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文化因其科学精神之强盛而被称为科学文化。在科学精神过分张扬的西方文化中,在一定程度上被遮蔽的人文精神,并未被消解掉。自文艺复兴以来,作为一种传统,一种内化了的精神特质,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也在不断地震荡前进,或强或弱,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如果忽视甚至否定这一点必然导致对西方文化的解读失误,而在工业化进程中以这种“误读”的文化模本作为参照,必将陷入文化的困境。正因如此,对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作一历史性的梳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梁劲泰 《科教文汇》2007,(10X):180-182
“公共性”是公共管理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从以下两个角度把握这个问题:一是“公共性”的文化内涵本源于西方的历史传统,从古希腊城邦社会一直到欧美的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使得“公共性”的文化内涵具有了久远的延续性;二是深入解读“公共性”在现实中的功能及应用,同样离不开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的文化传统。以公共性视域分析中国与西方公共管理的特征,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以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行比较,对于深入理解我国公共管理事业的建立与发展是具有一定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近两个世纪的相对落后,加以“中国文化西来说”的泛滥,西方文化中心论在中国有了深广的影响。一些人对自己文化传统的反省几乎到了自虐的程度,几十年来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批判多于继承,否定多于肯定,缺少认真的总结,更遑论普及。“文化大革命”,全面否定文化,倡导盲从和愚昧,流毒所及,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无知,缺少自尊与自信,令人瞠目。在“全球一体化”的喧嚣中,即使知识分子中也有一些人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早晚,中国文化非得让西方化“一体化”了不可。  相似文献   

4.
罗平英 《科教文汇》2009,(1):224-225
西方传统文化言意观以亚里士多德的“指称论”和约翰·洛克的“意念论”为基础,以此滥觞并呈枝繁叶茂之态;中国传统文化言意观则主要笼统表现为“言尽意论”,“言不尽意论”和“以象立意”。中西方传统文化言意观的这种差异,根源于不同的文字形武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从中西方“规则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中国和西方公司治理的不同理念或不同模式,为中国公司治理制度改革提供依据.论文首先阐述中西“规则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随后分析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规则文化”背景下的公司治理理念和治理实践;然后阐述基于中国“规则文化”背景下的公司治理模式;接着对两个有代表意义的案例——美国安然事件和中国国美事件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结合美国公司治理改革实践,阐明西方公司治理理念与改革给中国公司治理的若干借鉴或启示.  相似文献   

6.
徐兆荣 《科教文汇》2014,(22):162-163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个数字赋予不同的情感和意义,产生不同的联想。本文从中西方对数字“七”不同的解读中,探讨中西方数字文化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高红波 《科教文汇》2007,(7X):171-172
“黄色新闻”起源于19世纪末美国报业大亨普利策《世界报》与赫斯特《新闻报》之间的竞争,随后在西方新闻界蔓延,至今仍是西方新闻界的不治之症。然而,“黄色新闻”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它的产生却是历史的必然。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分析,而同一个视角中的不同标准和依据也有不同的认识。“黄色新闻”的文化功能亦然。本文通过对“黄色新闻”的产生背景及其文化功能的实证分析,试图探讨现实“黄色新闻”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8.
赵思山 《科教文汇》2008,(33):253-253
中国画与西画在线的运用、理解等方面的差异,是一种文化上的差异。“线”作为绘画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造型手段,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构成符号,而这种符号又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中西方的绘画艺术都经历过以线造型,以线寄情的表现历史。由于中西方在社会背景、文化心理,欣赏习惯等不同,在不同时期对“线”寄予了不同的表现和精神内涵。“线”已经成为中西方绘画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核心内质。  相似文献   

9.
空间,是人类一切文化活动的最基本要素之一。不同民族的空间观念,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即哲学本源的不同。中国寺庙与西方教堂建筑空间的重要区别,在于两者各自空间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不同,因而造成了不同的空间形成和造型特征。同时,在建筑空间士进行了布局、尺度和“神韵”的探究比较,试图探寻到中西方建筑空间存在的差异,并揭示中国建筑艺术深层的哲学及美学根源,以期对当代中国建筑实践起到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独共南山守中国——戳破西方文化优越的神话胡国亨编者按:在二十世纪末的今天,人类前途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香港学者胡国亨先生提出“大孔子学说”,目的在于救治西方文化及其衍生的现代化的困局,为人类未来提供一个扎实及丰盛的文化资源基础。目前,“大孔子学说...  相似文献   

11.
杨君  周莉琨 《科教文汇》2007,(4X):170-170
中国改革开放后,与世界的接触和联系越来越广泛,从而中国的儒教文化必然受到西方文化的严重冲击,逐渐地实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本文详细分析和阐述了中西方文化的冲撞与融合如何在中国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中体现。  相似文献   

12.
从“西方”话语播撒“东方”问题重释 从历史上看,现代化是从五百年前开始的。而五百年前后,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化”或“东化”。 事实表明,中国文化为西方的启蒙精神和人文环境提供了可贵的文化资源。更早一些的西方人像马可·波罗,非常赞赏并学习中国文化。四百多年前,意大利出版了《中华大帝国史》,作者门多萨描绘了几近完美的中国形  相似文献   

13.
浅析"礼貌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瑛 《西藏科技》2007,(2):21-23
本文拟对有关“礼貌原则”理论的提出过程和研究进行初步的介绍和简要解析。其中包括“礼貌原则”是如何提出的,国内外学者不同的理论表述。通过比较中西方理论发现,礼貌原则并非通用,受各国文化影响,是各国文化影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西方R&D管理模式演进阶段的分析,总结了四代研发管理模式的不同特征;以西方管理模式为借鉴,结合深圳高新技术企业R&D的创新实践,研究了“朗科模式”“华为模式”“比亚迪模式”三种研发管理模式,并且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5.
春节PK圣诞     
《百科知识》2007,(2X):1-1
年夜饭、压岁钱,放鞭炮、看春晚,春节依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然而很多人都抱怨“年味越来越淡了”,而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近年来在中国势头却越来越强劲。对此,中国的一些学者和专家大声疾呼要保护中国文化民俗,然而更多的人却有不同的观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三、创新的“求真”与“求善”方面:从科学主义转向科技与人文相结合,使真与善有机整合 重科技,轻人文,人文缺失是西方创新文化的痼疾。为此,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相似文献   

17.
彭政 《科教文汇》2008,(32):262-262
本土动画形象的塑造,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层次:借鉴基本的民俗民族符号元素,学习西方先进设计理念、设计思维,传承民族优良文化基因。吸取民族本土文化的优良基因。反对“本土文化过时论”、“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观念,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动画产业之路。  相似文献   

18.
平等体现了人类的终极关怀和最低的正义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基本的人权要求和人类解放的要求。可以说,平等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使用相当普遍的“多形概念”,不同文化传统和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人们有不同的认识和主张。本文从中西方农民平等观的发展入手,对中西方农民平等观的比较。对我国农民平等权终极目标与现实取向,从人权高度认识平等权,“差异原则”与“比例平等”有利于实现农民平等权,实现农民平等权的理性要求等提出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9.
徐琰 《科教文汇》2009,(3):232-232,235
中西方文化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话题,特别是在“天人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是“天人合一”思想,西方文化主流是征服自然和“天人二分”的思维方式。“天人关系”理论的阐述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关于"软科学"与"硬科学"界定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西方学者认为“软科学”与“硬科学”的本质区别是其发展水平不同,公众调查的结果也支持了这一观点。我国“软科学”概念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描述,主要强调的是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以及研究成果的决策支持作用,这与西方学才和公众理解的“软科学”概念实质上是一致的。运用图形面积比例(FGA)方法,可以界定“软科学”与“硬科学”,也可用于分支学科的硬度测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