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桐城谚语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它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了当地生活环境、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文化面貌,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如重耕读、讲礼仪,重礼让、讲和谐,重伦常、讲仁义,重勤俭、讲自强等。深入发掘桐城谚语的文化内涵,对于弘扬地域优秀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桐城谚语多来自生产生活实践,语句简短生动,内容丰富凝练,寓意深刻隽永,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桐城谚语承载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以孝贤文化为根脉的品德追寻、以和谐文化为旨归的公德塑造、以廉洁文化为内涵的职业道德养成,反映古人对高尚道德品质的孜孜追求。激活桐城谚语的精神滋养、教育感化和文化传承的价值功能,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桐城学派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与桐城的学术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桐城文化具有家学与师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兼容并包、富于创新的治学精神,经学致用、注重实学的治学思想,诗文发达、文风浓厚的文学氛围。因此桐城文化对于桐城学派的人物品格、古文思想、学术研究和理学思想等各方面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母教传统是明清时期桐城教育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除了外部社会教育氛围的影响外,也与当地重视女训有关。就母教内容来说,它以德教为先,兼重诗书教育。就施教影响而言,母教对桐城的人才培养、家族文化传承、地域风习养成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对当今社会的家庭教育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桐城歌"基本体式是七言五句式。它于明代前期在安徽桐城地区兴起,随即传播到桐城周边地区,在地域文化认同中形成了"桐城歌谣文化带"的核心圈子。晚明至清代,"桐城歌"沿着南北东西四个方向拓展,并在传播地与当地民歌相融合。整个传播过程以安徽文化为纽带,形成了更大范围的"桐城歌谣文化带"。  相似文献   

6.
桐城歌是安徽桐城的地方民歌,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影响广泛而深远。从当地居住与交通的视角看桐城歌的物质民俗,既展示了栩栩如生的地方风情,又彰显了魅力无穷的地方文化,为研究桐城地方民俗文化打开了又一扇窗。  相似文献   

7.
桐城文化,作为历史内涵深厚、地方特色鲜明的优秀文化,对其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困境:将桐城派文化等于桐城文化;行政区域的变迁对桐城文化的割裂;以皖江文化覆盖桐城文化。把握历史机遇,进一步深化桐城文化的研究,必须科学定位桐城文化,重点突出,循序渐进,分门别类,挖掘桐城文化的当代价值,丰富桐城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桐城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造就了它悠久的文化传统,其诗歌创作受儒家及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诗学审美表现为具有风雅传统的显著特征。正是在这种审美特征的影响下,《龙眠风雅》选录的诗人、诗歌既以风雅传统为核心,又为桐城地域诗歌的生成和持续发展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清代安徽桐城的女性诗词是桐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整体形象鲜明而个性色彩趋淡、自然朴质与文学审美并用、家族文化现象非常突出三大特点,在安徽乃至中国的女性文学史上都具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桐城诗歌的繁荣与大批名门望族的叠兴代起密切相关,钱澄之、方文、方以智、姚鼐等创作卓有实绩的诗人几乎都来自于这些家族。虽然就作品风貌来看,这些诗人风格各异,个性鲜明,但他们的创作又很显然受到其家族文化的重要影响,从而呈现出某些共通性特征。本文主要从理学的传承、尚学重教的风气、家族诗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家族文化对明清桐城望族成员诗歌创作的影响,从而以斑窥豹,探讨家族文化与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桐城是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文化底蕴深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桐城经济发展的新“着力点”。桐城民俗文化产业开发要在充分认识桐城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坚持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统一协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努力实现改善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环境,建设开放有序的民俗文化市场,形成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产业的目标,通过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立足特色,打造品牌,培养人才,建设阵地,扶持民俗文化企业等策略,推动桐城民俗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和谐地发展,最终实现“文化大市”到“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2.
桐城文化是安徽省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之一。桐城派是桐城文化的核心品牌。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浪潮中,桐城派作为一种稀缺性的文化资源,正成为地方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选择。桐城市丰富的桐城派文化遗存是文化旅游开发的坚实基础,而桐城派文化旅游美学价值的混乱不清,桐城派文化旅游定位模糊,导致桐城派文化旅游特色不鲜明.桐城派文化品质趋向于一般的历史文化旅游。确立桐城派核心文化旅游品牌地位,提炼桐城派文化的旅游美学内涵,是桐城派文化旅游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作为近代的文化名人,贺涛更多地接受了传统教育,特别是师承于吴汝纶、张裕钊,他的桐城古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以此为教学内容,使桐城古文在直隶得到了广泛传播。贺涛虽然是一位旧式文人,但也能接受一些新观念,从而增加了近代直隶地方文化的内容,也延续了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采用归纳法划分了桐城儿歌的韵部,进一步分析了桐城儿歌的押韵方式及特点,并探讨了桐城儿歌在韵部选择上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作为清代文化史上存续持久、人数众多且影响颇大的著名文教群体的桐城派,因以古文名世而历来被视为文学流派;其实桐城派学者多有丰富的教育经历与主张,与教育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以"桐城三祖"为代表的早期桐城派学者在清代科举、书院等文教领域开展了积极的教育活动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考察他们的教育主张与实践,不仅有助于丰富对清代教育的全面认识,也有助于从源头上理清近代以来晚期桐城派在传统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种种表现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6.
桐城派的德育心理学思想是其文化心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立德"心理为核心,比较严整而系统。关于如何做人与作文,桐城派强调"首立德,次立功,又次之乃立言";如何"立德",桐城派主张"融德"、"恕德"、"俭德"、"养德"、"鉴德";"立德"的具体方法,桐城派主张"立志"、"践行"、"慎染"、"慎独"以及"反求诸己"。  相似文献   

17.
桐城文化是明清时期孕发于安徽桐城境内具有独特性、典型性及很高学术价值性地方文化现象之总和。桐城文化中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桐城先贤为政勘勉,居官清廉,与民谋利;他们强调君主及仕宦要以民为本,善政养民,恤民济困,足民食用;他们在位兴利除弊,愍念民瘼,与民体息;他们颂赞商民,鼓吹营商,主张保民保商、经济富民。  相似文献   

18.
出于文学情结和政治需要,曾国藩利用桐城派这面旗帜招揽天下英才,为其政治利益服务,表现出对桐城文人特别关爱和培养,赢得桐城文人对他的信任。与此同时,桐城文人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振兴桐城派三祖的文学事业,也必须追随曾国藩,借助其声望,扩大桐城派的影响。曾国藩看重桐城文人,桐城文人愿为曾氏效力,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