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类学诗歌是一种新的文学样态,而中国学者通常会把人类学诗歌与民族志诗歌混淆在一起,因此首先要对人类学诗歌的萌发与界定予以澄清。其次,“诗学”的演变与人类学诗学中的“移情”相互勾连,促成了人类学诗歌的学理剖析。最后,对人类学诗歌回归原始、彰显自然、蕴含“他文化”理念、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共生、“反话语”等特点的归纳与总结将有助于揭示诗歌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象征系统的意义和作用,促进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同时,亦可深入理解创作者和诗歌对读者情绪和认知的影响,为挖掘诗歌作为一种情感表达和心理治疗工具的潜力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对传统诗歌“纵的继承”和对欧美诗歌“横的移植”,由此成就了中国新诗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诗歌角色。面对世界的向外姿态、面对现实的向下姿态以及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是中国诗歌在全球化时代所扮演的文化角色。在诗歌存在方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诗歌扮演了新的文化角色。  相似文献   

3.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英语教学中起着独特的作用。文章分析目前初中英语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译林版初中英语8AUnit7Reading的教学为例,从“吟诵诗歌,感悟语言魅力”“赏析诗歌,培养高阶思维”“品读诗歌,汲取文化精华”“仿写诗歌,合作迁移创新”四个角度探讨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如何提升初中英语诗歌赏析能力。  相似文献   

4.
“写实”是新生代诗歌一个明显和直接的特征。如果通过对新生代诗歌所主张的“还原”、“零度写作”、“冷态抒情”等的实质进行挖掘和探究.以及对新生代诗歌中诗歌主体和诗歌对象之间的根本关系进行考察和分析,可以看出:新生代诗歌中的“写实”不是与现实主义而是与现代主义诗歌(比如“朦胧诗”)中的“写实”取着同一精神路向。  相似文献   

5.
李水波 《考试周刊》2009,(13):15-16
叶维廉先生作为一位诗人,其诗歌中的意象成为诗歌的一大特色,“窗”和“雨”就是其中鲜明的两大意象。他的许多诗中都有这两个意象的呈现,它们倾注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现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叶维廉的诗中,它们是“郁结”与“突围”这两个主题的集中体现,诗人的特殊在于他透过“窗”观察了“雨”景,又在“雨”中成功突围。  相似文献   

6.
吟诵作为中国传统的读书法,以其自成曲调、情通古人、修身养性的特性,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吟诵阅读法的特点和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目标要求,认为吟诵古典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进一步从诵读“诗韵”、启引“诗思”、体悟“诗心”、践履“诗行”四个方面探究吟诵在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东门”是《诗经》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地点名词,以“东门”为题的五首诗歌无一例外的都是爱情恋歌,考察这一系列“东门”意象的诗歌,可以窥见它们在《诗经》中表现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及文化习俗.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中,其他题材均可以快上,“赶进度”,唯独诗歌是一定要上“慢”些,让学生慢慢地在诗歌所营造的氛围和美好意境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在含英咀华中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9.
万娟 《教师》2008,(19):22-24
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和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  相似文献   

10.
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历史上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其诗歌创作中渗透着“酒”文化,在“醉”的表象背后,是陶渊明独立、自我精神的另类展现,其诗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和文化价值。文章结合陶渊明的人生际遇,以其诗歌创作为切入点,对诗歌中的“酒”文化及精神进行全方位的挖掘,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饮者”形象。  相似文献   

11.
山水诗之所以发端于南北朝,并呈现出别具特色的思想意蕴和审美趣味,是那个时代各种历史要素互动的必然产物。本文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等几个方面阐释了南北朝山水诗兴起的人文渊源,并通过对历史语境的解析,力图梳理出南北朝山水诗的思想与审美基因。  相似文献   

12.
文言诗文是母语的源头,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独特的审美价值。中学文言诗文教学长期有"言"无"文",课堂单薄,没有文化味。要改变课堂教学这一局面,就需创设轻松活泼、灵动智慧又富含文化味的文言诗文课堂。教师应联系典故创设文言诗文氛围,运用成语推知文言诗文内涵,知人论世建立文言诗文情缘,借助文化常识丰富文言诗文意蕴。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初期,闻一多不但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而且积极从事新诗理论的探讨,在中西文化大冲击的背景下,建构了相对完整的对新诗发展具有积极指导意义的诗艺理论体系.其诗艺理论的建构,既有对中国传统诗艺理论的继承,又有对西方现代文艺思想的借鉴.在对诗的本质、诗歌本体构成质素及新诗艺术形式美的探讨上,深受西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等现代文艺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永昌府文征》作为一部文史资料汇编,因其所录文献时间跨度大、涵盖地域范围宽、资料来源广、涉及内容博,对于云南地方史、边疆史、民族史,乃至区域文化史、对外交通贸易史和中缅关系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支撑和佐证,对增益地方史研究、丰富中缅关系史研究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学术研究中引用《永昌府文征》的文献较多,但直接对《永昌府文征》进行过专门研究的学术论文仅有9篇,其中包括3篇硕士论文,这与其作为一部皇皇巨著的地位不相匹配。  相似文献   

15.
乡愁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一大主题,一首思乡诗,往往蕴涵着深厚的人类文化积淀。解读席慕蓉的《乡愁》,可以揭示这一类别诗歌创作,即“有意味的形式”所具有的文化社会传统的原型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惠州文化的包容性特征具有较长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意义。基于苏轼作为寓惠时期的历史名人为惠州文化所带来的文化意义等缘由,选择以苏轼及其诗文为视角,可以领略到惠州文化海纳百川、宽待来者的开放心态,热心仗义、乐善好施的社会风气;热情好客、友善待人的人文风尚等特征。体会惠州文化的包容性内涵并努力使之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精神资源,能为创建更加美好的惠州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对出近义单音词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有一批语义相近,但又有明显不同内涵的单音词,常常是结伴对出,我们称之为对出近义单音词。近义单音词的出现,是社会化、物质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的标志,反映了人类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一般的普遍规律。近义单音词的对出,是韵为求得音韵、节奏、声调和谐的需要,也是语言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出近义单音词在走过鼎盛期后,自身也发生了变化。有些对出近义单音词合并为一个复合词,有些对出近义单音词“合并”为一个单音词,有些对出近义单音词已自然消亡。总之,盛极一时的对出近义单音词各自找到了自己历史的归宿。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翻译学的视域,要求译者不但要通晓我国古代诗歌的韵意,还要对英诗的内涵有所了解,在译诗工作的第一步,从多个方面来综合体会和理解原诗中一字一词一句地细致描写,当然还要掌握诗人当时的社会经历、创作背景以及诗体形式等。只有当译者切身体会到了原诗表达的感情,才有可能在译文中将此感情充分地传达出来。笔者将在生态翻译学的视域下,以《送友人》为例子,分别从交际维度、语言维度、文化维度这三方面来研究李白诗作的英译。  相似文献   

19.
“柳”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在诗歌中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尤其是在送别诗中。通过对比分析三首含有“柳”意象的送别诗及其译文,探讨作为送别意象的“柳”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广告中得到了多方面的运用,且运用形式多种多样。诗词文化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能够更好地体现某些品牌的文化意义,有利于品牌与消费者之间良性沟通与互动。因此,在运用时,我们应该把握几个原则:通俗性原则、简明性原则、独创性原则、贴切性原则和保持原味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