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扩大报纸的新闻信息量,是满足现代读者需求,增强报纸必读性和可读性的一个基本条件;是改进报道方法、讲求宣传艺术、提高新闻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扩大报纸的新闻信息量,必须遵循新闻学和信息论的原理;按照新闻信息传播规律办事。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娱乐化日益明显的今天,纸质媒体的深度报道出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即深度报道不仅在内容上过多地报道负面新闻信息,而且在表现形式上利用煽情和刺激的手法,这种倾向带来了极魇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新闻信息量的含义与特征,从新闻信息量与新闻真实度、新闻新鲜度、新闻价值实现度、新闻报道深度、新闻导向度、新闻舆论监督的关系入手探讨了新闻信息量所蕴含的价值所在,并提出了增大新闻信息量的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4.
深度报道是一种用客观的形式提供新闻事实和阐明新闻事实发生的原因、环境及其发展过程趋势的报道方式。深度报道从实践的层面很好地回答了如何将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相统一的问题,使报刊在应对众多媒体的竞争中找到了比较优势。深度报道是充分挖掘利用新闻资源的最佳途径,它提升了新闻的价值和功用。  相似文献   

5.
我们正在步入了一个整合的时代,新闻写作领域也不例外。深度报道作为一种新闻思潮,经过两个阶段70多年的自我整合,开始成为新闻报道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整合力量。它全面整合了以往的新闻观念、各种新闻体和媒介角色定位。可以说,深度报道的时代已经来临,而整合性已成为深度报道的重要特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网络新闻专题成为国内新闻网站所青睐的报道形式。特别是对于重大的科技新闻事件,网络媒体往往采用这一形式展开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不但发挥了网络超链接的优势,扩大新闻信息量,同时还使科技新闻变得更加生动,具有新的活力。本文将以国内各大网站推出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专题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我国网络科技新闻专题现已呈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社会新闻媒介大量采用深度报道的手段,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心理或某些现象进行整体的、纵深的、全方位的报道,通过挖掘事实的深层含意,晓示过去,预示未来,较为透彻地展现了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画卷,倍受读者青睐。作为一种独特的新闻报道手段,笔者认为,高校校报也应重视这一视读趋向,及时地、多角度、多方位、深层次的挖掘师生的生活,以求获取最佳的报道效果。 深度报道与以往常用的报道方式相比较,其特点是突破了以往简单的、动态性的反映事物的若干表面现象的浅层次的报道方式,而是采用一种透过事物表面、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剖析新闻事实,由表及里地深入新闻事实内部,充分展示新闻事实的本质,力求反映新闻事实的整体方面和发展过程的高层次报道方式。这种报道手段信息量大、思辨色彩浓、蕴意深刻,趣味性强,能给人以知识和启迪。 加强校报的深度报道,可以使校报扬长避短,校报以反映校园生活为主,校园生活与繁芜的社会生活相比较,不过象个平静的港湾,工作平稳而常规,因而,每时每刻能够提供有新闻价值的消息是极为有限的,反映在校报上,则表现为可读性强的新闻少,所递载的信息不多,知识性、趣味性都不是很强的,因而读来呆板无味,直接影响读者的情绪,这种情况,可以说是校报的一种通病,也可  相似文献   

8.
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报道是2003年中国新闻报道的最大亮点之一。其规模宏大,深度颇具,效果显著。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报道之所以成为2003年的新闻亮点,是因为开发了固有新闻资源,合乎新闻传播受众原理,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贯彻着新闻工作群众性原则的传统要求和新闻报道“三贴近”的新要求。2003年新闻传媒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与受众的新闻需求仍有差距,一些报道有待提高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要克服应付交差、渲染炒作、止于浅表等不足。  相似文献   

9.
《湖南教育》2008,(11):1-1
新闻性——《湖南教育》从2009年起切实担负起教育新闻旬刊功能。以宣传教育强省的宏伟目标为己任,以大宣传大教育的思路来办刊,突出教育新闻的深度报道,及时传递省委省政府以及省教育厅作出的教育决策,深度解读教育政策法规。每月三期,连续滚动地向您报道我省教育发生的重要新闻和各地教育动态信息,剖析教育重点、难点、热点,给您带来丰盛的教育信息大餐。  相似文献   

10.
报业市场竞争的本质是新闻质量的竞争。新闻深度报道促进了报纸新闻向深层次发展,并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本对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高校报深度报道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杨希波 《德州学院学报》2003,19(1):92-93,102
在新闻写作理论中,关于消息的文体特征,一般都概括为:客观报道,用事实说话。而在讲到消息中的述评性消息时,又将其特征概括为:边叙边议,边述边评。这就形成了理论与文体的矛盾,这种矛盾,不但造成新闻写作理论自身的混乱,同时又使述评消息作为一种文体显得不伦不类。  相似文献   

12.
把传播学中的把关理论运用到精确新闻报道中是本文的要义所在。传统意义上的精确新闻报道的把关主要体现在事后把关,即对调查结果的把关,但是在精确新闻报道的操作中,仅对这一环节予以把关是不够的。媒体的把关作用应该凸现在精确新闻报道过程中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方言类新闻节目的角色定位与创新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方言为载体和平台的新闻节目要定位于清晰明快并易于接受,节目内容要永葆创新保持活力。因此,要精心筛选节目内容,真实展现、深刻报道新闻事件,寓地方特色于节目之中。方言类新闻节目为了追求新闻的猎奇性和故事性,有时以纯粹的娱乐方式对新闻进行报道与解读,难免使新闻陷入低俗媚俗平民化的发展弊端  相似文献   

14.
模糊性是所有自然语言的一个重要特性。模糊限制语也是自然语言模糊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使用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尤其是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频率很高。从模糊理论和新闻大众传播的角度来看模糊限制语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对模糊限制语正确理解有助于对英语报刊文章所蕴涵的丰富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方式总与人们的审美需求联系在一起。新闻写作的美学范畴 ,包含着报道客体的真实美、写作运思的深邃美、传播体式的架构美和内容表达的绚烂美等基本元素。无产阶级新闻记者的人格美 ,是支配全部新闻采访写作活动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急需加强对外报道,向世界传达自己的声音,提高新闻编译的质量在对外交流中也显得日益重要。导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息传达的质量,是对外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中译英翻译原则,特别是新闻翻译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收集中外报刊及相关专著中具有代表性的导语编译实例,归纳出三种新闻导语及其编译方法。并从导语编译的外宣效果出发,对其编译原则进行进一步探讨,最终总结出对外新闻导语编译原则——出发点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新闻时效性强、传播快、内容丰富,在较短时间内获取足够多的信息成为阅读英语报刊的目标。传统的阅读方法无法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词汇障碍、文章理解障碍和文化障碍。语篇衔接理论解决了学生的阅读障碍,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新闻重点,更让报刊英语课堂活跃起来。  相似文献   

18.
在媒介领域中,报纸等新闻媒体由于自身内容的限制以及它所具有的真实性和严肃性特征,已成为当今社会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成为某种权威的象征.对《人民日报》、《新民晚报》和《纽约时报》三家主流报纸的体育新闻中的女性形象采用量化、内容分析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两国主导报纸中有关女性体育人物报道的现状,可以了解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新闻报道的共性与差异,考察其对性别议题的报道广度和深度,发现报道优势与盲点,并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与女性有关的体育新闻报道与传统性别文化、社会发展、相关机制和政策以及大众传媒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余华的小说《第七天》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大量地运用了新闻语言,把类似新闻的语言直接当作小说语言放入文本中,该小说因此被称为"新闻串烧"。这种新兴的语言写作技巧虽然能产生真实的艺术效果,但是同时弱化了小说自身的文体性,论文在以《第七天》的"新闻语言"为个案进行分析的同时,对当代小说的语言问题进行了思考,探讨未来小说语言与新闻语言相互靠近、相互融合到最后达成统一这种趋势是否有发生的可能和必要。  相似文献   

20.
言语转述现象近年来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研究政治新闻语篇的言语转述现象。以《中国日报)(China Daily)和《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30多篇新闻语篇为语料,分析其言语转述特点,探究其新闻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