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行知曾说过,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而后有晓庄响彻中华;今天,我们强烈呼唤着他的思想归来,那是因为我们内心对乡村教育的极度焦虑,焦虑地思考着乡村教育培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曾说过,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而后有晓庄响彻中华;今天.我们强烈呼唤着他的思想归来,那是因为我们内心对乡村教育的极度焦虑,焦虑地思考着乡村教育培养的人与未来.  相似文献   

3.
一、树立与时俱进的乡村教育观念陶行知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  相似文献   

4.
<正>陶行知先生深切感受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于乡村,认为要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1926年筹建乡村师范——晓庄师范,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同劳动、同生活,共同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走出了一条"乡村教育"之路。陶行知批判当时中国乡村教育的弊端:"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陶行知先生针对当时教育实际情况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陶行知主张乡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向上向前”生活并富  相似文献   

6.
今天所要讲的,是关于我们中国的根本问题,便是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国估算有100万个乡村,如欲教育普及,一个乡村至少有一个学校,一个学校至少要一位教员,而且要好教员。但是,中国向来所办的教育,完全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盖房子不造林。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人忍受土匪、土老虎的侵害而不能自卫,遇了水旱虫害而不知预防。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格外穷;强的变弱,弱的格外弱。像这种教育,大家还高唱教育普及,真是痴人说梦。其实这种教育决不能普及…  相似文献   

7.
一、树立与时俱进的乡村教育观念 陶行知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  相似文献   

9.
变化的点点滴滴陶行知先生要求教师善于变,他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教育在于让你所教育的对象有所变,变好、变坏都是教育。我们要在每一天里感受着教育给你所教的孩子们  相似文献   

10.
吴晓清 《湖南教育》2009,(12):39-39
一、创新型校长要有使命感和教育理想 看《陶行知教育文集》时,有这样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他说:“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教人都离开乡下往城里跑,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建房不造林;教人羡慕奢华,教人分利不生利,遇到了水旱虫灾不知预防,教农民子女变成书呆子。”如果用陶先生这句话对照今天的农村教育,我们会作何感想?会不会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当今有些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它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它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它教人分利不生利。它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它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它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这是70多年前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话,但直到如今它都还被频频引用着。中国农村教育的希望究竟在哪里?让我们倾听两位乡村教师的心声,去感受这块土地带给我们的困惑与希冀。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它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它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它教人分利不生利。它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它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它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这是70多年前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话,但直到如今它都还被频频引用着。中国农村教育的希望究竟在哪里?让我们倾听两位乡村教师的心声,去感受这块土地带给我们的困惑与希冀。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思想的重要特征,就是重视乡村教师的培养。一、乡村教师的地位陶行知认为:“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师范学校负培养改造国民的大责任,国家前途的兴衰,都在他手掌之中”。在当时的中国,农民约占85%,农村是教育的主要阵地,乡村教师担负着改造国民的主要责任。因此,乡村教师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前途的兴衰。二、乡村教师应适应乡村需要陶行知考察当时中国的教育状况后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老先生说过:“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农民,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于;他教富的变贫,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于1926年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中批判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分利不生利”,这同时也是对整个传统教育教人读书做官,以分享劳动者创造的财富为旨归的批判。他早在1918年即著文《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大加倡导职业教育,指出“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二种,一日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  相似文献   

16.
“让失败率为零”是法国教育思考委员会向法国政府建议的教育改革目标。我认为,这个目标很值得我们借鉴。什么是失败率为零呢?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是好教育,教人变坏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不是教育。”从他的话里,我想可以看出,“失败率为零”应当是使所有的学生都能通过教育得到发展。这当然是一种理想,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它却是许多教育工作者的追求。正是这种追求,激励着一代代人进行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我想,这本书可以反映出这种追求的一鳞半爪。《…  相似文献   

17.
<正>以良好的师德昭人,以扎实的功底教人,以诚挚的爱心育人。——刘玮以良好的师德昭人,以扎实的功底教人,以诚挚的爱心育人,是刘玮25年教育生涯一直坚持的座右铭。面对85%的学生是新市民子女的乡村学校,他坚守乡村教育情怀,致力于让乡村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提出了"立仁义之德,树诚朴之人,为学生智慧而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主张。他引导教师树立每个孩子都重要的育人理念,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他注重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编制了立人小学"儿童成长七礼";  相似文献   

18.
改善农村教育的“材”路,就是要改善农村教育所使用的教材,推而广之就是要改善农村教育的课程设置。陶行知先生曾对中国的乡村教育作过批评:“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它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它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它教人分利不生利。它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它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它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  相似文献   

19.
程方 《儿童音乐》2011,(2):46-47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他还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用简单直白的一个"变"字,提出了培养"真善美的活人"的教育教学目标。教师作为教育的具体实践者,其专业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教育目标的实现水平。  相似文献   

20.
<正>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教人变,教人变好就是好教育,教人变坏就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立足于人变好的角度,这是教育最根本的东西。作为学校,我们应想办法创造温馨的环境,让我们的孩子在爱的阳光下,健康长大,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格,心理健康,善于与人沟通合作的人,这是学校努力的方向,是校长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一、关爱教师,奠基学生幸福之源巴格莱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最杰出的教育家之一,他认为,社会发展和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