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盛惠倩 《物理教师》2006,27(8):1-13
1教学案例(1)课题:力的合成(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1.第三章第四节)(2)课型:新授课(3)教学目标:①从力的等效性理解合力及力的合成的概念,学习等效替代的思维方法.②通过探索性实验,归纳平行四边形定则,会使用弹簧秤,能应用力的图示,培养物理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
1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第一章第六节"力的分解"是在前五节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见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础上,研究力的分解问题.它是前几节知识内容的深化,依据可逆性原理和等效思想强化矢量运算法则,同时矢量运算始终贯穿在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雪洁  赵维和 《物理教师》2011,(9):35+37-35,37
高一物理中“力的合成”和“平行四边形定则”是高中物理的重点,但学生由于缺少矢量方面的知识,往往觉得很困难.书上给出了一个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所用的器材包括:  相似文献   

4.
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后感到物理难学,开始几节课还不知不觉,过一段时间后会感到听得懂但不会做题,到后来有些学生连新课都听不懂,甚至对物理产生畏惧情绪,尤其学到力学的受力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等章节时,更是感到无从下手.力学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高中物理知识结构基础之一,力的合成与分解可以说是高中物理所遇到的第一个重点与难点,也是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第一个台阶,力的分解内容设置在"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分解法"不仅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它还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而且它对于矢量运算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做了更大地延伸和拓展,可见"力的分解"在整个这一章中具有基础性及预备性.  相似文献   

5.
矢量运算在高中物理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它不同于学生已知的代数运算.矢量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此实验虽然以力为对象来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但此定则对以后所学的速度、位移、加速度等矢量都适用.因此,通过实验让学生牢固掌握矢量运算的法则对今后学好物理是非常重要的."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其方式方法既不同于以往学生熟知的从实验现象出发去探索事物内部规律的实验,也不同于那些通过获取实验数据去分析归纳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实验.此实验第一次运用了等效代替方法,通过理论值与实际值对比,来获取实验结论.实验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否则,学生就会表现出实验的目的不清,思路不明,方法不当,结论模糊,实验过程走过场,起不到验证结论、深化知识的目的.为此,笔者在此提出做好本实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1 教材分析高中物理第一章第六节“力的分解”是在前五节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 ,常见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础上 ,研究力的分解问题。它是前几节知识内容的深化 ,依据可逆性原理和等效思想强化矢量运算法则 ,同时矢量运算始终贯穿在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 ,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为  相似文献   

7.
矢量运算在高中物理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它不同于学生已知的代数运算。矢量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此实验虽然以力为对象来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但此定则对以后所学的速度、位移、加速度等矢量都适用。因此,通过实验让学生牢固掌握矢量运算的法则对今后学好物理是非常重要的。“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其方式方法既不同于以往学生熟知的从实验现象出发去探索事物内部规律的实验,也不同于那些通过获取实验数据去分析归纳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实验。此实验第一次运用了等效代替方法,通过理论值与实际值对比,来获取实验结论。实验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否则,学生就会表现出实验的目的不清,思路不明,方法不当,结论模糊,实验过程走过场,起不到验证结论、深化知识的目的。为此,笔在此提出做好本实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赵颖 《云南教育》2008,(8):30-31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强化“等效代替”的物理思想;(2)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分力的方向”;(3)能区别矢量和标量?知道三角形定则,了解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质相同。  相似文献   

9.
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力的合成即矢量的运算定则是一个难关,传统教学方法是分散教学难点,直接教给学生力的合成定则,再让学生在实验验证和反复运用中逐步深化对力的合成定则的理解。对照新课程理念对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本案例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创设物理情境和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为主,加强同学间的讨论与交流,师生间的相互反馈,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分析本章是高中力学基础,等效思想,平行四边形定则既是这一章的重点,又是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不仅是力的合成必须遵循的定则,也是所有矢量运算必须遵循的。矢  相似文献   

11.
一、课题:力的合成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力的合成。 (2)教学难点:力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四、媒体的选择与组合 力学是整个高中物理知识的基础,而力的合成是力学的重点内容,为了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选用了以下一些媒体进行有机组合,以辅助教学。 (1)要了解什么是合力、分力,首先要知道合力与分力在作用效果上是等效的,是可以“替代”的。故制作投影片如下,比较两个人提一桶水与一个人提这桶水的作用效果。 让学生明白F1、F2与F的作用效果是等效的。使学生有一个感性…  相似文献   

12.
<正>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要在课堂中掌握基础知识,还要能自主构建高效解题的模式,让自己在快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还能高效解决相关问题。下面以力的合成为例谈一谈高中物理高效解题模式的构建。一、明确知识目标1.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何文周 《物理教师》2010,31(3):38-38
1问题提出 人教版新教材“力的合成”一节中,我们通过实验得到分力与合力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紧接着课后的“问题与练习”第4题(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64页)中辨析分力与合力的关系.大部分学生只能凭自己的感觉来判断,却难以让自己心悦口服;  相似文献   

14.
正高一物理必修一中,第三章4、5节内容是力的合成与分解,足以看出力的合成与分解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力的合成与分解不仅能解决相应的物理问题,更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一、理解标量和矢量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相加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法则等.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求和时按算术法则相加.力是矢量,所以力的合成与分解应选择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法则等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一、学生学习情况及学习任务分析人教版《物理1》第三章第四节"力的合成",把实验探究求合力方法的过程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矢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矢量的运算方法.高一学生刚接触矢量,对矢量的运算没有任何感性认识,也没有任何生活经验可供借鉴,他们习惯只  相似文献   

16.
由于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矢量,所以力的运算就不能简单的用加、减法,而必须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了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10月9~12日,笔者有幸代表扬州市参加了在常州中学举行的2013年江苏省高中物理优秀课评比活动,执教的《力的分解》荣获一等奖第一名。"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基础内容之一,承接"力的合成",依然是等效替代思想的具体应用。它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力也是今后对力进行矢量分析的基础。从内容和学情来看,《力的分解》一课有两大突出特点:知识不难,难在应用;学生困惑,惑在实际。基于此,  相似文献   

18.
“力的合成和分解”是高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矢量的概念和矢量运算的基本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这些知识既是对力的知识的深化,也是为以后解决共点力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其他矢量运算等问题作知识上的准备。因此.“力的合成和分解”起着深化知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又由于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初中完全没接触过的新内容,初学往往感到困难,因此,提以下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高一物理教学中安排了“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的学生实验,这是一个验证性的实验,它要求学生通过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的实验,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具体来说,就是先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已知的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力,再  相似文献   

20.
求解合力与分力的基本方法是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原则上讲,该方法能够求解所有力的合成、分解问题.但利用力三角形定则来等效替代它可以使很多问题迅速得到解决,而且非常直观.所谓"三角形定则"就是把代表两个力的有向线段首尾相连,则合力就从第一个矢量的起点到第二个矢量的末端,如图1.若一个物体在3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代表3个力的有向线段必定构成封闭三角形,如图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