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对“百花文学”进行叙事学分析,意在呈现“百花文学”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方面的叙事特点,及其作为短篇小说的抒情特征。本文认为“百花文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十七年主流的叙事成规,但也在叙事层面体现出暴露社会阴暗面与歌颂美好光明的社会主义社会、表达个人情感与体现阶级情谊之间的叙述平衡,其在叙事层面所做的尝试和努力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十七年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百花文学”出现了一些描写离婚叙事的“突破题材禁区”的作品:孙谦的《奇异的离婚故事》、丰村的《一个离婚案件》、秦兆阳的《归来》、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布文的《离婚》,但由于“百花文学”是处于“十七年文学”特殊时期,是“国家体制文学”“共和国文学”,是呈现“一体化”趋势的,因此这些作品必然会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通过文本分析并从婚姻的缔造与维持、知识分子与共产党员的对立关系、未离成的离婚叙事来探讨离婚叙事中的政治化以及将“儿女情、家务事”通过政治因素的干预,提升为“宏大叙事”的文本。  相似文献   

3.
“十七年文学”中知识分子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与身份想象的言说,由最初的试探性表现到“百花文学”的集中爆发,再到完全接受主流声音的规训与改造、放逐与搁置,精神始终无处安放。“十七年文学”集中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共和国革命事业中的角色彷徨与身份焦虑,见证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态史。  相似文献   

4.
"百花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舞台上只作了短暂的表演,却为我们提供了窥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窗口。从成长叙事的角度解读"百花文学"中的代表作品,可以归纳出"青春的力量"和"成长的烦恼"两大主题,从而能够在文学史有关"百花文学"干预生活和写人情人性的定义之外去探求作家们的创作心理,去追寻那个特殊年代属于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记忆。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革命文学话语秩序中,始终存在着一种文学“组织化”的历史趋势。从“延安文学”到“十七年文学”,再到“文革文学”,这种文学“组织化”趋势日益强大和严密,直至在“文革”中走到了历史的反面。革命文学话语秩序中的文学“组织化”本质上属于制度化权力的表现,其中隐含了中国革命文学的政治经济学,它主要通过行政和经济的手段对创作主体的生存方式、文学作品的生产、传播和接受诸领域进行组织化规约,并最终确立了新中国行政指令性的计划型文学生产体制。但在文学组织化的历史趋势中始终伴随着消解它的历史潜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西方哲学、人文学术转型和中国“新时期”文学本体论的理论争鸣,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存在方式研究的理论背景。30年来文学存在方式研究的代表性观点包括“三环结构”文学活动说、“三R结构”文学活动说、文学的“交流对话”说、“文学存在的四维整体结构”说等。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存在方式研究突破了本质论取向,蕴含着文学存在研究的新的理论生长点,同时也存有一些需要澄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知识分子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与身份想象的言说.在“十七年文学”中一直或隐或显的存在着,由最初试探性的表现到“百花文学”的集中爆发.再到完全接受主流声音的规训与改造.知识分子却始终不能够给自己以很好的定位。“十七年文学”集中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共和国的革命事业中的角色彷徨与身份焦虑,为我们认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态史提供了绝好的见证。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新时期文学,主要指“文革”结束后在中国文坛迅速兴起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对此三种文学,评论者很多。我认为,新时期文学不仅对新时期文学的发展繁荣产生了积极的深远影响,而且对中国当代社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新时期文学所产生的社会意义要比它的文学意义高得多。中国新时期文学诞生在十年动乱刚结束这一中国历史转折的重要时期。中国历史转折这一重大的历史背景,无疑赋予了新时期文学以重大的社会命题和沉重的历史使命,无疑也使得文学与历史、文学与社会、文学与…  相似文献   

9.
1957年是“百花文学”由盛开到凋谢的一年。尽管如此,在这短暂的“文学之春”依然产生了一批敢于干预生活的“新质”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家受苏联“解冻”思想的激发,力图使作品负起揭露时弊、关切社会缺陷的责任。但另一方面,源于先前思想的压抑而突显出来的精神抗争和基于这种精神抗争的精神资源的匮乏,使得作品沦为一种棒喝下的灰色叙述。李国文发表于《人民文学》的《改选》就是其中一部。  相似文献   

10.
《重放的鲜花》的结集出版,使“百花时代”的“毒草”得以散发芳香,然而,“明日黄花”、“隔代的春色”不免给人迟暮之感,它在给人忧伤的同时也给当代人以多方面的启示。本文从“史”的角度探讨《重放的鲜花》的文本渊源、文学价值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歌德所提出的"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历来有多种解释.它要么与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联系在一起;要么与以一种自恃的主流文学来一统天下的中心主义联系在一起;要么与人类文学演变的历史上所必然出现的结果联系在一起.本文结合<歌德谈话录>的具体语境,指出歌德的"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所具有的三种所指内涵,进而说明歌德的"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所张扬的既是一种理想,更是歌德本人践行的一种"生活样态".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和定义的出现,不仅是20世纪俄罗斯-苏联文学中的一件大事,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中国文学的观念、理论批评和创作,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纵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文坛近70年的理论行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学在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它的接受和评价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文学为认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实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命运,是检测中国文学和俄苏文学关系的一张晴雨表,并从特定层面显示出20世纪中国文学自身演变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3.
"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具有范式转换的意义,它们超越了手扪伤痕的"文革"追忆,以异质的美学试验来破解"文革"极端政治理性、寻找后"文革"时代新的现代性想象的可能性.两者不约而同地选择"疯癫"这一视角来展开现代性想象,"疯癫"第一次在新时期文学中成为自主的美学追求,具有了自足的本体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人性张扬"到"世俗关怀",显示出新时期以来文学思潮历时性的嬗变轨迹。对其特征描述与深层根源探讨的意义在于:有助于我们客观把握近三十年来文学思潮发展的总体面貌,深刻认识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社会生活对文学思潮样貌及走向的巨大影响、"人性化"思潮对恢复五四传统与文学回归"人学"的意义,以及认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世俗化潮流所具有的促进艺术民主化、大众化与反文化、粗俗化的矛盾二重性。  相似文献   

15.
"国民文学"是在各个"民族文学"发展、融合、凝聚的基础上,在"国家"这一现代性民族共同体中所形成的新的文学形态。"国民文学"只能包括、凝聚,而不能替代和覆盖"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的发展必然指向"国民文学"。当今世界各国,民族身份的现代化就是"国民化",传统"民族文学"的现代化就是"国民文学"。"民族文学"已经或正在被"国民文学"所吸收、所融汇,文学的"民族"分野日益模糊化,而文学的"国民"分野则日益明朗化。从"民族文学"发展到"国民文学",再发展到"区域文学",最后发展到"世界文学",是人类文学史横向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应顺应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发展大势,强化"国民"及"国民文学"的观念与意识,促使"民族文学"向"国民文学"的进一步转化与凝聚。  相似文献   

16.
文学思潮的"特性",即是指只有在"文学思潮"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显现的东西.只有当各种因素的"共同倾向性"呈现出容易被人们感知的"群体"样态时,"思潮"的生命过程才算开始."共同倾向性",既表现为"共时性"的各个完整系统之中的各环节或部分,又表现为"历时性"衍化而成的"家族相似"式的纵向现象异变中."文学思潮"的"群体性",既可以是某一特定时期以平行方式排列的集束"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现象以跨时空(指不同文化时段)排列呈现为纵向性的"现象"群体.文学思潮的"扩张性"特点,意味着它总体上不是内敛,而是外扩并具有强大的辐射性.由"点"到"面"的变化过程亦就是由单个的"思"之于群体"潮"的生成过程."点"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最先呈现了某种趋向,潜含了外扩的潜能及被多角度接受的可能性.它首先体现为对存有"小异"的"同质"因素的"吸附",其次表现为对在对抗中日益弱化的因素的"招降"或"改编",同时也相应产生对"传统"因素的"改造"."整合性"是文学思潮"扩张性"特征的重要内涵,也是"扩张性"功能外化的主要策略."整合"中的"呼应性"和"矛盾性"(对抗性),可谓文学思潮扩展历程中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7.
文学理论面对新变化、新矛盾、新课题、新情况,如何解决其"中国化"问题,相当复杂.但是,中国文学理论要自立于世界文学理论之林,就必须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中国的文学理论要有科学的"原创"意识,要努力实现贴近文学现实的"中国化",这是每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中国文论家的惟一选择.  相似文献   

18.
席扬 《三明学院学报》2005,22(3):241-249
“十七年”文学思潮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表现为鲜明的“统一化”和“一元化”状态。它一方面通过对1942年以后“解放区文学”传统的全面继承体现了政治与文学关系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又必须根据“新的时代”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要求对于那些在“战争语境”中产生的审美理念。进行不断的修正与完善。“十七年”文学思潮的发展过程,首先体现在一系列的“文艺运动”的交替更移中——“文艺运动”的过程,既是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建构”的实际步骤,也是确立“文学新秩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运动”不仅是文学思潮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形式,而且从“文艺运动”之间的“间歇”中,还可以了解到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节奏和主导趋向。在文学创作实践领域里。文艺思潮的发展与变化主要体现在提倡“写什么”、“怎么写”和反对“写什么”、“怎么写”的两个方面及其两个方面的张力与冲突。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过分重视文学的功利性,忽视了市场需求,50年代的新传奇小说力图用通俗小说的形式来灌输新的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功,但由于过于追求工具作用,限制了其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学具有时代性,超越一定的历史过程来审查不具有历史规定的文学是不恰当的,这样文学的问题实际上是阶段性"建制"的问题,合法化与否只不过是需要一个参照物而已。罗伯—格里耶在虚构和建造梦魔般迷宫的同时,又分解了他的梦魔,把自己建造的一切都拆卸得粉碎。他自以为揭示了传统文学的虚假性及其被掩盖的权力运作的真相,却没有看到它自己最终也未能免于另一种意义的虚假和抽象,这即是文学的文学的"合法化"与"解合法化"的心理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