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冬子的父亲叫做潘石屹,潘冬子的母亲一心想参加"非常6 1",胡汉三成了一个叫"老贼"的评委……电影《闪闪的红星》被改编成选手参加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参赛记。而类似的网络"恶搞"现象,也不断出现在其他文学作品及人物身上,《铁道游击队参赛记》、《雷锋的初恋女友》、《红色娘子军》、《沙家浜》……"恶搞才是王道",成了网络的一句流行语。  相似文献   

2.
范敬英 《新闻窗》2007,(5):69-70
近年来,网络“恶搞”现象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自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对原作进行淋漓尽致的戏弄和颠覆开始,“恶搞”作品在网上受到热烈追捧,如脍炙人口的《吉祥三宝》,其“恶搞”版本形形色色;“恶搞作品”《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在吸引了无数网民的同时,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图片新闻     
陈瑞华 《新闻实践》2006,(11):42-42
一个叫“胡倒戈”的网民制作了一个短片:《闪闪的红星潘冬子参赛记》。在短片中,原来一心想参加红军的小英雄潘冬子,却整日在大做其明星梦;他的红军父亲变成了“地产大鳄”潘石屹:烈士母亲一心想参加“非常6+1”,梦中情人是李咏;胡汉三则成了名叫“老贼”的评委……这是一个滥用“恶搞”自由的典型事例。  相似文献   

4.
恶搞:从媒介文化到媒介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莹  蔡骐 《传媒》2007,(2):65-66
2006年的恶搞风潮导致五花八门的恶搞作品出世.如恶搞视频:《春运帝国》、《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恶搞音频:PK黄健翔;恶搞图片:安迪名人排行榜……其取材之广,手法之多,创意之怪,为之赢得了大批的拥趸,同时也引起了主流媒体及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一个叫"胡倒戈"的网民制作了一个短片:<闪闪的红星潘冬子参赛记>.在短片中,原来一心想参加红军的小英雄潘冬子,却整日在大做其明星梦;他的红军父亲变成了"地产大鳄"潘石屹;烈士母亲一心想参加"非常6+1",梦中情人是李咏;胡汉三则成了名叫"老贼"的评委……  相似文献   

6.
2006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吉祥三宝》《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等等的多版本“恶搞”,在吸引了无数网民眼球的同时,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刊登此组稿件,望能给网络“恶搞”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梳理。[编按]  相似文献   

7.
“恶搞”的作者们似乎非常热衷将矛头指向经典文学艺术作品。日本网络游戏《红楼馆奴隶》中,林黛玉被描述成“娼妇与外国人的私生女”;著名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被用作某饭店开业宣传,并加上了广告语“同志们,大锅饭成立了”;电影《闪闪的红星》被改编成了《潘冬子参赛记》。恶搞者们大呼“恶搞有理,娱乐无罪”,打着“恶搞是一种文化创意”的旗号,颠覆一部部传统经典文学艺术作品。那么,这些恶搞真如所说的是文化创意吗?  相似文献   

8.
冷看网络传播中的"恶搞"文化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年2月,胡戈把陈凯歌的《无极》和CCTV《中国法制报道》进行重新剪辑制作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放到了互联网上."馒头"甫一出屉就来了个"开门红",胡戈火了,网友乐了,陈凯歌生气了.一时,众生喧哗,"恶搞"文化也因此声名鹊起.前有"馒头"开路一炮走红,后有来者浩浩荡荡.令人捧腹的《武林外传》把央视的电视剧门槛又踢矮了一大截;脍炙人口的《吉祥三宝》"馒头版"、"玉米版"、"记者版"、"小偷版"争先恐后地粉墨登场;刚在奥斯卡风光一圈的《断臂山》摇身一变成了《断贝山》,《七剑下天山》也上得了江湖下得了厨房,变身成《七剑下厨房》;前不久央视名嘴毕福剑因为孩子取名的事情也被网络"忽悠"了一番;动静最大的莫过于红色经典片《闪闪的红星》被胡戈"恶搞"成了《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虽然点击率一路狂飙,但随之而来的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强烈谴责以及胡戈的道歉使公众、媒体一改以往对"恶搞"文化一笑置之的态度,开始了对网络传播中的"恶搞"文化的冷静思考.  相似文献   

9.
《视听界》2006,(5):110-110
相关资讯网络“恶搞”引争议从小胖、胡子男、猥琐男等“恶搞”照片的风行,到《大史记》、《我不想说我是鸡》、后舍男生翻唱系列的流传,一段时间以来,“恶搞”在虚拟网络上尤其是年轻人中间愈来愈流行,而胡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广为流传则掀起了这一流行的高潮。就在人们关注、追捧“恶搞”的同时,《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等调侃红色经典作品的出现,也引起了一些人对“恶搞”的警惕和争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腾讯网新闻中心近日联合开展的一项有6290人参与的调查显示,89.9%的人认为“恶搞”应该有底线。广电总局酝酿围剿…  相似文献   

10.
2005年末,胡戈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闪亮登场,开创了中国互联网视频恶搞的“新纪元”,之后网络恶搞进入了鼎盛时期,从(《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到《大电影之数百亿》,近一年下来恶搞之风愈演愈烈,五花八门的恶搞视频铺天盖地而来。从方言配音到电影剪辑,从影视人物到现实名人,恶搞的枪口甚至瞄准了影响过几代人成长的红色经典、英雄人物。伴随着恶搞之风的盛行,反恶搞联盟大军也迅速突起,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对胡戈大刀阔斧恶搞《无极》的行为愤怒之极,抛出一句“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并声称保留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网上恶搞的是是非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色经典”的恶搞太出格4月下旬以来,名为《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和《铁道游击队之青歌赛总动员》的两部短片,在网上广为流传。这是继3月份有人声称要拍摄《雷锋初恋的女友》之后,对“红色经典”的再一次恶搞。与前一阵子网民胡戈制作《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用以调侃商业娱乐片《无极》不同的是,网民“胡倒戈”这一次把恶作剧之手伸向了“红色经典”影片。而且,有迹象表明,对“红色经典”的这种恶搞正有越来越离谱、越来越升级的趋势。如果说把雷锋与一位女同志的正常书信交往硬往“姐弟恋”上拉,只能让人感到无聊可笑的话,那么,…  相似文献   

12.
阿丽  布敏 《新闻世界》2007,(7):32-32
2005年8月,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八路军》中,人们发现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他就是扮演任弼时的演员祝新运——当年《闪闪的红星》中那个家喻户晓的“潘冬子”。从“潘冬子”到“任弼时”,祝新运离开人们视线30多年,并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在困境中,是他的  相似文献   

13.
在电影《闪闪的红星》里,潘冬子的父亲参加红军,母亲被地主恶霸活活烧死,潘冬子只好到一家米店当学徒。然而,事有凑巧,恶霸胡汉三却恰恰到这家米店做客,认出了化名为王小山的潘冬子,并欲斩草除根。就在这千钧一发之  相似文献   

14.
李俊雄 《传媒》2014,(8):26-27
正亚马逊掏2.5亿美元收购《华盛顿邮报》之后,曾在媒体界上演了一场闹剧。大名鼎鼎的《纽约客》为此恶搞,说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收购《华盛顿邮报》是因为"点错鼠标而误购,想退又退不了"。部分国内媒体信以为真,煞有介事地"辟谣",称贝索斯收购《华盛顿邮报》并非本意,而是因为"点错鼠标"。《纽约客》的一则恶搞消息缘何会为国内媒体当真呢?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对传统媒体的价值认知已发生动摇。美国知名杂志《新闻周刊》  相似文献   

15.
记忆中,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制作的《大史记》开创了视频“恶搞”的先河。在这段视频中,制作者剪接了《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的片断并重新配音为“讲述电视流氓自己的故事”。此后,网络“恶搞”作品日渐盛行,《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使其达到高潮。随着雷锋等英雄形象和《闪闪的红星》等红色经典成为恶搞的对象,由《光明日报》举办的“防止网上‘恶搞’成风专家座谈会”于2006年8月10日召开。网络“恶搞”的根源是什么?它的存在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该如何对待它呢?本文围绕这三个问题作些探析。  相似文献   

16.
温济聪 《今传媒》2010,(8):69-70
一、网络炒作之刍议从"网络恶搞"到"火星文"盛行,从"人肉搜索"到"全民偷菜",从"贾君鹏回家"到"犀利哥走红"……近年来,"炒作"成了网络上的一个时髦的名词。纷繁复杂的舆论漩涡在扰乱人们视听之际,使得互联网上真假信息难辨,网络媒体的公信力遭遇了空前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周中孚是清朝嘉庆和道光时期杰出的文献学家,他仿照《四库全书总目》,利用协助整理李筠嘉私人藏书的机会撰成的《郑堂读书记》是其目录学代表作。《郑堂读书记》又与李筠嘉的《慈云楼藏书志》渊源深厚,周子美认为两者实为"同一书"。该文通过史实辨析,厘正了与《郑堂读书记》有关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武林外传》恶搞到《大电影之数百亿》,宁财神发现自己竟然也走上了“咯吱人”的套路。而那套恶搞喜剧好像已经不吃香了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廊坊市是一座规模不大的新兴城市,距北京、天津各60公里.这样的"区位优势",地于廊坊本土媒体发展而言,就成了"区位劣势".北京的《京华时报》、《娱乐信报》、《北京晚报》、《法制晚报》、《北京青年报》,天津的《今晚报》、《每日新报》,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的《燕赵都市报》等,当天的报上午就进了廊坊的报刊亭.  相似文献   

20.
自胡戈制作的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互联网上蹿红后,各种各样的"恶搞"作品充斥网络空间,"恶搞"成为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的一种形式。"恶搞"者主要运用戏仿、反讽、变形、拼贴等手法来解构权威、彰显个性。从文化上看,我们可以将网络"恶搞"看作是一种青年亚文化,它具有抵抗性、边缘性、娱乐性、颠覆性等特点。但是,在"娱乐至上"的时代,纯粹追逐娱乐快感的网络"恶搞"不利于青少年群体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需要对网络"恶搞"文化进行反思,把握好"恶搞"的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