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1 毫秒
1.
南北战争结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美国历史上发展最迅猛的时期之一,也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也是美国新闻事业从传统到现代的重要转型期。随着工业革命和政治民主化的进  相似文献   

2.
镀金时代是美国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报业的繁荣与镀金时代的时代特色息息相关。工业化、城市化不仅带来技术的创新和社会的变革,客观上亦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媒介来传播知识、信息,深化舆论。镀金时代是美国现代报业形成的温润土壤,报业的发展又极大地推动了工业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刘阳 《新闻窗》2011,(3):116-116
19世纪末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报纸随着各国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也开始了自己的兼并、集中的垄断过程。同为垄断资本主义大国,美国和英国的报业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差异,而这些差异主要是由各自国情决定的。本文选取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从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垄断化这个角度来比较美英报业史的异同,主要存在于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中英近代报业发展呈现不同模式.英国近代报业的起源发生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是一种内生型报业发展模式.中国现代形态的报刊出现并非是内生的,而具有外生性.西方现代早期报业的出现是文化转型的结果;而中国近代报业的出现则是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不同文化碰撞的结果.中英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存在一定的异同,革命战争在中西报业发展中都起到刺激推动作用,而新闻出版管制的存在则均制约了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出版史的全盛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此时出现,并在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编辑出版业作为手工业的一个分支,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之下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文人刻书逐渐向商业过渡;  相似文献   

6.
张玉岭 《传媒》2002,(8):47-48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开始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型。由于各地区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改革环境不同,起点、机遇、条件不均等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不同,导致社会转型不平衡,形成一定转型差距,致使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处于相对滞后的地位,从而也造成了报业经济差距的拉大。  相似文献   

7.
李煜秋 《青年记者》2009,(12):90-91
一战爆发以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给私营报业的成长带来了有利的条件。尤其是1914年到1921年和1926年到上世纪20年代末这两段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为民营报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一些颇具影响力的民营大报逐步现身: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天津的新记《大公报》和北平的《世界日报》等。  相似文献   

8.
报业信息化建设,现已转入向“数字报业”的战略转型期,这已经成了报业有识之士的共识。而建立报业的令媒体系统,是启动和实践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步骤,也是利用数字技术重塑报、业的业务形态和行业边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杜永利 《新闻窗》2007,(4):78-79,93
在美国发展历史上从“旧时代向新时代转化的关键时期”,“美国报业巨匠”普利策凭借其独特的报业经营管理理念进行报业实践,开创了崭新的“办报作为一种重要事业的时代”。中国加入WTO之后,处于同样类似社会转型期之中的中国新闻业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全球新闻业的生死竞争。剖析普利策的报业经营管理理念,借鉴普氏报业奇迹的“看家本领”,对于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新闻业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吕道宁 《今传媒》2010,(4):18-22
报业信息化建设,现已进入向数字报业的战略转型期,这已经成了报业有识之士的共识。而建立报业的全媒体系统,是启动和实践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步骤,也是利用数字技术重塑报业的业务  相似文献   

11.
当前传统传媒产业正处于战略转型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面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来的机遇.这些挑战和机遇包括社会转型期舆论引导难度加大、传统报业市场竞争加剧、新技术新媒体推动传媒变局以及传媒业自身体制机制深化改革等等.宁波同报报业集团作为东部沿海城市的传媒集团,更要主动适应外部因素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同时找出差距,补齐"短板",拉高标杆,转型发展.十年前,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实现了从报社向报业集团的跨越;近十年,实现了从报业集团向新闻出版集团的跨越;未来十年,将努力从新闻出版集团向文化传媒集团跨越.这个过程,既是不断创业创新的过程,也是不断转型转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租界对中国民营报业影响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国租界的存在,给中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但具体到中国民营报业的发展有其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它是重要民营报刊的发祥地和栖息地;第二,它客观上为进步民营报刊提供了庇护;第三,它给民营报业带来了近代报业文明。  相似文献   

13.
清末10年阅报讲报活动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10年,是我国历史上从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期。在清政府“改革旧制”的推动下,举凡教育、兵制、司法、财政、币制、工商、邮政,乃至思想文化和政权组织形式等等,都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剧烈变化。这种变动不居的潮流也刺激了报业的发展,1890年至1901年的12年间,问世的报刊约180余家,但1902年至1911年的10年间,新创办的报刊则有970余家,其中大部生息于清王朝势力范围之内。由于报业发展自身的规律,它所引发的某些客观作用,远远逸出了统治阶级的初衷。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借助种种形式,包括作为本文论题的阅报讲报活动,报刊不再仅以冠带绅佩者流为对象,而是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成为社  相似文献   

14.
西方左翼思想是资本主义理解史上的一支重要资源,其对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弊病的观察和分析具有丰富性和敏锐性,对我们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有丰富的理论借鉴意义,是我们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和理解资本逻辑运作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5.
苗忠  董秀玲 《信息系统工程》2012,(6):155-157,123
教条主义和语录式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很多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暴力革命理论理解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从而动摇了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最终定能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念。为了澄清这个问题,笔者从马克思、恩格斯暴力革命理论的真正意义出发,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和平过渡的可能性,最后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张云 《国际新闻界》2013,(6):123-136
美国殖民地报业兴起的过程也是美国"公民社会"形成的过程。报业是形成一个公共领域的纽带,属于"公民社会"的范畴,推动了"公民社会"团体的成长。同时,报业的发展孕育了美国"公民社会"思想,形成了北美大陆想象的"公民共同体",并在实践中推动这种"想象的共同体"向现实的"公民社会"过渡,并最终形成了美国"国家——公民社会"的社会结构。本文从殖民地报业的视角,用"公民社会"理论的两分法来分析美国"公民社会"兴起的历史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从跑马场的出现到赛马,再到赌马,再到股票,这本身就是一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跑马场进入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特有的现象.这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的两个特征:一个是把能够商品化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商品化,还有一个是资本主义创业的冒险精神.旧中国的上海、天津、青岛等等这些城市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资本主义的冒险精神推动了跑马、赛马、赌马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科技文明,近现代工商业文明进入到中国社会,跑马场就是这样一种结合的产物.所以说,这部剧不仅折射了中国近现代史,折射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折射了中国人民的抗争史、进步史和发展史.  相似文献   

18.
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演变、媒体的作用和全球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文化形成的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社会再到后工业化社会发展的过程 ,也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的资本主义进而再向全球化扩张的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文化形成的过程中 ,媒体一直起着引导和制造消费需要的作用。不同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推进和扩张 ,也是以大众媒体传播的消费文化的扩张为先导。可以这样说 ,如果没有大众媒体 ,现代消费社会也就不会形成 ,全球化也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9.
出版与近代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版是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近代新式出版对于近代文明的建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社会发展和国民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近代资本主义商业文明的兴起,为近代出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列强入侵无疑是近代出版的外在压力,出版救国则成为近代出版的内在动力。研究中国近代出版是在探索中国近代文明再造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导致了媒介环境和传媒格局的变化.在有关报业转型的探讨中,人们普遍把"数字报业"定位为报业未来的发展形态,应当说,这个转型目标是非常明确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在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过渡的"转型期",报业应当采取怎样的发展策略,不仅是应对当前挑战的当务之急,也是建设"数字报业"的现实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