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籍大学生是大学校园的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却可能因为贫困而失业,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和家庭幸福,还关系到学校和教育的使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切实解决农村籍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意义深远。本文以黑龙江省某民办高校的外语专业两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进行分析,力争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针对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模式,从而提高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2.
农村籍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大学生相比,农村籍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中更易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差.农村大学生的城市适应问题,本质上是农村和城市两种文化及观念的冲突与碰撞.本文立足于对我国农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及原因的分析,重点探讨了如何利用社区工作模式来帮助他们学会从被动融入到主动整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面对持续攀升的毕业人数和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返乡创业成为越来越多农村籍大学生毕业的首选,但目前由于学生自身素质不足、传统观念束缚、融资困难、创业教育缺乏以及创业环境复杂等问题,严重阻碍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意愿和现实条件。以"职业锚"理论研究为切入点,主要从营造社会氛围、增强创业本领、丰富融资方式、优化创业环境和健全创业教育等五个方面对引导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有效路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籍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城市大学生相比有许多自身的特点。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既有积极方面的因素,又有消极方面的因素。消除农村籍大学生的消极就业心理,除了外部调适,更重要的是自我调适。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当今大学生正处在一个教育资源相对充裕,机遇与挑战、合作和竞争兼具的新时代,部分大学生特别是农村籍大学生因身份困境而逐渐迷失了自我,出现缺乏自我认同、贬低自我价值等心理健康问题。为深入了解农村籍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身份生成,从家庭、学校和同伴三个影响学生自我认知的重要群体出发解析当代农村籍大学生的身份困境,并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学生主体性、同伴竞争等多重角度寻找该群体身份困境的纾解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年数据探讨了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与城市籍大学毕业生就业获得差异。研究发现:(1)更高比例城市籍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以及主管单位为中央/省级的单位工作。2000年之后,城市籍毕业生选择自雇的比例显著高于农村籍毕业生;(2)绝大多数城市籍和农村籍毕业生选择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就业,选择去乡镇、农村就业的比例越来越少,但是选择回农村或乡镇就业的农村籍毕业生比例高于城市籍毕业生;(3)2000级以前,农村籍毕业生全年职业收入高于城市籍毕业生。但是2000级以后,城市籍毕业生全年职业收入超过了农村籍大毕业生;(4)农村籍毕业生与城市籍毕业生在劳动合同签订、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工作保障上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还进一步分析了造成农村籍毕业生和城市籍毕业生就业获得差异的原因,发现社会资本(特别是先赋社会资本)以及人力资本差异(毕业于不同层次大学)是造成两者就业获得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处于大中城市,而大学生则来自农村和城市,据统计农村籍大学生占60~70%。这些莘莘学子从农村到城市.身处的环境、氛围、生活方式、日常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这必然引起他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其中一部分农村学生能把农民勤劳朴实的作风和勤奋刻苦的精神,与城市快节奏的工作和充实的生活结合起来,产生奋发向上.努力攀登的动力。但  相似文献   

8.
农村籍大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薪酬、劳动强度、职业发展空间、就业满意度和融入城市程度是衡量农村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要方面.文章选取其中11项指标,分析农村籍大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结果表明,农村籍大学生初次就业质量与学生的社会实践、学生的外貌、实习次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及学生母亲的学历、父亲的学历、职业资格证书和奖学金等八项指标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客观工作质量因子与学生的社会实践、职业资格证书及实习次数等三项指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主观满意度因子与实习次数和对所学专业的兴趣等两项指标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职业发展因子与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指标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从高校方面来看,要提高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需要从引导学生考取和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注重实习教学和校内外实践活动以及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等三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阐述了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的优势,然后针对农村特殊的人才需求和农村籍大学生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了农村籍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解决对策,具体包括加强服务系统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大学生个人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迈入了大众化的阶段,大学生的增多也导致了就业难的问题,而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尤为突出。因此,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要如何有效地引导解决,能够帮助到农村籍大学生顺利就业甚至高质量就业,成为摆在社会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就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了几条可以改善其现状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返乡就业是农村籍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在认真分析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面临国家政策、就业心理、家庭经济、人才需求和综合能力"五大困境"的基础上,从国家路径、社会路径、家庭路径、高校路径和自我实现路径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引导,舆论倡导,家长善导,教师指导和学生主导的"五导模式",以积极推进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  相似文献   

12.
当代农村籍大学生自卑心理探析与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农村籍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与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环境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自卑是一柄双刃剑,既造成农村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限制其潜能发挥、影响其身心健康,也可以成为成功的动因,促使农村籍大学生奋发向上,完善自我。因此,当代农村籍大学生应主动进行正确的自我调适,克服和超越自卑心理。  相似文献   

13.
农村籍高职学生在人际交往、社会活动等方面与城市学生存在一定差异,影响职业能力提升。本文分析影响农村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因素及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学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相对城镇户籍学生而言,大部分农村籍贫困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常常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农村籍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从学生自身、学校及社会三个层面,就完善政策体系、营造公平求职环境、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等五个方面提出解决农村籍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为高校对这一群体的就业帮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一项始于2013年且仍在进行的追踪调查,探讨进入精英大学的农村籍大学生特殊的社会体验(不少研究指出的“自卑”心理)。所谓的“自卑”可以重新加以概念化,即农村籍大学生的一种特殊主观建构——对自身社会能力的“低估”,可被纳入社会流动研究的视域考察。农村籍大学生对社会能力的“自我低估”是他们经历向上的社会流动时不熟识新的地位文化的结果。由于自认为缺乏被认可的“知识”和“文化技能”,接受访谈的农村籍大学生普遍提及感到“不自信”,倾向于对自身的社会能力进行负面评价。由于否定自身的社交能力,接受访谈的农村籍大学生会倾向减少在非学业领域的探索。对农村籍大学生自卑现象的考察应着重结构分析。其意义在于,既可深入揭示其本质与社会成因,也为消解针对农村学生的刻板印象并进而为他们增能赋权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甘肃籍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籍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及格范围。女生身体健康状况总体好于男生,但体重偏低。城市籍男生的肥胖率、男女学生的营养不良率均高于农村户籍的学生,且差异显著。城市籍女生的心血管机能、男生的上肢力量均低于农村户籍的学生,且差异很显著。河西地区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最好,陇东地区学生次之,陇南地区学生最差。  相似文献   

17.
由于历史与现实原因,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解决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能够缓解国家就业压力,而且能够对全面建设新农村起到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分析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的特殊表现及其原因,找到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契机,使之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解决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动力。以期加深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河西学院学报》2021,(1):118-123
农村籍大学生语言态度调查极具现实意义。项目组采用问卷及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564名西部农村籍大学生为样本,调查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对普通话、家乡话及学校所在地方言的语言态度变化。结果发现:(1)农村籍大学生对普通话评价较高,整体呈上升趋势;(2)农村籍大学生对家乡话的评价波动较大;(3)农村籍大学生对学校所在地方言的态度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态势。在跨度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农村籍大学生语言能力有所提高,由单一语言交际者转变为多语交际者。农村籍大学生语言态度发展变化的模式与自身的情感体验、语言社会化、语言生活环境、社会阅历以及对外部世界认知的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以我区一所大型寄宿制学校N中学为研究对象,在了解城市寄宿制普通高中学校特点的基础上,对该校的学生主体宁南山区学生的城市寄宿制学校生活做了跟踪调查。农村籍学生到城市中学求学,在心理造成的冲击很大,很多学生不仅要接受学习方式的转变,还要接受地域文化的差别,更要跨越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了解城市寄宿制普通高中学校农村籍学生的发展需求,对于寄宿制学校改进教学和管理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孙津津  薛丹 《文教资料》2020,(4):156-158
本文通过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籍学生毕业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对南通籍学生就业回归进行问卷调查,认为扩大城市影响力、开展进校园活动、分层分类地联系学生、构建新型城市文化、重视网络社群宣传能够有效吸引大学生就业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