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谨以此文纪念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编者《大公报》记者朱启平的名字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但是他笔下记录的一页页历史风云却时常被人提起。由于在二战中国际大局报道和对日作战报道方面的成就,他被誉为"《大公报》继范长江之后的又一个特殊记者"。  相似文献   

2.
《大公报》记朱启平的名字或许对根多人来说是陌生的,但是他笔下记录的一页页历史风云却时常被提起。由于在二战中的国际报道和对目作战报道方面的成就,他被誉为“《大公报》继范长江之后的又一个出色记。”  相似文献   

3.
《大公报》记朱启平的名字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但是他笔下记录的一页页历史风云却时常被提起。由于在二战中国际大局报道和对日作战报道方面的成就,他被誉为“《大公报》继范长江之后的又一个杰出记。”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内忧"与"外患"的快速升级,"西北中国"在中国地缘政治快速凸显。精英媒介《大公报》通过媒介议程的建构重新发现了"西北中国"。《大公报》对"西北中国"的发现与当时政治议程中"西北中国"存在关联性。但是,《大公报》的"西北中国"媒介议程设置保持难得的独立性,有一定的自主空间。范长江是《大公报》"西北中国"议程的首席定义者,他的西北报道成就了《大公报》作为精英媒介在定义"西北中国"媒介议程的引领者地位。  相似文献   

5.
徐铸成(1907-1991),江苏宜兴人,192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求学时开始兼任《大公报》及国闻通讯社记者,历任天津《大公报》编辑,上海《大公报》总编辑,《文汇报》总主笔和总编辑等职,从事新闻工作达60多年,历经坎坷,成为"民主报人",是现代中国著名新闻记者和新闻  相似文献   

6.
感悟记者     
电影《一九四二》热播,其中涉及当年大公报披露河南灾情的报道,因为出自我父亲(编者注:张高峰)之手,于是各路媒体记者纷纷找我采访,除了了解我父亲当年采写《豫灾实录》的经过以及因此遭遇逮捕等细节之外,许多记者还向我提出了诸如:"父亲怎样对你讲述这段历史"、"你怎么认识这篇报道"、"父亲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他对你的人生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等问题.坦率地说,对这些,我过去真没有认真想过. 静下心来回味这些天接受采访的前前后后,我试图梳理出比较清晰的感悟,由是写下了这个题目.  相似文献   

7.
没想到,我要求采访的对象,邀请我共进午餐。我和老同事尹任先(《大公报》原总经理)、老校友赵泽隆(《大公报》原副总编辑兼《新晚报》总编辑)一起,从香港大公报社走到餐馆预定的座位。这时,曾德成和夫人叶桦早已在等我们了。我是第一次见曾德成,但报刊上早就见到过他的文章和照片。他清秀挺拔、年轻力壮,才40多岁。叶桦更显得年轻,她是《大公报》英文版编辑。尹任先伸出三个手指,笑着对她说:“像30岁。”我送给曾德成一本我的作品选《半世纪前的大震撼》,里面有七八篇《大公报》用过,还有一篇记者生涯,专门写在《大公报》实…  相似文献   

8.
赵洪星 《青年记者》2017,(14):116-117
萧乾是我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翻译家.尽管有着多重身份,但记者一职对他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1933年,萧乾从辅仁大学英文系转到燕京大学新闻系,选择了“跑江湖的旅行记者”事业.1935年7月毕业以后,萧乾即受沈从文、杨振声的推荐进入《大公报》,这是萧乾“一生工作最久的地方”①.作为一名编辑,他相继负责了天津及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然而,萧乾更希望通过在《大公报》的工作扩展自己的视野,因此他迫切地希望外出采访.在这一过程中,萧乾的新闻作品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9.
高文 《新闻与写作》2005,(10):32-32
费彝民(1908—1988),著名新闻工作者。江苏吴江人.1925年北京高等法文学堂毕业。1930年起在《大公报》历任编辑部记者,经济课主任,总稽核.上海分馆社评委员。1931年任《大公报》驻沈阳通讯员、1945年任上海《大公报》副经理。同年应邀赴台北参加日本投降仪式,并发表长篇报告。1948年《大公报》在香港复刊,  相似文献   

10.
知识之窗     
类别:中国新闻史人物编号: 范长江范长江(1909—1970),四川内江人,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1933年下半年,他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益世报》写稿,一年之后,成为《大公报》撰稿人。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身份,开始了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写了大量的游记,后汇编成著名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1936年8月去内蒙古采访,所写通讯汇编成《塞上行》一书。  相似文献   

11.
记者部落     
他是一个话语不多的人,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参加工作40年,他觉得自己是一个领着大家一起干活的"生产队长"。54岁,他受命走马青岛,带领《半岛都市报》开始谱写新的篇章。本期传媒骄子《王军:精彩源自创新》。当社会、当业界都在呼吁记者要重建职业精神的时候,那些奔波在舆论监督一线、做深度报道的记者,无疑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赵世龙,2003年度"中国风云记者",历经十几年的风雨,他激情依旧,在他的眼里,记者的职业精神就是流浪。请关注本期茶座"深度报道精英访谈之三"。  相似文献   

12.
范长江是靠在《大公报》上发表西北系列通讯开始在新闻界崭露头角的,一方面《大公报》于他有恩,另一方面他对《大公报》也是做出贡献的。但在武汉《大公报》时期,他却离开,是主动还是被迫,其中的原因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谜案。以前大家多认为是  相似文献   

13.
郑州五洲派报社在一九三七年七月下旬,接到上海《大公报》的电报:“本报社记者范希天(长江)×日乘飞机去郑采访,请予协助。”经理宋鸿酞兼《大公报》驻郑记者去西安了,他的弟弟宋鸿年接到电报后就坐人力车前往飞机场迎接范长江,可是迟去一步,范长江已乘汽车到市内中国旅行社招待所了。当时,日寇在芦沟桥发动了侵华战争,日寇集结兵力,大举沿平汉线南下,郑州成为华北战场的指挥重地,所以《大公报》要派记者来采访战地新闻。宋鸿年从机场赶回中国旅行社招待所,见到了范长江,介绍了郑州有关支援抗日战争的新闻。范长江以《大公报》特派员的名义,  相似文献   

14.
刘欣  侯文韬 《兰台世界》2016,(6):119-121
本文探讨《大公报》对近代学校体育产生的影响。《大公报》是我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一贯重视体育报道。《大公报》的体育报道,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宣传、推介、促进的作用,推动了我国学校体育的近代化历程。  相似文献   

15.
萧乾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又是风格独异的报刊编辑。但长期以来,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经常成为国内外研究者探析的焦点,而他作为副刊编辑的一面却很少有人研究。基于此,本文试图以史实为依据,对其在《大公报·小公园》(以下简称为《小公园》)副刊的编辑实践作以系统梳理,以启迪今日之编辑出版人。  相似文献   

16.
范长江是靠在《大公报》上发表西北系列通讯开始在新闻界崭露头角的,一方面《大公报》于他有恩,另一方面他对《大公报》也是做出贡献的。但在武汉《大公报》时期,他却离开,是主动还是被迫,其中的原因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谜案。以前大家多认为是范长江的政治态度,在采访完两安事变后发生重大变化,自动“投共”去了;  相似文献   

17.
曾在重庆出版了13年的《大公报》如今已度过了百岁华诞。周恩来曾经多次说过,《大公报》的历史贡献,一是爱国抗战,二是她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培养了很多人才。包括英敛之、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杨刚、徐铸成、费彝民、范长江、萧乾、蒋荫恩、孟秋江、陆诒、彭子冈等,列入《中国新闻年鉴》“名人”的《大公报》编辑记者有50人之多。  相似文献   

18.
提起金庸,人们首先会想到以《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为代表的武侠小说,但金庸还是位著名的报人,上世纪60年代,他以一介文人的觉悟开始创办《明报》。金庸为《明报》撰写社评20余年,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明报》已成为香港特别是知识分子中有影响的大报。金庸早期曾在上海《大公报》、香港《大公报》和《新晚报》先后当过记者、翻译和编辑,  相似文献   

19.
范长江     
《新闻记者》2012,(10):98
范长江,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内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社会活动家。范长江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代表作为其担任《大公报》通讯记者时所著《中国的西北角》。他还曾担任过《解放日报》社长、新闻总署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与《大公报·文艺副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佳佳 《新闻大学》2004,5(2):37-40
提起沈从文,人们往往想到《边城》,想到《湘西》,想到他不朽的作品和他在中国文坛独一无二的地位。然而沈从文与《大公报》这份闻名遐迩的百年大报,特别是《大公报·文艺副刊》的不解之缘,却较少为人们问津。本文试图梳理沈从文编辑、支持《大公报·文艺副刊》的这段历史。 沈从文与《大公报》的缘分不仅仅在于一个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