多通讯员反映他们在写作上有“五难”: 一是难在工作忙,无时间写稿。处方——要善于珍惜和利用时间。在八小时工作外,还可在八小时业余生活及八小时的睡眠时间中挤出一些时间来,还有节假日也可用来搞写作。有志于写作的通讯员终能挤出时间来。鲁迅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歌德说过:“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  相似文献   

6.
在一次采访业务学习会上,有的同志抱怨说:“稿子写出来了,好久上不了版面,常常被挤掉。”在场的一位具有丰富采访经验的报社领导同志很干脆地说:“那你就写别人挤不掉的稿子嘛。”我以为这句话值得写在采访手册的扉页上。当然,采编之间的这种普遍和久已存在的矛盾,也并非这么一来便可获得完满的解决。而且,对待具体情况也应该作具体分析。这里,不应排斥编辑在选稿、组版上的某些失误乃至错误。比如,该登的不登,或者该早登的却延误了时机;标题该大的不大,该小的又未小;该突出处理的却捂在角落里等等。这类事也并不鲜见。但就总体说来,一张报纸之所以能  相似文献   

7.
认识张中行先生的时间并不长,每次到他那里,都愿意听他聊天。有一次去向他约稿,谈起了当前散文的写作, 先生忽然对我说: 好的文章,许多写得都十分轻松,并不给人一种用力去写的感觉。鲁迅、周作人的作品,就很自如,那是写到了境界的。 那次听他讲了许多事情,惟独这一句话,我记得清清楚楚。后来仔细想了一想,觉得真是经验之谈。我在读了张先生的大量文章后,发现先生的文  相似文献   

8.
肖云儒 《今传媒》2003,(6):88-89
事情似乎有点不好理解:两位早已过了偶像崇拜年龄的记者、作家,在传主原野本人并不支持的情况下,用一二十年时间追踪他、采访他,积累有关他的资料,热忱执著地要把他推介给传媒界的同道,推介给社会,而现在终于把他写了出来。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直陈对这个人的折服和“崇拜”,别人可以不明何以会如此,我却略知就里。我了解原野这个人,我们在陕西的主流媒体共事多年,算起来他还是早我两年的学兄。再往白里说吧,我本人就是  相似文献   

9.
“人如其文”,出自《东坡集·答张文潜书》。当苏轼读了张文潜的文稿后,便给张写信,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好,和他兄弟苏辙的文章很相像。接着写道:“子由(苏辙字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由此观之,苏东坡用“文如其人”,只是讲苏辙的文章深沉恬静不易为人赏识与他的不愿人知的性格相符而已,并没概括一种什么社会现象,并不像现在许多人说的“人”一定“如其文”是个“规律”。是的,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里,“人如其文”者确实古今均大有人在。但“人不如文”者也在所  相似文献   

10.
每当收到来新夏先生寄自天津南开园的新著,总有种该立马提笔写一写这个勤奋笔耕的老头儿的冲动。可冲动了好几年就是没有付诸行动,以致于雁斋书橱里积累下来的来自邃谷老人的赠书,眼见着已是书脊挨着书脊地排成班列成队了——积重难返的结果,是连通读一遍的决心都不敢有,遑论开笔评书了。偶然在外场邂逅鹤发童颜的老人家,只是在心中暗唤惭愧,连话都不敢朝那书事上多说。何以故?先生长我约四十岁,怕他出口那诙谐的话把自己给“挤”着了:“老朽我把整本书都写出来了,你这‘少壮’连篇文章都写不出来?”  相似文献   

11.
肖云儒 《新闻知识》2003,(11):19-20
事情似乎有点不好理解:两位早已过了偶像崇拜年龄的记者、作家,在传主原野本人并不支持的情况下,用一二十年时间追踪他、采访他,积累有关他的资料,热忱执著地要把他推介给传媒界的同道,推介给社会,而现在终于把他写了出来。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直陈对这个人的折服和“崇拜”,别人可以不明何以会如此,我却略知就里。我了解原野这个人,我们在陕西的主流媒体共事多年,算起来他还是早我两年的学兄。再往白里说吧,我本人就是被他折服的人群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2.
兰州军区某团政委田海潮抓部队建设讲求原则,被官兵们称为“铁包公”。然而,他关心新闻报道员又像母亲爱护婴儿般无微不至。逼“懒媳妇”找“米”。这个团的报道工作一度是薄弱环节,许多报道员常因上不了稿而情绪低落。1997年上任的田政委发现,团队的报道工作之所以搞不上去,是因为报道员不善于深入连队采访,不善于调查研究,每天只知道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写出来的东西不是大话、套话、空话,就是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田政委说:“巧媳妇尚为无米犯愁,懒媳妇无米难道能做出饭来?”为此,他给报道员下了一道“死”…  相似文献   

13.
最近的报纸上短文章多起来了,读者很欢迎。可是,也听到一些不同的反映。有的作者说:“写小块‘豆腐干’,没有多少意思。”当编辑的也往往觉得为难:“人家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经我们左砍右删,弄不好就‘伤筋动骨’了。”文章要编、写得短小精悍,当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编辑、作者的笔下功夫正表现在这里。为了提高这种能力,我看,读点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是会有裨益的。契诃夫的文笔很简练。他善于在短小的篇幅里,表现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容。他有一句名言:“简练是才能的姊妹”。他还说过:“学会写得有才气,也就是写得简练”。他的早期名篇《小公务员之死》,总共不过一千六百余字;人所熟  相似文献   

14.
不少通讯员反映他们在新闻写作上常碰到一些困难,归结起来有“五难”。针对“五难”,笔者试开出排难的“处方”: 一是难在工作忙,无时间写稿。 处方——要善于珍惜和利用时间。凡在业余写作上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的通讯员,无不都是利用时间的能手。可在八小时业余生活及八小时的睡眠时间中挤出一些时间来。还有节假日也可用来写作。有志于写作的通讯员终能挤出时间来。鲁迅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歌德说  相似文献   

15.
问题的提起常有通讯员来信问:“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得新奇别致,引人入胜?”我也常常问自己:“为什么我的文章大都是平庸之作,很少有使人振聋发聩、耳目一新的篇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位并不擅长为文的领兵将军给了我相当内行的回答。他说:“作文和打仗有许多相通之处。比如,打仗讲究“出奇制胜”,“反常用兵”,“以变应变”,“超常思维”等,其实这些原则都可以“引进”到写作上。谁愿意看那种人云亦云、不痛不痒、老生常谈的东西?“文似看山不喜平”嘛,按常规写文章就难出新。而文章的“出奇”和“反常”,首先来自作者的创新意识,或曰求异思维。有了求异思维的习惯,  相似文献   

16.
题目在哪里     
给报刊写稿,或写新闻报道,或写文章评论,都得有个题目。就是说,写稿首先总会遇到一个写什么的问题。而初学写作的人,往往不知道题目在哪里。从前有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给一个秀才出了个文章的题目,秀才三天三夜没写出来,苦得要命。他老婆说:“你写文章好像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要痛苦。”秀才说:“你们女人生孩子,肚子里还有一个孩子,我肚子里却是什么也没有。”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写文章必须有东西,如果脑子里空空,谈何文章报道,谈何题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大概不会是一次成功的,总得要改的。开头起草的时候,一定有缺点,一定有漏洞”,“所以写好之后,要自己看,多看几遍。”这是我们的老前辈叶圣陶同志勉励新闻工作者的一段话。叶老说的“文章”,当然也包括评论,“总得要改的”,说明修改是评论文章写作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道工序。可是有些同志特别是一些初学评论写作的年轻人,不相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写评论总想一次成功。既怕麻烦,不愿自己动手改;更爱面子,不愿别人对他的文章作修改。这两种想法根源是一个:过份  相似文献   

18.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中国的这句古话,说透了为文的不易。虽然也有才高八斗的文人骚客“文不加点”“一挥而就”的佳话,但更多的是关于推敲、修改的典故。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善于和有能力删除自己的东西,他就前程远大。”(《写作格言轶事集锦》,重庆出版社,1982年版)  相似文献   

19.
常见到一些报道员特别是新报道员,稿子写出后不、愿给别人看,甚至也不给当事人看就匆匆发稿。结果,稿子发的不少,可是见报率却很低,这使我想起了“城门贴稿”的故事: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安徽滁县住太守时,写了《醉翁亭记》这篇著名的散文。文章写完后,欧阳修亲自抄写了六份,叫侍役分别贴到当时的六个城门口去,敲逻打鼓,请过往行人阅读修改.一天,有个砍柴的农民路过东门,听别人这样念道:“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听  相似文献   

20.
闲话引典     
写言论文章,特别是写条文,适当引用典故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方法,善于引典用典,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增加文采、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作用。可是,如果引用不当,也会伤文害意,弄巧成拙。除常见的牵强附会、叠床架屋等毛病外,以下两种情况也值得注意。粗疏往往闹笑话为文忌粗疏,用典更是如此。有人自恃脑筋好使,往往凭记忆不加查对就率意引用,结果便会闹出“张公吃酒李公醉”式的笑话。历代文人中,苏东坡可称得上是“超级大腕”了,他满腹经纶,写诗为文善于用典。诗僧参赛在与客人谈论到苏东坡时,客人说:“故实小说,有可用不可用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