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集中代表了中国在新世纪所确定的人才观、自然观、社会观和科学观。“科学发展观”虽然是于2003年才提出的发展观,但它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国古代儒家的“大学之道”的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原型;中国古代道家的“道法自然”的自然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表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小康大同”的社会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源流;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科学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渊源。  相似文献   

2.
中国封闭型的传统文化 1、中国古代城墙的历史:城墙,又名“城郭”或“罗城”,是中国古代于宫城外围加筑的墙。《孟子·公孙丑下》即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记载。据相关文献和考古发现,城墙在中国源于原始社会中后期,是古代城市的基本形态,从城墙的兴起到消亡,历朝历代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修建的城墙,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薄葬思想的流变胡双井从文献记载来看,中国古代很早就已出现了薄葬。传说黄帝葬桥山、尧葬济阴,“丘垅皆小,葬具甚微”,其后的文、武、周公之葬,也都俭朴,“皆无丘陇之处”。后世贤达薄葬的更多,“昔孔子大圣,母墓毁而不修。梁鸿至贤,父亡席卷而葬”(唐...  相似文献   

4.
符均 《华夏文化》2002,(4):20-22
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编纂的大型通史——《通志》,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崇,在中国文化界影响巨大,后人将其与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全称为“三通”。古代学者曾有“士不读三通,是为不通”之说,可见“三通”是读书人的必读之书。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面积与体积的度量袁敏曲安京一、为何面积“长二十有五”?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是中国古代几何学的重要内容。当我们翻阅中国古算著作时,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面积和体积表示中,没有出现我们今天使用的“平方米”、“平方厘米”、“立方米”、“立方厘米”这样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中的“成人”观念胡发贵中国文化关注人伦,尤其注重人性的培育与完善,至今仍使用的“成人”概念,就是传统文化关于人格发展的一种设计。一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曾和其学生讨论过如何“成人”的问题。从古代文献记载来看,达到“成人”的内在与外在标准有以下诸...  相似文献   

7.
王振铎 《寻根》2005,(6):27-35
2500多年前,正当西方的哲人受“上帝”的启示,绕着地中海周边的河流、平原和山谷,探索宇宙人生的奥秘,用“神谕的文字”,在泥陶版、莎草纸或兽皮上刻画、撰写后来被称为《旧约》的某些先知故事的时候,东方的哲人接受“圣王”的教谕,周游黄河大平原,寻求三皇五帝积累起来的甲骨、金石、竹木等简版文献,精心编述治世兴邦的文化经典。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来看,“尊祖返经”、“汲古返经”并不是哪一个朝代的特定产物,各个朝代都有所体现,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原典情结”使然。而“原典情结”植根于“祖先崇拜”的文化意识并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古代文论和我国治学之术。  相似文献   

9.
论“三从四德”的伦理学内涵及其历史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社会调节夫妻关系的伦理规范。由于古代中国是高度男权制的社会,所以,“三从四德”只是对于女性的单方面要求。“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一伦理规范,几千年来,一方面约束着中国女性的生活道路,使其遭受到比男性更多、更过分的精神束缚。另一方面,也是古代社会维持家族一体制以及家庭稳定的工具之一。后一方面的功能则构成了对“孝道”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和”─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杨小川中华民族奇迹般的把不同地域、语言、信仰、刁俗的民族凝聚在一起,究竟是什么原因?答案很多。如果我们从“和”文化系统去审察,则会有一种新的感受。“和”文化户生于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中国古代宗法文化步向“和”文化的客现团式...  相似文献   

11.
周宗旭 《寻根》2022,(6):98-104
<正>在中国文学中,有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文学类型,它们不是记载在纸质文献中,也不是书写在丝帛、竹简上,而是镌刻在悬崖峭壁上,我们通常称为摩崖石刻文学。关于摩崖石刻的概念,清代金石学家冯云鹏在《金石索·石索》中说:“古者,方曰碑,圆曰碣,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亦曰石刻。”  相似文献   

12.
在宁夏回族人民中间,流传着许多自娱性乐器。别看他们的外观简陋,但奏出的乐曲却十分悦耳动听。这些乐器制作简单,学起来也很容易,但他们却有着上千年的久远历史,蕴涵了古代先民的智慧和感情。一、口弦幽曲动心扉口弦是一种很古老的民间自娱性乐器,在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中都有流传。中国黎族人称为“口方”,纳西族称为“响笛”,高山族称为“嘴琴”,赫哲族人称为“空康吉”,印第安人称为“口号”。(北史)卷95中说:“用竹为簧,群聚鼓之,以为音节。”(皇朝文献通考》中说:“以铁为叉,中置一簧,鼓之成音”。古文献记…  相似文献   

13.
宋蕾 《华夏文化》2008,(1):50-51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养蚕、缫丝、织绸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史记》中有“嫘祖始蚕”一句,据说黄帝娶嫘祖为妻,是她发明了养蚕。其实,同世界上其他许多伟大的发明一样,丝绸的发明不可能是一人所为,而是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史记》所说的“嫘祖养蚕取丝”是把嫘祖当成古代劳动妇女的化身。“嫘”这个汉字从丝,  相似文献   

14.
薛华 《寻根》2006,(4):109-112
黄河,古代又称为“河”。黄河不但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也因决口迁徙,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据统计,在1949年以前的2000多年里,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多次,改道26次,可称为“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因此,历代帝王登基之后,都把治理黄河作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尸体保护探秘刘曙光尸体如何保护?在古代埃及,人们是用防腐的香料殓藏尸体,年久干瘪,形成干尸,即是通常所说的“木乃伊”。而在古代中国,情况却有很大的不同。近年来考古发掘已经出土了几十具古代的尸体。年代最早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女尸和...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曾说过:“哲学最初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从而一方面它消灭宗教本身,另一方面从它的积极内容说来,它自己还只在这个理想化的,化为思想的宗教领域内活动。”①依据这一经典理论去思考,我们认为,中国哲学也是通过对古代宗教的“扬弃”而产生的。关于“弃”这一面,哲学界历来论述繁多,对“扬”这一面却少有觉察,甚至根本否认。结果得出的结论大多是,中国哲学是作为古代宗教的对立面而出现的,这显然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就以先秦时代的两位哲学家孔子和老子来说,哲学界多认为孔子的道德主义和老子的自然主义是对古代宗教…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美术创作的永恒命题,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在创作观念上深深地暗合和影响着中国画坛,本就古代中国美术及新中国美术陌生化实践的回顾和分析,提出中国传统美术对“陌生化理论”既从形式上顺应又从化根基中拒斥,而新暑期中国美术对“陌生化理论”的实践,则是在世界现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从政治学角度认识,中国古代文献讲的“黄帝垂衣裳而治”,这里所谓“治”,其实应当是按照共同遵守的习惯法来建立社会秩序和规范道德标准,根本不是个人统治,更谈不上什么专制主义。黄帝时代,中国南北大地上已经产生了很大的部落联盟,由于涿鹿之战,使黄河流域和长江...  相似文献   

19.
砚滴初论     
赵明星 《寻根》2008,(5):53-57
砚滴,又名书滴、盛滴器、盛书滴器,是中国古代文房中的重要物件之一。虽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资料公开发表的砚滴尚不足十件,但在历代文献中,  相似文献   

20.
李文军 《寻根》2007,(6):39-43
息讼是中国古代司法文化中屡被提及且极富特色的一个方面。孔老夫子的一句“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千百年来被中国司法官员奉为圭臬,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在中国古代,由于文化心理及社会现实原因,司法官员们以息讼为能,惟息讼是求。在接到诉讼后首先考虑如何息、事宁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可谓煞费苦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