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安全生产新闻指的是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发生的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损害的事件,以及同安全生产活动相关的新闻.安全生产新闻可划分为事故性新闻和非事故性新闻两类.其中,安全生产事故新闻报道包括交通事故、危化品事故、矿难、空难、火灾、建筑物倒塌、核事故等.由于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安全生产新闻具有事件重大、焦点突出、容易引起社会和公众广泛关注的特点.将大数据思维运用于安全生产新闻报道,有利于深化受众对新闻事实的认知,发现普通安全生产报道不易发现的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2.
安全生产新闻报道现状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国家在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下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不断重视,以及人们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对生命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安全生产新闻报道正成为新闻报道中跨行业、跨地域、广受大众关注的一类新的重要新闻题材。回顾以前的新闻作品中,有关安全生产的新闻报道内容都比较单一,且比较集中表现为事故报道,由于认识的局限,形式也比较简单,死亡人数成为一个标志性元素。但是随着2000年成立国家煤监局,2001年组建国家安监局,安全生产题材的新闻作品迅速成为新闻报道的热点,从数据统计来看,2006年以"安全生产"为主题的新闻报道稿件数是2000年的13倍之多。  相似文献   

3.
安全报道在企业报新闻报道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重视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企业报安全报道将会占据更多的版面。安全报道导向如何,会影响到企业的安全发展和稳定大局。近年来,笔者恪守平顶山矿工报作为平煤集团党委机关报的定位,在安全报道上,始终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关于处理“渤海2号”事故的决定中指出:“一切重大事故均应及时如实报道,不得隐瞒和歪曲。”这里所说的报道,除了向上级机关所作的内部报告外,当然包括公开的新闻报道。这个对事故报道的新要求应该引起我们新闻界的重视和积极贯彻执行。在四化建设中发生事故,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报纸报道事故不是为了宣扬事故,而是为了用事故教育读者,接受教训,推动四化建设。从新闻报道来说,完全避开四化建设中这一类新闻,甚至国外报道了还不报道,这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也不利于通过社会舆论来总结经验教训,防止新事故的发生。在报纸上选择某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事故进行报道,公开揭露产生事故的因素,也是为了振奋人们大干四  相似文献   

5.
张林 《传媒》2005,(6):40-40
在新闻报道中,事故报道也必不可少.当新闻记者特别是驻地记者见到或听到当地发生诸如火灾、交通、矿难事故时,有责任把它报道出去.报道事故的目的是为了相关部门吸取教训、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同时也是为了以正视听,防止以讹传讹.因此,记者在对事故的报道中,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要夸大、不要渲染,更不要道听途说,否则就会造成不良影响和效果.  相似文献   

6.
安全生产关系职工的生命健康,关乎国家"安全发展"的大政方针,更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媒体从事安全生产报道说到底是为了营造一种"关心安全,关爱生命"的社会舆论氛围,在文化层面上为推动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好转做贡献。笔者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采访部工作时主要从事安全生产的报道,参加报道了2001年以来大部分一次死亡人数在30人以土的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在事故报道领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安全报道中记者的责任感从事安全生产报道工作的时间越长,越感到责任重大。它体现在我们每一篇报道发出后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上。做一篇有震撼力的报道是每个记者的目标。我承认,作为电视记者,我也很想挖到"猛料",可怎么挖才能既不违反宣传纪  相似文献   

7.
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安全生产”已成为媒体频繁出现的关键词。矿难、井喷、煤矿瓦斯爆炸、氯气等有毒有害气体泄漏……各类生产事故直接危及社会大局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危。近一时期,部分地区相继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让我们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深感责任重大。特别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尤显重要。化工产品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很多产品被国家列为危化品,这一行业特征决定了化工生产是特、重大事故的高发区,一旦事故发生,甚至比矿难后果更严重。处理不当,还会引发环境污染的恶性…  相似文献   

8.
加强生产事故档案管理是国家档案局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也是本刊今年的报道重点之一。如何建立生产事故档案,探索生产事故档案的开发利用,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是我们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大家就此问题献计献策,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9.
"死亡""事故""原因""责任""腐败""处分",安全生产是非常特殊的报道领域,笔下的词汇是如此沉重,身上的责任是如此沉重,容不得半点乐观,容不得丝毫差错。作为分工安全生产报道的记者,四年的报道经历、四场特别重大事故现场报道的亲历,笔者愿把这些与生命和责任相关的点点滴滴与大家共享。认识现实从事安全生产报道,面对一串串伤亡数字,亲历一个个凄惨事故的现场报道,总是心情沉重。虽然从数据看,最近三四年来我国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逐年下降,但安全生产领域永远如履薄冰,决不能轻言成绩。据国家安监总局的统计数据,2006年全国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了11.2%,但绝对数字依然惊人:全国11.28万人死于事故,一次死亡10人及以上的特大、特别重大事故发生102起。也就是说,平均每天309人死于事故。全国8.95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4746人死于煤矿事故,1517人死于火灾事故……  相似文献   

10.
灾异是指台风、地震、洪水、沙尘暴、龙卷风、森林火灾、泥石流等在自然界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突发性灾难事故。由于这些灾异现象的发生发展与人民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命财产紧密相关,对灾异现象及相关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报道在各地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占有重要位  相似文献   

11.
安全生产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最为普遍与密切,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新闻发生并发展,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安全生产新闻报道成为新闻报道中跨行业、跨地域、备受大众关注的一类新闻题材。”笔者认为,所谓安全生产新闻,是指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发生的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12.
汪建 《记者摇篮》2012,(7):38-39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火灾等灾害事故频繁发生,消防安全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消防新闻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电视消防新闻直观形象地传递着与人民群众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消防安全信息,成为媒体新闻报道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日常电视消防新闻报道中,掌握其报道规律和原则是做好这一报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能否成功地在第一时间完成新闻报道,对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美誉度至关重要.综观"3·28"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报道,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我是连队一名普通的战土,爱好写新闻报道。参加了部队举办的新闻报道培训班后,懂得了写新闻报道的一点技巧,开始写新闻。去年,11家报刊、电台刊用我写的83篇稿件,并被《西线影视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秀通讯员”。在新闻报道实践中,我特别注重增强竞争意识,努力提高报道质量。在“新”字上下功夫,去年7月,部队都在抓“双防”(防事故、防案件)  相似文献   

15.
邓伟  卢一波 《新闻界》2013,(4):35-40
<正>灾害事件报道是以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为主题的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灾害事件的报道在报道思路和形式上都有着一定的原则和特点,这些原则和特点也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重视和研究。在将信息图表这  相似文献   

16.
正与我国的传媒业不同,日本媒体大都设有专事科学新闻报道的部门,在重大科学议题公共事件方面,形成了较为专业、有效的报道体制。日本科学新闻报道部门的设立、报道准则和机制的建设,是在应对环境污染、卫生安全等突发事件中逐步形成的。在战后一个历史时期内,日本的科学新闻报道在普及科学知识、关注民生和影响政策法规的制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日本媒体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报道的客观与中立性问题,因而在报道"3·11"关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煤矿事故是仅次于交通运输事故剥夺人的生命的第二大"杀手"。煤矿事故一旦出现,便是媒体的报道热点。刚刚进入新世纪的时候,在江苏徐州先后发生了两起特大煤矿事故。第一起事故是2000年1月11日9  相似文献   

18.
所谓突发新闻的“二次伤害”,主要是指在天灾人祸的报道面前、在重大突发性新闻和灾难事故的报道现场,新闻本身的客观事件已经给当事人造成了物质或精神的第一次伤害,但是,因为新闻从业者的一些不规范操作,让受害者或者当事人或者受害者的亲属等被新闻报道“二次伤害”。这种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现象频繁出现,不仅严重影响到媒体公信力,也给事件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痛苦,我们要学会规避突发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19.
兰建芹 《新闻传播》2013,(12):200-201
目前校园暴力案件,公共场所持刀伤人案件发生频繁,作为新闻报道中非常主要的一个类别,犯罪新闻的报道可以直接与社会的秩序是否正常,人民生命和个人财产是否安全直接相关连,由于犯罪案件新闻报道的特殊性,不光是我国的媒体,其他国家媒体和社会都共同对这些新闻十分注意。这类新闻主要对个人犯罪、安全、腐败、不安全分子、法律等进行报道,并且对于各种不同的犯罪行为也同时进行相关的报道。  相似文献   

20.
李师荀 《新闻世界》2014,(6):241-243
重大突发事故往往会成为当时的舆论热点,媒体对事故的报道如果成功,可以很好地引导舆论,疏导民众情绪。如果报道不成功,则不利于对事态的控制,容易激起民怨,甚至引发群体事件。所以,事故类新闻报道是媒体实践中必须要紧抓不放的课题。2013年11月22日青岛黄岛区发生输油管道爆炸事故,我国媒体对这起事故高度关注,形成了全国性的舆论态势。本文以CNKI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此次事故的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框架理论对事故发生后一周内的新闻进行三个层级的结构分析,探讨我国媒体在事故类报道中的特点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