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大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它关注着社会与人生。应运而生的语文新课程体系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将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使语文教学更加开放、创新,充满活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学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2.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大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它关注着社会与人生。应运而生的语文新课程体系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将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使语文教学更加开放、创新,充满活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学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一直是语文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力图解决的问题。人们为此作了种种努力,如:“大语文”概念的提出.“贴近生活”的提法.以及“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样似是而非的命题的提及等.可这些努力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直接体现。如何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在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认识到,学生作文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我们要反思作文教学,开放作文教学视野。让作文教学有更丰富、更创新的内涵与外延,从而使教学突破课堂,  相似文献   

5.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取之不竭的语文资源.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就是把语文教学纳入现实社会的对话网络之中,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两个世界的交汇,让语文学习鲜活有趣,充满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6.
郑朝家 《广西教育》2005,(1A):55-55
语文与生活同在。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说明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语文。在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将语文学习与生活沟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并在生活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一、语文教学由知识化向生活化、实践化转变,树立大语文观“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程标准对生活所蕴涵的语文教育价值和学生生活经验予以了相当的重视和关注,深刻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想。语文学习从根本上来讲是与生活相联系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不可能也无法把语文学习封闭在课堂内,切断它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地沟通校内校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即生活,语文即社会,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的语文教学背景下,相当多的语文教师越来越把关注的视角转向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社会中学语文,学以致用,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着眼于课堂,放眼于社会生活,从客观的角度构建语文教学观,要充分挖掘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拓展语文教学渠道。教师应尽可能创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一直是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力图解决的问题。人们为此做了种种努力:“大语文”概念的提出,“贴近生活”的提出,“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的提出……来试图弥合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沟壑。可惜的是,这些努力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当胡塞尔“生活世界”的概念被引入教育教学界时,语文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又看到了新的希望,将回归“生活世界”当作解决旧问题的新药方。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状况一直被社会关注,并困扰着广大的语文教师。归究产生语文教学高耗低效“怪圈”的原因,除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影响、教育理论滞后的原因外,还与教育观念陈旧、语文教学环境封闭关系极大。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大部分要比高中生、大学生更早走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迫切需要在学校培养实践能力,以便走入社会后尽快度过磨合期。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其实与社会生活接触非常紧密,可以说每一篇语文文本都源自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因此,对于中职语文教学而言,也应在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中职学生找准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点。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一直是语文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力图解决的问题。人们为此作了种种努力,如:"大语文"概念的提出,"贴近生活"的提法,以及"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样似是而非的命题的提及等,可这些努力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一、不同教学行为的背后:是否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1.一位教师正在执教《可爱的草塘》,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描述以  相似文献   

14.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183;B&;#183;科勒涅斯的话。这句话在我国语文界广为传诵。它高擎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旗帜,有力地影响着人们语文教学的观念和方式。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全面认识这句话呢?  相似文献   

15.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就是为适应生活而服务的,学语文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生活。因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的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这是众所周知的名言。其含义就是说 ,哪里有生活 ,哪里就有语文学习的空间。语文学习的天地远远超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天地 ,语文学习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从另一个角度看 ,课堂教学也难以承担起培养语文能力的任务。可见 ,课内外联系 ,校内外沟通 ,学科间融合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以大语文教学观作指导进行的语文教学体现在 :一方面 ,要把语文学习扩展到课外、校外 ,扩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 ;另一方面 ,要改革课堂教学 ,强化课堂教学同生活的联系 ,打破课堂教学的封闭局面。简单、通俗地说 ,抓住课…  相似文献   

17.
刘金玉 《考试周刊》2008,(16):56-57
对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质疑一直伴随着现代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笔者以为,目前对造成语文教学低效的原因的探讨忽视了一个重要原因,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大量的"非语文"现象.本文由此出发,考察了语文教学中"非语文"现象,并把它分为"泛语文"、"伪语文"、"反语文",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警惕.  相似文献   

18.
<正>大语文教学观告诉我们:“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电视无疑是普及率最高的大众媒之一,它直接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当代的高中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的事物,感情丰富,善于感悟生活中的哲理。他们精力充沛,敏于学习生活中的知识。在我做的公开课“口语训练——采访”一课大获成功之后,我坚信了一点: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有益的电视节目,语文应该与电视结缘。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条件下,语文学习早已超出了课堂范围。而传统的语文教学都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教师不离三尽讲台,学生则被禁锢于有形的教室之中,整天被困于枯燥的听讲、无尽的题海之中。如此的教学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所以,语文教学在打破以“教师为主”的模式的同时,也应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格局,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更贴近生活,从而让学生走进社会,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0.
彭红军 《考试周刊》2014,(60):44-44
语文教学与生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在新课程背景下,更要注重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中的每一篇课程都来源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本文对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策略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