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次革命之后,中华革命党的武装反袁斗争,与其组建工作差不多是同时展开的。1914年初,逃亡日本的孙中山在东京召集党人陈其美、戴季陶等人商讨回国策动反袁起义的军事计划。旋即指派陈等前往奉天、大连暗设革命党机关部,以联络东北各省反袁力量,从事反袁军事斗争。与此同时,南方革命党人,如湖南的邹永成、王道,广东的朱执信,贵州的凌霄等,也在加紧筹划反袁武装起义。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与福建闽南地区护国军反袁起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3年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二次革命”(又称“宁赣之役”)失败后,孙中山被迫流亡日本。1914年,他为了重新组织革命力量,于日本东京成立了以他自己为总理的中华革命党,同时发表著名的《讨袁檄文》,号召全国人民继续开展以推翻袁世凯反动统治为目的的武装斗争,“誓殓元凶,再奠新邦”①。1915年5月,孙中山在致邓泽如等人的函中指出,袁世凯不顾反对,帝制自为,“(我)党中重要人物,已冒险深入内地,急思发动,成败在此一举,不能复待”②。同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召开中华革命党负责人会议,决定成立中华革命军,并派党人骨干奔…  相似文献   

3.
梁茂芝 《湖北档案》2009,(10):45-46
1916年1月22日。以讨袁为主旨的《民国日报》在上海创刊。该报是中华革命党在国内的主要言论阵地,创始人是中华革命党总务部长陈其美,主编为叶楚伧、邵力子,主要撰稿人有戴季陶、沈玄庐等。1920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建立总统府,此时上海是全国舆论中心,《民国日报》成为国民党在上海惟一的宣传机关报。《民国日报》创刊始,  相似文献   

4.
为了从事反袁斗争,1916年1月22日.中华革命党在上海创办了著名的<民国日报>,成为革命派在国内的主要言论阵地,日后因为影响较大,<民国日报>一度成为了国民党中央的机关报,至其停刊为止共创办了16年之久.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与“中日盟约”的真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再度流亡日本,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进行第三次革命。日本政府为了讨好袁世凯,控制和监视孙中山和革命党人,使讨袁革命难以实现。1915年1月18日日本政府命驻华公使日登益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要求,阴谋灭亡中国,引起全国人民掀起强烈的反日运动。在二十一条中日交涉过程中,在日本出现1915年2月5日孙中山签署“中日盟约”、“日中盟约”,及3月14日孙中山给小地造信、“盟约案”十一条。这些文件的性质与二十一条极其相似。但这些文件当时日本并没有公布,亦不为外界所知。其真伪问题,国内外学者历有…  相似文献   

6.
名人手迹     
何香凝(1879—1972),著名民主革命家、国画家。原名谏,又名瑞谏。广东南海人。廖仲恺夫人。同盟会员。日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高等科毕业。参加辛亥革命、反袁护法等革命斗争。1924年国民党改组。支持孙中山三大革命政策。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她坚持革命立场,进行反蒋活动。九一八事变后,坚持从事并领导抗日民主运动。1948年参与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民革中央主席等职。著有《双清文集》、《何香凝诗画集》等。  相似文献   

7.
何香凝     
正何香凝(1879-1972),著名民主革命家、国画家。原名谏,又名瑞谏。广东南海人。廖仲恺夫人。同盟会员。日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高等科毕业。参加辛亥革命、反袁护法等革命斗争。1924年国民党改组,支持孙中山三大革命政策。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她坚持革命立场,进行反蒋  相似文献   

8.
讨袁战争,又称“二次革命”,是继辛亥革命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领导的反对袁世凯专制统治、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一次革命战争. 1913年,革命党领导人黄兴为策应江西讨袁军的作战行动,于7月14日由上海赶赴南京,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7月15日宣布讨袁.从此,“二次革命”战争在江苏展开.经过两个月的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遭到失败,北洋军阀势力乘机扩张到南方各省,从而开始全国性的封建军阀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9.
《云南档案》2011,(10):59-59
<正>1.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华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中华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国建立后,随着辛亥武昌首义在民国开国史上意义的日益张大,熊秉坤关于工八营起事的表述逐渐发生变化。改变的一个关键点是,熊秉坤1914车7月在日本东京参加孙中山组建的中华革命党,在一次聚会上,孙中山指着熊秉坤向在场者介绍:"这就是武昌首义放第一枪的熊秉坤同志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