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近32年来洞庭湖流域气候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近32年来洞庭湖流域30个气象站点1982—2013年的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检验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法对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上,1982—2013年,洞庭湖流域内年平均气温变化在15.6~17.7℃之间,年均温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以0.38℃/10年;年降水量在975.2~1 833.6 mm之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8.9 mm/10年。(2)空间上,整个流域气温上升,增温幅度较大的地区是流域东北部,有五峰(0.98℃/10年)和长沙(0.7℃/10年)两个极值中心,其他区域增温幅度较小;流域内大部分区域降水量呈递减趋势,递减幅度较大的区域是流域北部和东部,而桑植、吉首、沅江和道县等部分地区降水量呈递增趋势。(3)气温呈上升-下降趋势,1998年为气温突变年份;降水量呈递减-上升-递减趋势,降水量突变点出现在1993和2009年。(4)洞庭湖流域年平均气温存在6年的强显著周期,还有14年和23年尺度的变化周期;年降水量存在3年的强显著周期,6年和16年尺度的变化周期。近32年来,洞庭湖流域总体气候呈现明显暖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利用宿州市气象站1957-2012年逐月降水资料,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法对该区年降水量和季节降水量进行年际和年代际分析,揭示该区降水量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并分析其降水序列的周期变化和突变点.结果表明:(1)57年来宿州市年降水量、季节降水量均呈微弱的增长趋势,降水倾向率最大为0.015 8/10 a,但降水年代、年际变化明显.(2)经滑动t检验,宿州市年降水量和季节降水量除春季外均存在突变点,分别出现在1968、1994、1998、2003年,但上述突变均不明显.(3)小波功率谱结果表明宿州市年降水量和季节降水量均存在着2-8年的准周期.年降水量和夏季降水量存在2年,春季存在3年和6年,秋季存在4年,冬季存在2-4年和10年的震荡周期.  相似文献   

3.
《滁州学院学报》2014,(4):10-14
根据淮河流域1958-2007年观测气温、降水量、径流量数据和NCAR-CCM3、CSIRO_MK3和ECHAM5/MPIOM三个气候模式数据对该流域气候变化和淮河干流径流量进行预估分析。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降温为主,90年代中后期增温显著;季节上,春秋两季气温呈现波动增加趋势,冬季增暖速率较高,夏季则呈下降趋势;年降水量1958-2007年无突变性的增加或减少趋势,季节变化上,流域夏季降水量变幅较大。2)预估表明,淮河流域未来气温增幅明显,2011-2060年间三模式平均增温相对1961-1990年距平达2.61℃,降水相对1961-1990年距平变幅达-84.6至168.0mm之间波动,相对1958-2007年观测期淮河径流量没有明显变化,2011-2060年淮河径流量可能存在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采用Morlet小波函数对龙川江流域1960—2008年径流量时间序列进行了多尺度周期性分析,通过小波方差确定径流序列的主要周期,并根据径流主周期对未来径流量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径流量变化的时间尺度为6a、20a和12a,其中12a的周期振荡最强,为径流量变化主周期;依据主周期的变化趋势,预测2009年前后龙川江流域年径流量将偏多,大约在2010—2020年径流量将偏少。因此,小波分析可以用来进行水资源量的趋势分析,为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未来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统计1970—2009年南阳市气象站降水数据,分析了近40年南阳市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及降水类型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近40年南阳市的月均降水量呈单峰变化趋势,7月份月均降水量最大,占年均降水量的25%.(2)近40年来,南阳市年降水量呈波动增加趋势,其年均值为765.2 mm,以24.9 mm/10a的速度增加.(3)近40年南阳市雨季年降水量呈波动增加趋势,其年均降水量为556.1 mm,占年均总降水量的72.9%;雨季和旱季年降水距平百分率波动不大,降水量年际间较稳定.(4)2000—2009年南阳市大雨、暴雨和大暴雨事件发生的次数分别占近40年来其总发生次数的22.2%、34.9%和33.3%,自2000年以后,南阳市大雨次数逐渐减少,而暴雨、大暴雨次数逐渐增加,增加了年降水量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
根据1962-2015年实测径流数据,运用累积距平、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Theil sen’s估计等方法,研究了徒骇河流域径流变化的趋势及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徒骇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6.27×108 m3,年均、夏季径流量趋于减少,春季、秋季、冬季径流量趋于增加,但减少和增加的趋势不显著。从径流突变情况来看,年均径流共发生3次突变,突变发生年份为1964、1973、2010年;夏季径流变化复杂,共发生5次突变;春季径流共发生3次突变,秋季径流发生2次突变,冬季径流发生3次突变。年均和各季节径流的突变年份与降水量的突变年份不完全一致,表明人类活动对徒骇河流域径流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用达坂城气象站1981-2010年逐年气温、降水和大风资料,分析了近30年来气温、降水及大风的年、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33℃/10a,年1内气温的季节变化存在差异,秋季增温明显,春夏季次之;降水量线性倾向率为9.44mm/10a,气候变湿显著,降水年际变率较大且季节分配不均;Mann-Kendall突变检验表明,气温在1991年发生一次突变,变暖趋势显著,降水在1986年发生由少向多的突变过程;大风日数、平均风速呈现波动下降过程,大风日数线性趋向率为-30.5d/10a,平均风速递减率为-0.76(m/s)/10a,春季大风发生频率最高,为33%,静风频率为10.32%;主导风向以偏西风(WNW)和东南风(SE)为主。  相似文献   

8.
选取四川盆地19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0年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逐日观测资料,运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气候倾向率和年代际变化的方法,对近40年来四川盆地气温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从年平均气温来看,三种气温的年平均值,四川盆地都以增温的趋势为主,增幅分别是0.027℃/10a、0.007℃/10a和0.036℃/10a,最低气温增幅大于最高气温.(2)在20世纪60、70年代气温逐渐降低,80年代是气温的低值区,80年代后期气温逐渐升高,90年代升温明显;而降水60、70年代降水量较多,但已经出现了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80年代至90年代降水量减少.(3)从季平均气温来看,春夏季三种气温呈下降趋势,其中季平均气温的下降幅度最大为-0.08℃/10a;秋冬季三种气温呈上升趋势,其中季平均最高气温的增幅最大为0.15℃/10a.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2-2012年滇中地区7个气象站降水月值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滑动平均,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滑动T检验分析了该区域近50a年降水量和季节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及突变,并用R/S方法预测了该区未来降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滇中地区近50a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丘陵盆地区较干热河谷区减少的更强烈;丘陵盆地区年降水量突变点在1994年,而干热河谷区年降水量无突变.年代际尺度上,丘陵盆地区各年代的年降水量始终是减少的,而干热河谷区年降水量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始终减少,20世纪90年代呈先减后增趋势,本世纪初以来呈先增后减趋势.滇中地区春季降水呈增加趋势;夏秋季降水整体呈减少趋势;冬季降水丘陵盆地区呈增加趋势,而干热河谷区刚好相反.两地形区各年代夏秋降水一致减少,春冬降水变化不一致;两个地形区春冬降水均无突变;而夏秋季降水却存在突变点.R/S预测显示,滇中地区年降水量和季节降水量的未来变化趋势与过去的变化趋势相反且均表现为很强的反持续性.  相似文献   

10.
岷江中上游径流时间序列小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紫坪铺水文站1966-2002年实测月径流资料,对岷江中上游径流时间序列分4个季节进行小波分析.由此发现,岷江中上游径流时间序列具有多个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四个季节径流量序列分别以主周期为16a,2.5a,1la,18.5a的振荡能量最为强大,径流量的主周期主要分布在较小的时间尺度上.  相似文献   

11.
Regional drought analysis provides useful information for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a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SPI) at multiple time scale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patterns and trends of drought in the Han River Basin, one of the largest tributaries of Yangtze River, China. It was found that, in terms of drought severity, the upper basin of the Han River is the least, while the growing trend is the most conspicuous; a less conspicuous growing trend can be observed in the middle basin; and there is an in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lower basin. Meanwhile, the impact of drought on the Middle Route of th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was investigated, 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water intake must be reduced in times of drought, particularly when successive or simultaneous droughts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basins of the Han River Basin occur.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substantial information for future water allocation schemes of th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相似文献   

12.
用气候倾向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距平和方差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楚雄州辖区内10个县气象观测站近50年(1961-2010年)的气温、降雨资料,按年度、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5个时段,分析了楚雄全区域,中部、西部、南部和东北部区域的气温、降雨量、降雨日数的演变。结果表明:近50年来楚雄州气温升高明显,暖冬现象突出,春季升温快,年降雨量和大雨降雨日数增加,秋季降雨量和年降雨日数减少,年降雨量变率增大;尤其是近15年楚雄10县(市)平均气温16.4℃,较前30年增高了0.2℃;大雨以上的降雨天数平均增加了1~3天,其中,暴雨、大暴雨日数明显增多,年总降雨日数和小雨日数明显减少,春季降雨量增加,秋季降雨量减少,相当年份雨季提前结束1个月左右,雨季呈缩短趋势变化。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旱涝灾害与太阳黑子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黄河三角洲滨州站1922~2009年的年降水资料,用Z指数法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旱涝等级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然后采用频率分析法分析了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的旱涝特征,并运用Morlet连续复小波变换对降水Z指数的时间序列进行周期性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在太阳黑子m年附近易发生洪涝灾害,而在太阳黑子M年附近则易发生旱灾;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黄河三角洲旱涝指数存在3~7年,8~12年,13~24年,25~40年的周期性波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利用大尺度的物种分布信息和植物区系信息,结合二元相关性分析,探讨了元江流域种子植物区系成分的总体构成和纬度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共拥有种子植物5149种,分属于241科,1585属,是部分科、属在云南地区,甚至在中国的重要分布中心。在科水平上,泛热带成分(T2)所占比重较大(45.4%),其次为世界分布成分(T1)(22.4%)。在属水平上,所占比重较大的是热带亚洲成分(T7)(23.2%)和泛热带成分(T2)(18%)。且在科、属水平上,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均在70%左右,温带区系成分比重在30%左右,表现出明显的热带区系性质,这可能与其处于低纬度、低海拔地区并紧邻古热带植物区系等有关。研究结果也表明,随着纬度的升高,温、热带区系成分比重分别呈递增和递减的趋势,这可能与环境梯度的纬度变化有关。同时,这也可能与元江流域在植物区系迁移过程中所发挥的"通道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以黄河三角洲地区徒骇河流域为例,采用集中度、集中期等方法对徒骇河流域1970年代以来径流、降水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徒骇河流域河川径流量年内主要集中在6~10月,集中期主要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集中期主要在7月中旬和下旬;径流对降水具有滞后效应,多年平均滞后时间约为11.1d.  相似文献   

16.
利用楚雄市近30年(1980—2009)的气象资料和实测数据,统计分析楚雄市屋顶的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日照、风速、风向等气象因子的年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为楚雄市发展屋顶绿化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参考。用定性的方法阐述楚雄市发展屋顶绿化对城市气候的影响,为楚雄市发展屋顶绿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渭河流域,特别是下游频发的洪水,严重影响了陕西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章结合该流域的洪灾情况,从地理学角度探讨了渭河流域下游洪水灾害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造成洪水频发,既有自然原因,如降水年内分配集中、径流含沙量高,又有人为因素,如三门峡水库的修筑和防洪体系脆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