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汪中《述学》一书刊刻过程较为曲折,针对先后出现的几种版本,曾衍生出层层误会。近年经过学者细致研究,有关疑问已相继解决。唯有顾广圻为汪喜孙校刻本面目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对清刻本印次的调查,否定了道光三年汪喜孙刻本的存在,初步澄清顾校本的来龙去脉,推演出该本改字的三阶段,并分析每一阶段的特点与动因。  相似文献   

2.
浙江人民出版社编辑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名家学述”丛书,系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全套书大约三十多种,最近面世了七册。这七册是:《张岱年学述》、《王钟翰学述》、《傅振伦学述》、《金景芳学述》、《袁珂学述》、《周子美学述》、《冯契学过》。其他将要付梓的还有《林耀华学述》、《蔡尚思学述》、《钟敬文学述》、《王朝闻学述》、《饶宗颐学还》、《顾廷龙学述》、《季羡林学述》、《何兹全学述》等十多种。《张岱年学述》一书的主体部分,是根据巴蜀书社1994年出版的张岱年先生的“八十自述”增订的。原来的文本基础就比较好…  相似文献   

3.
赵洛 《出版史料》2010,(4):69-73
一、稿件寓作者魂灵 记得小时候就听父亲讲安徽同乡的作家包世臣。父亲在皖南教书,听到过不少徽州人谈起乡贤包世臣。嘉庆七年(1802年),包世臣到扬州,看到阮元刻汪中的《述学》,阮元为它题词:“心贯九流,口敝万卷。”更增加包世臣对汪中的敬佩。此时贫困中自学成才的汪中已故去八年,  相似文献   

4.
一"文不逮意"是我国文论中一个古老的命题。晋人陆机在《文赋》中提出"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这一概括似乎道出了许多人心中之块垒,私者众事,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云;"常自叹为文不逮意也。"刘禹锡在《视刀环歌》中说:"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苏东坡也常叹了然于心,不能了然于口与乎。清人汪中在《述学·别录·与巡抚毕侍郎书》中也不厌其重复:"所为文恒患意不逮物,文不逮意。"其实,"文不逮意"说并非陆机首创。《周易·系辞》中就引过孔子语:"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老庄等人也有过类似的阐述,如"道可逆,非常道;名可…  相似文献   

5.
《会稽郡故书杂集》是一部较完美的关于古会稽郡史地逸书的辑本,堪称古方志辑录的典范。本文就鲁迅辑校《会稽郡故书杂集》的起因、经过.内容.版本.意义等方面做些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裴成发 《图书馆》1990,(4):9-12
四十年来,我国图书学研究与其它学科一样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笔者曾根据《图书馆学论文索引》、《图书馆学文摘》以及三十多种图书馆学专业刊物对我国图书学近四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统计,现以此为基础,就图书学研究之概况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7.
王武子新著《蔡尚思学述》作为“大师学述”之一种,已于2001年1月由鹭江出版社出版。翻阅数遍,不忍释手;获益之余,略抒浅识。 蔡尚思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史专家,迄今已公开出版专著二十多部,发表论文三百来篇。《蔡尚思学述》对“蔡氏之学”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按照蔡先生在该书序言里的话说:“此书不仅言必有据,而且有精彩的分析,可以配合我的拟著一书,这才算得上是写出了我之真我。”  相似文献   

8.
浙江大学图书馆藏《籀庼述林》抄本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籀庼述林》是清末学者孙诒让的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本文对浙江大学图书馆所藏《籀庼述林》抄本的由来、抄本所据的底本等问题进行了考证,并揭示了此抄本的文献价值和校勘价值.  相似文献   

9.
晋江熙《集解论语》一书,汇集了晋代以前十三家注释《论语》的成果,同时亦述己见,可谓晋代注释《论语》的集大成者,在中国《论语》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南朝梁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广泛采用之。《隋志》、两《唐志》皆著录是书,是其宋代依然存世,今则散佚。此次钩稽是书,将有利于晋代以前《论语》学的研究,同时也将有利于学术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著名的文学家、革命家,同时也是国学大师,他的辑佚成就卓著,辑佚有《会稽郡故书杂集》、《占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等书。鲁迅辑佚义例严谨,考证精确,特点鲜明,是民国时期辑佚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在古籍辑佚学上做出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1.
清人叶德辉刻印《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时,取宋代公私目录做过校勘,但遗漏尚多,尤以不引《通志.艺文略》为最大缺陷,有必要重作校勘。  相似文献   

12.
《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宋高宗绍兴国子监曾有刻本,后又出现多种增补本。元明以后,有两种增补本以传抄的方式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3.
书藏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藏书机构,最早杭州九里松有钱氏书藏,苏轼命名.1809年,经清代著名学者翁方纲倡议,阮元在杭州灵隐寺大悲阁创办灵隐书藏.灵隐书藏在设立后,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收藏四库全书的七阁并驾齐驱,“与海内七阁并峙,儒林文苑仰若日星”,由此成为清代著名的藏书机构,众多知名人士的文集纷纷收藏于内.在灵隐书藏基础上,阮元又在镇江焦山设立焦山书藏,同样产生重要影响.此后安亭书藏、菊坡精舍书藏、甘泉书藏、丰湖书藏先后成立.  相似文献   

14.
陈静 《出版科学》2011,19(5):98-103
2—11世纪,在近一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书籍和文章主要以抄本的方式在社会上传播。佣书是一种通过抄写获取收益的行为,在抄本时代,佣书者就相当于印刷机,是复制文本的主要力量。汉唐时期文化教育的繁荣和纸的普及是佣书兴盛的主要原因。佣书是贫寒士人的一种常见职业,隋唐时期达到鼎盛。佣书的主要雇主为官府、宗教机构和私人。汉唐时期自给自足的读者传写方式和重农抑商的社会现状使得书商不可能成为佣书人的雇主。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试图探讨了导读馆刊的内涵,追溯了图书馆创办导读刊物的发展轨迹.并以《书林驿》《中原书廊》《文华书潮》等为例,探讨了导读馆刊与阅读推广的联系.最后针对高校图书馆编印导读馆刊的定位提出了几点思考,即导读馆刊是图书馆阅读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读馆刊对于校园学风、文风建设发挥重要引领作用,应该以构建面向大学生群体的校园阅读推广平台为定位,更好地进行校园阅读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16.
目前学术界所用《论语注疏》的通行版本是清代阮元所刻的《十三经注疏》本,新近我们又从日本影印回南宋蜀大字本,这个版本有很高的校勘价值。本文在详细比勘阮刻本与蜀大字本的基础上,抽取了部分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包括很多蜀大字本能够对阮刻本补充脱文、提供异文、纠正误文的资料,论述了蜀大字本的校勘价值,希望大家能够注意这个本子,利用这个本子。  相似文献   

17.
《隋书·经籍志》既承续了《汉书·艺文志》的优良传统,又在多个方面实现了对《汉书·艺文志》的超越。它确立了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体例上更为统一,具备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是一部后出转精的目录学著作。了解《隋书·经籍志》对《汉书·艺文志》的超越,有助于正确认识《隋书·经籍志》在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乐怡 《图书馆杂志》2006,25(4):74-77,28
《提要稿》为翁方纲参与《四库全书》编纂时所作提要底稿,计千余篇。提要因其初稿性质,故与通行本《四库提要》存在诸多差异。本文通过《提要稿》与《四库全书》对图书之著录、对图书之取舍及分类、对图书之编排,以及内容异同之对比研究,说明《四库提要》编纂过程中对书籍之处理标准、分纂官与总纂官之责任关系、提要之修改等问题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9.
《千顷堂书目》对《四库全书总目》的编撰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总目》编撰过程中,其首先对《千顷堂书目》的部类设置进行评判,而后从图书撰者问题、成书年代、版刻情形进行批判式吸纳。或以之判断图书的撰者姓氏、履历、成书与版刻的重要依据,或据以考查某一图书的编纂及流传,或据以判断某作者著述的存佚。且《总目》对《千顷堂书目》失当之处,多能客观待之。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著录疏误进行了考证、辨订,凡21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