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出现了一种跨学科的新流派,即女性主义叙事学,这一新学派是由女性主义文评和叙事学相结合形成的.之所以称之为新流派,是因为女性主义叙事学与经典叙事学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强调将作品语境化,将具有政治性质的文章以叙事结构表现出来.本文主要是从女性主义叙事学与经典叙事学的相交点来分析《最蓝的眼睛》中莫瑞森的叙事艺术,此外,莫瑞森作为一名女作家,所在作品中体现的女性政治化思想.在《最蓝的眼睛》的叙事策略上可以充分展现黑人妇女的悲惨命运,充分阐述了黑人女性生命的扭曲是由白人文化的强势作用造成的,黑人女性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的意志和是如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寻找自我的.  相似文献   

2.
约翰·福尔斯的杰作《法国中尉的女》以新颖的叙事技巧丰富的叙事层次塑造了一个聪颖、叛逆而叉神秘女性形象莎拉.本文借鉴西方女性主义叙事学对叙事话语和性别身份的研究,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重新解读莎拉的形象,分析福尔斯是如何在男性语境中还原一个文化他者的新女性形象,进而思考莎拉这一新女性形象的出现对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历史语境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看《理智与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文评与叙事学相互结合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新流派——女性主义叙事学。奥斯汀作为英国杰出的女性小说家,自然就成为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的目标之一。与经典叙事学相比较而言,女性主义叙事学重点在于把作品语境化,聚焦于叙事结构的性别政治。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义叙事学于1986年由美国学者苏珊·兰瑟提出,它旨在改变女性被边缘化的地位,关注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着重分析女性作家在话语层有别于男性作家的表达。这些都为分析女性作家作品开拓了全新的学术视野;莱辛的短篇小说《另外那个女人》通过突现的女性声音来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语境,表达女性话语诉求,将性别政治寓于叙事之中,以此改变女性被边缘化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叙事学主要研究叙事话语与性别及身份的关联,是西方后经典叙事学发展的前沿理论。《刺猬的优雅》通过看门人荷妮和富家少女帕洛玛的交替视角,展示了巴黎一栋高级公寓里发生的故事,揭露她们的经历和心路演变。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为理论依据,围绕小说的叙事声音、叙事视角及叙事结构特点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探讨芭贝里身为女性作家在写作中如何通过女性叙事策略,建构起女性叙事声音和女性话语权威。其写作尝试也对中国的女性主义小说创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小说《紫颜色》是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沃克的代表作。很多学者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剖析该作品,也有学者讨论这部小说的叙事技巧。苏珊·兰瑟和罗宾·沃霍尔提出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通过对主人公叙事声音的分析,解读和探讨沃克对女性权威的身份建构,体现了女性主义批评与叙事技巧的有效结合。同时,沃克在这部作品中有效地消除男性话语的支配权,建立女性自己的叙事权威,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该小说中沃克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7.
叙事批评在中国和西方有各自的发生发展历程.在西方,叙事学诞生之初,注重被叙述的故事的结构、叙述者的作用和叙事作品的构成体系.经典叙事学是一种基于结构主义理论的纯形式研究;后经典叙事学则以阐释具体作品为主要目标,着眼于具体作品的意义.自觉的叙事批评经过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将文本的叙事分析和文本之外的历史文化分析结合起来,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中国的叙事批评大致经历了文史不分的叙事批评、感悟式的文学叙事批评、有理论自觉的叙事批评三个阶段.叙事批评的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运用叙事理论,对文本进行叙事批评;在叙事理论研究领域,拓展研究内容;叙事批评和其他批评方法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一直热衷关注小说研究,对于诗歌文本批评尚停留于思想鼓动和构想的现实相比,中国女性主义批评不仅关注小说研究,同样把诗歌、散文以及戏剧研究纳入到批评实践当中来。新时期女性主义的文体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厘清概念术语、剖析形象类型以及总结文本意蕴等方面,尤其是在人物形象以及意蕴主题的解读层面上下足功夫,而对于各种文体的形式批评是相当匮乏的。更缺乏像西方那样从叙事学、原型等角度剖析作品的可能,在批评思路上仍属单一。这与中国批评家在运用西方理论资源上的隔膜有关。  相似文献   

9.
胡晓萍  蔡岚 《海外英语》2015,(1):199-200
女性主义叙事学认为,叙述声音模式不仅表述了技巧规则,也表达了一种类型的叙事意识。兰瑟要求技巧必须与意识形态一起被理解,强调叙述者如何利用技术达到其叙事,强调对作者的社会性别、叙述者的社会性别及声音背后的意识形态的分析,在社会历史语境的前提下关注社会性别差异对文本形式的结构分析。该文从叙述声音模式分类出发,阐释茨威格小说中女性声音的深层含义,揭示性别特征乃影响作者选择特定的叙述声音模式的主因。  相似文献   

10.
斯皮瓦克是当代文化研究语境中关注翻译的理论家之一。她把翻译置于多种理论框架中,致力于研究翻译涉及的政治、民族、种族、帝国主义等政治色彩非常强烈的问题,提出"翻译的政治"这一概念。她的翻译一方面表明翻译的政治是指翻译在两种不同文化碰撞与交融过程中显现或隐现的权力关系;在政治语境中研究翻译,则凸显了翻译与权力的关系。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翻译的政治,就是要在重写翻译中凸显女性的差异性,为女性争取话语权。另一方面,其翻译也证明了当代翻译理论家的观点,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中,翻译是译入语社会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11.
唐特亮 《海外英语》2013,(1):199-200
该文将叙事形式与性别意识形态相结合,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将《天黑前的夏天》中叙事视角进行性别化阐述,分析其如何建构女性主体。  相似文献   

12.
《士师记》是一部以男性权威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文本,但在表面的男性压制下,同时也隐藏着逐渐觉醒的女性意识。女性主义叙事学是一种将文本分析和意识形态研究相结合的批评方法,而本文就是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为切入点,以兰瑟的叙述声音和沃霍尔的叙述视角理论为方法论,来探讨《士师记》中的两性意识以及潜藏在文本下的性别政治。  相似文献   

13.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观是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最新发展和女性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女性主义翻译观超越了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女性的政治话语权和译者的主体地位,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女性视角。本文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理论入手,阐述了该翻译理论内容及翻译策略,结合女性主义翻译观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和汉译中的翻译实践,最终论证指出女性主义翻译观对汉译的指导意义及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把翻译视为彰显女性身份的政治行为,把翻译作为争取译者和女性地位的工具:为了消除翻译研究中的性别歧视,女性主义译者采用各种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对翻译过程进行文化介入,操纵译本。但由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西方激进的翻译策略在中国并没有得到热切的回应。中国女性主义译者选用了较为温和的方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发展至今仍然是当下社会文化批评的焦点之一。以雅克.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理论冲击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的所有文化领域,女性主义也不例外。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与解构主义理论在颠覆"菲勒斯中心主义"的理论基点上高度契合,并且女性主义理论在其影响下也进行了一些自我建构;同时解构主义理论反本质、反权威等理论主张使得女性主义自身也面临解构的危机,女性主义理论陷入了焦虑与矛盾之中。面对这种矛盾,女性主义重新改写策略和政治规划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主义主要是指以女性经验为源泉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性主义已经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翻译研究也不例外。随着近年来翻译研究的迅速发展,在翻译理论文化转向的环境中女性主义从关注语言转向关注翻译,形成并发展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7.
劳拉·费雪的《奇怪音乐》采用三条独立故事线,利用文类转换和叙事视角转换的策略,将平行叙事与生命虚构叙事相联系,在当代语境下表现女性主义以及废奴主义思想,从而实现其社会-政治意图。本文拟重点分析《奇怪音乐》中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策略,剖析平行叙事对经典文本的继承与颠覆,以及平行叙事和生命虚构叙事对现代社会政治议题的推动。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4,(A4):28-29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忠实"观,彰显了译者主体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当代翻译理论。但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矫枉过正,导致翻译中新的二元对立关系形成。作者在肯定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贡献的基础之上,对其局限性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剖析,期望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能在自我肯定和批评的基础上,对其理论进行有益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格温多林·布鲁克斯的叙事长诗《在麦加》,包罗了众多黑人女性人物。作为一位黑人女性作家,她十分关注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体验。《在麦加》中,布鲁克斯不仅从思想内容上表达了颠覆西方社会白人中心论和父权制,在艺术形式上,也显示了独特的叙事手法。该文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叙述声音分析《在麦加》中布鲁克斯如何重塑黑人女性形象,展现黑人女性创伤历史,建构黑人女性话语权威。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已有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女性文学"到"女性主义文学",从"女权主义批评"到"女性主义批评",从"女性意识"到"社会性别",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到"性别诗学"."女性文学"是一个颇具争议和歧义的文学概念,并且造成了批评与阐释的困难;相比而言,"女性主义文学"的内涵和外延更为明确和清晰."女权主义"代表了西方早期妇女运动争取男女平等的斗争,偏重于政治和斗争性;而"女性主义"则深受西方后结构主义影响,偏重于文学、文化."女性意识"带有"性别本质论"色彩,以"社会性别"替代"女性意识"必将给女性主义批评研究带来更加广阔的话语空间.为了走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世纪之交面,临的困境与危机,"性别诗学"学说被适时引进.但理论化、系统化、学科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性别诗学"尚需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