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现代出版诞生在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出版的发源地,上海出版人一直以启蒙和救亡为使命担当,涌现了邹韬奋、张元济、陆费逵、史量才、胡愈之、叶圣陶、赵家璧等出版大家.他们或在白色恐怖下传播进步思想,或革新教育、参与公共事务,为中国社会和思想的现代转型创造可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上海出版人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以只争朝夕的工作热情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书写了中国出版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文化自觉的演变中,张元济、高梦旦、邹韬奋、郑振铎、叶圣陶等出版人作为"少数人"的代表,形成了知识分子的群体自觉,完成了从传统士大夫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这一转型既以近代出版业为平台,也与出版的现代化同步。在转型中分化出来的两大主流——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成为中国出版业的中流砥柱,也成为近代文化自觉中从"少数人"走向"多数人"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詹斌 《出版广角》2019,(15):30-32
民国时期,一批具有优秀文化品格的现代出版人热切关注作为儿童教育重要环节的儿童读物出版。该时期儿童读物编辑思路清晰,儿童读物出版的繁荣景象和出版人的文化情怀交相辉映,在中国出版的长河中留下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相似文献   

4.
生活·读书·新知书店合并成立60周年之际,约请她的骨干作者和出版同人撰稿而结集成书的《我与三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六十周年纪念集》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原因在于三联的出版文化是令人难忘的。说到三联的出版文化,不能不提到当年创办生活书店和《大众生活》周刊等多种刊物的邹韬奋先生。和张元济、陆费逵、王云五一样,邹韬奋也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最令人难忘的人物之一。说起来,  相似文献   

5.
王敏 《中国编辑》2003,(6):52-55
出版,是一项文化产业;出版人,则是文化的启蒙者与传播者,是文化的整理者和探索者。正是一批又一批的出版人的精心建设和坚持不懈,担负、承继、坚守着出版的文化责任;而又是一代又一代出版人的不懈努力和全心投入、保存、发展、创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试论出版人才的继续教育张辉冠【南京】出版人才是出版文化领域中具有较高知识和技能素养的专业人才。出版人才的成功,是诸因素综合作用的具体体现,继续教育则是作为主体的出版人才完成社会化过程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无数出版人才获得成功的事实证明:出版人才成就事...  相似文献   

7.
当前一些出版企业和出版人出现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淡化并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市场浪潮冲击、企业经济压力虽是重要外在原因,而一些出版人对自身角色定位的认识不到位和没有全面理解出版文化使命的精神内涵是更为主要的内在原因。下面我就从强化出版人的角色意识和出版人应承担的文化使命等方面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一、强化出版人的角色意识在与市场共舞、与消费为友的同时,要想在坚守文化本质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8.
简讯     
为纪念我国人民新闻出版事业的伟大革命先驱邹韬奋,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邹韬奋传》.该书从政治、历史、文化出版以及编辑学的角度撰写了邹韬奋毕生经历,全书共37万字.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也是民族的梦。作为出版人,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积极组织策划选题,充分发挥出版功能,为推动文化民生工程的建设尽心尽力,为圆新闻出版的强国梦而尽职尽责,做一个出色的“中国梦”参与者和书写者。  相似文献   

10.
孙晶 《出版广角》2013,(5):34-37
出版的品质取决于出版人的素质,具体而言,也就是出版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追求。这一理念也正在为更多的出版人所认可。出版物是文明成果得到积累、文化传统得以流传的重要载体,出版人则是这一工作系统的重要一环。如果没有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贯注其中,出版事业便丧失了其内在的文化属性,外化为一种单纯的商业行为;一旦有了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贯注,出版则成为文化建设之中,成为国民精神发展、人类文明承传的重要渠道。通观中外有影响的出版人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出版品质的因  相似文献   

11.
邹韬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出版家、政论家、新闻记者,有人说近现代出版的代表人物只有四位:张元济、李达、邹韬奋、胡愈之,而将书报刊集合为一体的出版家只有邹韬奋先生。作为有思想、有理想、有成就的出版家,在"且学且做"中创办一系列报刊和生活书店,而且在抗争中练就一副硬骨头,在办刊中生发出为大众说话的出版理想,在实践中提炼出创造和服务的出版理念。从生活书店到三联书店,传播思想,传播文化,包含韬奋出版理想和理念的韬奋精神在民众中生根、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12.
红色女性出版人是中国女性与出版互动关系下的新形态,从红色女性出版人生活史研究的可能性、可行性与典型性出发,探讨红色女性出版人研究的空间与张力,挖掘红色女性出版人在出版史上的痕迹。通过对红色、女性、出版三者的关系互动,强调红色女性出版人研究的重要价值,建构红色女性出版人研究的新维度,拓展红色出版与女性出版互动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13.
这次会议主题是"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和出版人的文化使命",从企业的角度,我把它理解成"中国出版企业的发展和出版人个人的文化使命",可能更加实在一点。现在出版社都已经变成企业了,那么,这两个使命就更具体化为企业人的使命和文化人的使命。所谓企业人的使命就是企业要生存、要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方卿 《现代出版》2013,(2):F0003-F0003
出版人素以文化人自居。这不仅是一种很好的职业信念,更是一种崇高的职业境界。然而,只是崇尚文化还不足以造就合格的出版人。出版人不能囿于文化,而是要跳出文化,更多地关注市场、关注技术。这是出版人有别于学者、作家等其他文化人的地方。显然,这也是出版学研究和出版教育应该重视的地方。出版物要借助市场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海燕 《出版科学》2008,16(1):92-94
王建辉从事近代出版史史料爬梳和学理研究始自1996年,至今已逾十年,有论著《文化的商务:王云五专题研究》《老出版人肖像》《出版与近代文明》问世。《文化的商务》评叙了王云五经营下的商务印书馆是在把文化作为一种商务来运作。《老出版人肖像》纪录了在近代出版史上留下踪迹的五十余位老出版人。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出版事业最发达的地区和出版中心,她开创了中国出版文化和出版产业在20世纪前半叶近50年的辉煌期。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开明书店和三联书店等著名出版机构为中国近现代出版业绘下浓墨重彩,夏瑞芳、张元济、陆费逵、章锡琛、夏丐尊、叶圣陶、邹韬奋等成为永载中国近现代出版史的出版大家……  相似文献   

17.
商务印书馆作为近代中国史上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出版机构,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任,不仅竭力传承中国文化,而且长期秉持"介绍西方文化"的宗旨,默默致力于近代思想启蒙工作,始终与中国现代文化转型与知识分子求索同呼吸、共命运,创造了中国文化出版事业的辉煌,在近代中国文化社会转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历代出版人和知识分子的不断努力下,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大量学术名著,从创办《世界丛书》到《汉译世界名著丛书》,从出版《林译小说丛书》到《严译名著丛刊》,硕果累累、影响深远,逐渐成为近代西学东渐、传播西学、开启民智的文化平台和学术高地。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的学术名著,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出版人的文化使命,推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思考现代文化转型的不懈追求,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18.
尹玲 《出版广角》2019,(13):47-49
我国文化守正创新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益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依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其传承离不开一批又一批编辑出版家的出版活动.在文化守正创新发展过程中,出版肩负着固本强基,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任.可以说,出版业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守正创新的助推器.因此,当代出版人需要在出版内容、出版传播方式以及出版体制等方面实现出版业的创新性发展,完成出版产业的历史使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促进文化互鉴,展现大国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9.
一、用出版写下出版人的思想和创作 图文并重的十卷本的<中华文明传真>出版后,获得海内外学术文化界和教育界的认同,而且读者反应热烈.作为参与策划的出版人,该套书的良好成效,对我个人从事出版二十年的生涯,是一个很好的纪念.<中华文明传真>由构思到最后的出版,整整化了六年的时间.更直率地说,这是我个人和同事从事图像中国历史文化出版二十年来所积累下来的认识和经验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春天的脚步——许力以回忆录》一书记述了许力以作为一个老出版人对我国出版事业所做的贡献。这部自传对新中国的出版史是一个真切、深入、生动的展现。老一代出版人对出版的贡献,对我们继往开来,担当起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重担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