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路遥去了!那么突然的,不给他的读者一点心理准备时间。想到那天听到朋友传告消息时发出地惊叹,那一定是少有地失态——虽然我们都不认识路遥。 何必非认识路遥呢?《人生》不是他的精神履历吗?《惊心动魄的一幕》不是他的气势吗?还有那真诚的《在困难的日子里》,不是他灵魂深处的倾述吗?这,对于读者,更是路遥——因为他是作家。在人的路遥刚刚离去,亲近的朋友们便归拢他的心血果实,排成一册《路遥中篇小说代表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使我们得以重新和他一块儿交谈、一起回味、一道思索……路遥以他不灭的灵魂,再次回到我们中间。  相似文献   

2.
启示     
本刊编辑部 《图书馆杂志》自创刊以来,始终得到图情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关爱,稿件源源不断。一篇篇饱含作者心血的来稿是对《杂志》的支持和信任,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表现。编辑部全体同志对所有来稿都仔细阅读,认真筛选,精心编排,力求将最优秀的文章奉献给读者。然而,有个别人写作动机不纯,学术道德低下,抄袭他人成果,利用我刊来稿量大,编辑工作繁重蒙混发表。最近就有这样一位抄袭者。事情发生后,我们立即对其进行了严肃的批评。经过教育,抄袭者黄长伟已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对自己违反《著作权法》的剽窃行为作出了书面检查…  相似文献   

3.
只要是经常读报阅刊的读者,如果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一种现象,即凡是报喜表功的稿件,读者从中对其内容、人物、时间、地点等都能一目了然,而凡是批评类稿件,读者就很难看清楚这些内容了。因为  相似文献   

4.
既然提倡写工作经验总结,就需要对工作经验总结这种文章形式,有一个恰当的认识。记得50年代初期,一位负责同志批评《人民日报》,说报上的文章都是工作总结,看这样的文章,很倒霉。这个批评是对的。因为当时《人民日报》发表的有些文章确实写得不好。但是,这并不是工作经验总结这种文章形式的罪过,而是一些作者写得不好,只是罗列现象,枯燥十瘪,把它弄成了一种死板的格式。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编选了三卷本《中国农村  相似文献   

5.
王迅 《出版广角》2014,(2):44-45
正因为商业化的出版行为无疑会影响作家的创作心态和艺术走向,所创作的作品其艺术原创性自然也会大打折扣。更严重的是,作家的写作能力会不断退化,影响到中国文学的整体创作水平。2005年,余华的《兄弟》创下了文学图书市场销量之最,而时隔七年之后,余华试图以新长篇《第七天》刷新这个由《兄弟》创下的销售纪录,再次让文坛为之讶然。而这部让读者期待的作品究竟写得如何,小说内容和艺术质量与出版方的宣传是否相符,这可能是很多读者所关注的问题。笔者从阅读期待、图书包  相似文献   

6.
蔡茂 《兰台世界》2016,(4):139-141
2007年出现的《出师表》争论从表面上看是对诸葛亮的看法不同,对《出师表》的理解各异,实质上却是历史评价的方法问题,即是从道德的立场评价历史还是"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的问题。本文借鉴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从公文角度解读《出师表》,认为历史评价的方法不能由道德立场主导,公文评价标准既不是道德标准,也不是艺术标准,而是它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书情书讯     
《出版参考》2012,(1):29-31
正马尔克斯新书《我不是来演讲的》在京首发本刊讯(记者韩阳)12月15日,自《百年孤独》后,加西亚·马尔克斯第二本中文正版书《我不是来演讲的》正式与读者见面。该书出版方新经典文化公司在北京塞万提斯学院举行了新书首发式,作家慕容雪村、李承鹏,资深  相似文献   

8.
批评不是目的。批评带来了一种精神,产生了一股力量——百花文艺出版社接到本刊转去的湖北王名超同志的《评〈古典诗词百科描写辞典〉》一文后,他们没有斤斤计较某一条批评词语的得失,而是立即派了责任编辑,专程从天津到武汉,向书评作者当面致谢,并进一步听取关于此书的修改意见。——为了听取一位不识名、未谋面的读者的意见,千里迢迢,不辞辛苦,不计旅资,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同志,如此对待来自读者的批评,也不妨称之为“百花精神”吧。“百花精神”绝不仅止一家出版社。例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接到甘肃岳维忠同志的《评(教师百科词典)历史条目》一文后,总编辑亲自打长途电话到本刊编辑部,表示接受书评意见;同时,专函向书评作者致谢,并寄上新近出版的《二十世纪历史辞典》一部,请提意见。上海辞书出版社语词编辑室致函本刊:“请代向作者转达我们的由衷的谢意。”  相似文献   

9.
由于本刊偏重新闻业务研究的特点。所发文章来自全国各地,经常就会收到四面八方热心读者意欲“再研究”的稿件和信件。1999年第五期本刊刊登柴沛霖、兰建国二同志《这样的写法,高!》一文,对彭嘉陵同志所写稿《关井压产看大同》进行了评析,彭嘉陵读后回信谈了《关井压产看大同》的采写经过,使我们感受到一篇好的稿件看似信手拈来,实经反复锤炼的辛勤劳动过程。我们将此信摘编发表,想必从事新闻写作的同志一定会有同感。  相似文献   

10.
焦加 《青年记者》2006,(20):15-15
着边际,关痛痒 《求实篇》明确办栏的出发点不是为作写,而是为读读;因此,也就决定了对稿件的取舍标准不是所谓“发表水平”,而是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出版快讯     
廖辉英第50本书《迷失》出版 有“小说女王”之称的台湾作家廖辉英的第50本书《迷失》,最近由皇冠出版。 在一场具有纪念意义的新书发布会上,廖辉英除了谈到多年来与读者互动的心得,她还说出她在十多年前令她唯一动心的一次。她说:“对作者最重要的不是百万奖金或版税,而是读者的共鸣和知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无论是在新闻广播电视界内部还是在社会上,都有不少人对记者的道德、作风问题,提出严正的指责和批评。本刊也收到过不少这方面来稿。本期发表的田放牧的《论记者的道德选择》,从理论上探讨了这个问题,分析深刻、颇得要领。  相似文献   

13.
茅于轼在《南方都市报》发表一篇文章《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结果惹起一场风波。先是著名时评家薛涌写作一篇《为富人说话能为穷人办事吗?》投给《南方都市报》,该报没有发表,他指责该报“封杀了我批评茅于轼的稿件”。与此同时,舆论空间批评、甚至谩骂茅于轼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茅老的反驳也迅速被唾沫淹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任勇胜 《今传媒》2006,(7):25-26
自20世纪90年代末,“媒介批评”开始成为传媒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媒介批评”学专著出版了多本,相关研究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以《今传媒》为代表的媒介批评刊物也相继问世。尽管与国外和港台相比,这种“热”有些姗姗来迟,但却有利于在吸取境外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深入的探讨。《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的编辑任勇胜先生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就媒介批评史、媒介批评与传播学等问题进行了一次对话。任勇胜(以下简称任):你主持撰写的《西方媒介批评史》和《中国媒介批评史》两本书就要出版了,我代表读者…  相似文献   

15.
为信念写作     
陆天明在国内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作家,从《苍天在上》、《大雪无痕》到《省委书记》是作家陆天明现实主义创作的三座里程碑,也实现了他一贯坚守的关注现实、关注人生、为人民写作的信念。《苍天在上》是我国第一部反腐小说,它一经出版,就在读者当中引起了强烈震撼,开反腐小说先河。不过,《苍天在上》的反腐还停留在表层上,是对腐败分子和腐败现象的一声怒吼,表达了人民的一种呼声。到了《大雪无痕》,作品思想性深入了一步,它不单是作家一种感情和愿望的表达,而是经过了作家的认真思索;它不是简单地写一个腐败分子,而是挖掘了产生…  相似文献   

16.
请各抒己见本刊去年第十一期发表了李践《文责自负何必盖章?》的来信后,读者反映不一。有的同意李践的意见,有的不同意。现在,新闻改革正在深入发展,对于我国新闻界一直实行的稿件发表前的审查盖章制度,要不要也改一改?现在,通讯员李践公开提出了这个问题,新闻学术界也有主张改行“追惩制”的,即不搞事前审查,实行文责自负,如果发生失实、诬陷等问题,依法给作者以应得的惩罚。对这个问题到底怎么看?本期发表了王清平、彭安怀、陈晓萍三位的意见。三个人,两种看法。孰是孰非,希望读者各抒己见,踊跃参加讨论。本刊编者  相似文献   

17.
各具慧眼     
新年伊始,一些报刊都愿意评出上一年的几大新闻,以飨读者。这是好事,有助于读者重温旧事,纵观全局。《出版参考》今年第一期就发表了《本刊编辑部评出1994年十大出版要闻》。《出版参考》一向注重出版信息,改版以后还特别注重海外出版信息。他们评的十大出版要闻,其取舍可能与此有关。读后产生联想,如果把其他报刊同类的报道加以比  相似文献   

18.
屈指算来,我搞宣传报道工作也有十个年头了,发表的稿件有厚厚的几大摞。作品不仅多次在《经济日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而且还30多次获奖。我写稿的体会是:把自己当“读者”。写稿是让读者看的,不是作者去卖弄才华,因而把自己当“读者”,作品的好坏优劣一目了然。如果自己都觉得味同嚼蜡,往报刊投稿自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我在写稿时,十分注意喜闻乐见,雅俗共赏,时常将自己放到读者的位置,读者喜欢“吃”什么就“端什么”;在撰稿时,不贪大求全,需要三言两语的,决不穿靴戴帽;有必要“洋洋洒洒”…  相似文献   

19.
《假若明天来临》变成《大老千》──雪米莉“创作艺术”揭秘徐春榜编者按:一年零八个月内出版26本“著作”(尚属不完全统计),每个月都有长篇小说完成和出版,有时一个月内完成并出版二三部,真可称为“高产作家”了。但是,细心读者发现,这些高产著作原来有许多都...  相似文献   

20.
书业内外     
《出版参考》2012,(28):7
学术出版需要门槛出版"泛学术化"不可取《东方网》报道:学术出版是需要门槛的。门槛实质上是准入机制。学术出版不是任何出版社都可以做的。出版应该有分工。但在出版社进入市场后,这种分工被打破。学术出版不设门槛就是不可接受的,不是所有出版社都有能力出版学术著作,而且即便出学术著作的出版社,也不可能有能力出版所有门类的学术著作,这是常识。在发达国家,学术图书的出版几乎都由专业出版社"垄断";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