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借鉴后殖民的理论 ,从身份认同的路径入手 ,提出《琼斯皇》中的幻象作为对个人历史记忆、种族历史记忆的重述 ,展现了主人公琼斯作为被掠至非洲黑人后裔的生存困境以及对自我身份重新建构的努力 ,而建构努力的最终失败 ,不仅呈示出殖民文化对黑人心灵的深重戕害 ,也隐喻了现代人在文化压抑与撕扯下的悲剧性处境  相似文献   

2.
曾玲 《考试周刊》2009,(20):29-30
本文分析了奥尼尔《琼斯皇》中的主人公琼斯皇内心对自己身份归属的挣扎。作为一个美国黑人,一方面琼斯皇无法摒弃对自己黑人历史文化的继承,另一方面他视成功的白人为偶像,深信白种人的优越。尽管自己是黑人,但在行为上俨然是一个白人。当逃到森林里,琼斯皇先后出现了六个幻象,每个幻象都是其对内心身份归属挣扎的外在化。他的森林之行实际上成为其对身份的追寻之旅。  相似文献   

3.
在殖民背景之下,流散主体在遭遇"他"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我的身份认同感。后殖民文学是流散主体身份认同叙事中最具代表性的演示。后殖民文学的代表人物J.M.库切因自身的流散经历遭遇了身份认同的危机,故而在《等待野蛮人》构建出一种动态的、复合的流散身份。经历了"流散"后的库切和"野蛮人"最终在"寻根"之旅中获得了自我对流散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邵红梅 《文教资料》2011,(32):17-19
《琼斯皇》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剧作家、诺贝尔奖得主尤金·奥尼尔第一部表现主义名剧。奥尼尔在这部名剧中将笔触深入琼斯灵魂深处,描写他在逃亡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幻觉,展示了主人公的罪行,并表现出琼斯在这些幻觉中怎样一步步走向自我救赎之路的。作者采用文本细读法,用《圣经》的U型结构分析琼斯皇的罪与罚的过程,并对奥尼尔的宗教困惑做简单探究。  相似文献   

5.
外语教师身份认同指外语教师持有的教学信念,及其对所承担的社会和文化角色的确定和认同。基于此,通过探究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成因,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发展途径,即通过自我身份的重构,达到社会自我和个体自我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维·苏·奈保尔在他的高度自传体小说《抵达之谜》中讲述了一个具有双重移民背景的天生流放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中苦苦追寻自我身份认同的艰难历程。文章从社会学和后殖民文学批评视角再现了作者在此历程中所面临的危机:原本期望找到精神的归属地,在实现自己的作家梦后能完成自我身份认同,然而,在三番五次的“抵达”后,却发现依然身似浮萍,体验的是希冀和焦虑、欣悦与痛苦的各番轮回。  相似文献   

7.
贫困大学生的身份曾经是一个令人骄傲的名词,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加速,贫困大学生却出现了身份认同的危机。文章指出贫困生身份认同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他们缺乏有效的消费认同,并从消费群体感和自我感两个方面分析了贫困大学生消费认同缺失的表现,揭示了贫困生消费认同缺失的客观因素。提出应从经济资助、周围人群教育、贫困生自我构建三个方面来促进贫困生消费认同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文化身份研究是华裔美国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在华裔美国文学史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各时期的华裔美国人对文化身份的认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他们在中美两个世界中对自我的认同经历了从固守中国到接受美国、到拥抱世界的过程。这种动态的思维对今天的文化发展与自我认同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王安忆小说的负心情变母题里,痴情女性以受虐来认同男权文化,导致了自我身份认同的严重危机。本文从这一母题出发,提出当代女性应该如何建构自我身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高职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面临想不想去、能不能去和要不要再去等与身份角色转换相关的问题。从身份认同理论的自我认同、角色认同、群体认同、文化认同方面对教师企业实践教师角色转换问题展开分析,发现企业实践教师存在被动实践下的自我认同失调、经验缺失下的角色认同障碍、校企冲突下的群体认同困境、压力氛围下的文化认同危机。基于身份认同理论,应尊重主体地位,促进高职教师企业实践的自我认同;完善实践政策,推动高职教师企业实践的角色认同;深化校企合作,提升高职教师企业实践的群体认同;创建和谐氛围,助力高职教师企业实践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1.
就中国民族唱法的本质来讲,其在国家意识主导下的身份认同是一种政治认同。文化观念传统驱使身份认同是一种文化认同。从中国民族唱法诞生后的国家-政治身份认同与群体-阶级身份认同的功能,中国民族唱法在发展中的自我身份认同,到中国民族唱法多元风格的多重身份认同,再到新世纪民族音乐的以文化-民族身份认同为主的多元身份认同。中国民族唱法的每一次风格转嬗,其背后所潜藏的正是中国社会特殊意识形态规约与社会文化宰制下主体追寻自我身份的历史。因而对于中国民族唱法的身份认同阐释本质上也是对中国民族唱法主体性成长的有声解读。  相似文献   

12.
《琼斯皇》是美国著名剧作家奥尼尔的表现主义代表作。本文就音响、幻象、服饰、色彩、灯光等方面对其表现主义手法作了探讨,认为这些表现主义手法在揭示主人公琼斯皇内在的灵魂、外化其潜在的意识、挖掘其精神世界、展示其心理历程等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琼斯皇》是美国著名戏剧家奥尼尔的代表作。从宗教角度看,琼斯这一形象传达了奥尼尔内心深处的宗教观念。作者通过表现琼斯对两种宗教——非洲黑人的原始宗教和美国白人的浸礼教的背叛、忏悔和获得拯救的过程,表达了他本人对黑人处境的深切同情和对现代人命运深刻思考的双重主题。奥尼尔也试图通过这一形象的忏悔和被拯救的过程为深受肉体和精神奴役的黑人民族与深受精神困惑折磨的现代人指出一条走出困境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美国当代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其小说多通过表现暴力与身份认同危机来揭露美国普通人生活中面对的种种困难.其新作《鉴定》以作者亲身经历,从暴力和身份认同危机角度,揭示美国普通人的悲惨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的小说《唐老亚》讲述了美国华裔青少年唐老亚在春节期间对华裔美国人史实的探究和自我文化身份的重构。从"文化身份"的角度,运用弗朗茨·法农和斯图亚特·霍尔等人的后殖民理论对《唐老亚》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展现唐老亚从"他者"到"自我"的觉醒和其重构自己文化身份的历程。当代华裔美国人必须颠覆白人霸权话语和强加给华人的刻板形象,并依托文化之间平等的交流与融合来建构和重构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6.
《最蓝的眼睛》透视出的"他者"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为研究范本,分析了后殖民语境下的黑人书写主题与核心内容,揭示出黑人种族主义的内化所产生的自我憎恨和自我否定;黑人在白人主流社会中事实上的无名与无形最终使他们沦为身份认同困境中的"他者".  相似文献   

17.
《琼斯皇》是尤金·奥尼尔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也是他以表现主义手法创作的第一部成功作品,开创了美国表现主义戏剧的先河。本文通过对《琼斯皇》中所运用的灯光与色彩、服装、音响和幻觉等表现主义创作手法的研究,揭示琼斯对自己种族的背叛是导致他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同时也阐述了该剧中表现主义手法的成功运用及其强烈的戏剧效果。  相似文献   

18.
马庆霞 《考试周刊》2009,(41):24-25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成名作.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自我身份的迷失、追寻与认同的艰辛成长历程。这一历程揭示了白人文化主导下的黑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增强自我主体意识,正视和认同自我身份,并建构自我身份。  相似文献   

19.
身份是由一系列的自我观点组成.这些自我观点是在特定的群体或角色中,通过自我归类或认同活动基础上形成的。身份具有社会性、独特性、稳定性和建构性。身份激活依赖于身份突出性,而认同身份过程主要依赖身份确认。当前身份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多重身份和身份确认失败上。未来的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是认同身份理论与社会身份理论的融合问题,以及身份确认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事后殖民研究的学者都具有强烈的身份意识,他们的构成也多具有两重性--既是第一世界的名教授,又是第三世界的后裔.这种情形是由后殖民理论的特殊内涵决定的.本文从斯皮瓦克的<三个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批判>入手,揭示这样一个事实--身份危机是后殖民研究者的本源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