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尹思聪 《科技风》2013,(14):213
孔子和苏格拉底这两位在中西方占有重要地位的哲学家、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也成为了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典范。我国当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通过对比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被不公正地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他的朋友来见他,告之已为他逃往国外打通了所有关节,力劝苏格拉底做好一切准备,苏格拉底却出人预料地拒绝了。其理由是:如果我有离开雅典的可能,而70年来却一直居住在这里,并享受雅典带给我的好处,那么我实际上就是和我的国家订有一种契约了,默认了我们国家的法律,承认  相似文献   

3.
苏格拉底常给弟子出题目,但少有满意的回答,因为弟子们太依赖他的思想、学说,太没有自己的主见。  相似文献   

4.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创始者,他所倡导的理性主义引导着十四世纪整个西方大陆的哲学发展趋势。一方面因为终生忙于与人辩论对话以至于"述而不作";另一方面是19世纪学者对古典哲学的怀疑与批判给研究者带来了很大阻力。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点、以"理性"和"善"为主线,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苏格拉底倡导的"自我"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苏格拉底之死与殉"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格拉底之死与耶稣之死都是西方思想史上的意义事件。如说耶稣之死是为了“救赎”,苏格拉底之死则是为了“殉道”。苏格拉底之死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伦理审判与法律契约的冲突如何得到价值的“和解”。本文试图从古希腊的社会法律制度,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及其生死观、人格建构等方面来对这一问题作出探讨,并阐述苏格拉底之死所昭示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赖竹婧  阎晗 《科教文汇》2008,(18):168-168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虽然处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但他们的教育思想有许多共同之处。本文着重比较二人的道德教育思想,探讨二者的异同,提出对现行道德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汪秀丽 《科教文汇》2009,(33):243-244
苏格拉底之死常常被视为民主的罪证,但是苏格拉底确是民主制的忠实信徒,苏格拉底与雅典民主制之间的冲突充分展示了民主制度的内在悖论:未经启蒙的民主制不仅不能保护自己的守护者,而且往往要用他来献祭。  相似文献   

8.
苏格拉底,他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他为古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现浅谈几点对苏格拉底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苏格拉底是知识渊博的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一次,一群年轻的学生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和痛苦,于是问老师苏格拉底:快乐到底在哪里?  相似文献   

10.
刘洪文 《科教文汇》2012,(20):178-180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观在教育目的上注重个体存在,强调自由、选择与责任,在师生关系上主张"我与你"的对话关系,在教学方法上提倡苏格拉底式教学、个别化教育等;其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强化责任教育,提倡平等、民主、信任的师生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1.
说理教育是一种细致的教育过程,是一种对话式和苏格拉底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说理教育排在首位,可见说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实现大众化,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说理作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具体分析了说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说理教育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2.
苏格拉底是希腊著名哲学家,同时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人生哲学家。他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成为前苏格拉底哲学。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来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思想的重量     
思想的重量足多少?无疑,这个问题谁也不能给它定下准确答案。它不能用秤量,不能用钱财估计,但我们却时时可以感受到它无尽的力量。 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问他的学生:“你们上午在干什么?”  相似文献   

14.
竹韵 《知识窗》2007,(7):8-9
一个青年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拉底问:“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劲儿。”  相似文献   

15.
凌世芳 《内江科技》2014,(7):114-114
<正>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当前职业学校也正从课堂灌输的"小教育"转变为校园文化的"大教育",校园文化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也成为了点燃学生成长火焰的导火索。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子系统,与学生生活和学习活动息息相关,同样起着重要的育人作用。因此,本着让每一个学生成才的理念,我们觉得应当  相似文献   

16.
<正>“麦穗效应”。有一天,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向他请教:“如何才能找到称心如意的伴侣?”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弟子们带  相似文献   

17.
苏格拉底教学法是指教师利用连续的、开放性的高层次问题引发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和分析。学生从好的苏格拉底式问题中学到知识,提升理解和沟通能力。在大学英语写作课堂上,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主动参与、获得新知识并提升写作水平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韩英丽 《科教文汇》2009,(1):126-126,128
大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育“人之整全人格”,而通识教育秉持的正是一种“全人”的教育理念,是实现培育“人之整全人格”的最有效的途径。哲学教育通过对人是什么的问题的追问来探讨“整全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哲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通识教育环境下西方哲学课教学意义的理解,提出了经典阅读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教学法三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唐静 《科教文汇》2009,(24):86-86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就同智者大希庇亚围绕“美是什么?”这一问题展开了一场经典的辩论。这便是柏拉图所记载的《大希庇亚篇》。美是需要引导的,教育也需要一种审慎的姿态。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学教育的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师生关系正渐渐地走向了对立和不信任;苏格拉底的对话教学法提供了行动前的哲学思索,弗莱雷的对话教学法则可以从对生活经验的不断对话中觉醒,两者的整合,如同是理论和实践两者的完美结合,更能解决高校师生教与学的矛盾,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