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歌苓的长篇新作《寄居者》将笔触深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上海,围绕一个“异族三角恋”的爱情故事,展示了战争年代里各色人种的“寄居”命运。故事延续了严歌苓独特的自述式与视觉化的叙事风格,在题材、写作手法和女性角色的塑造上完成了严歌苓写作上的又一次新鲜尝试。  相似文献   

2.
严歌苓一直致力于在她的文学版图中营造一种极致美学的创作风格,喜欢设置极致事件、描述极致情境,擅于创造具有极端性的人物作为小说主人公。严歌苓极致美学风格的成因与她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军旅生活与舞者经历,以及移民寄居经历、“游牧”猎奇经历,都对严歌苓极致美学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扶桑》体现了移民身份带给严歌苓的文化身份认同焦虑,及由此引起的对Fantasy的关注和书写。面对身份的焦虑和困惑,身处边缘的严歌苓放弃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一个绝对的归属,进而选择寄居于文学这个超越文化藩篱的归属,并以她独具风格的写作,将个体、民族特质融合在文化属性和文化身份的寻找中。边缘的身份会引起对异质文化各种经不起现实考验的Fantasy。严歌苓运用新移民文学的创作验证、思考这些Fantasy和Fantasy破灭后对现实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严歌苓的很多作品被拍成影视剧.她也是备受瞩目的金牌编剧,但她并不认同这个定位。“我是一个作家,编剧只是我的副业。”对于严歌苓来说,写作是“瘾”,已经融入她的生命,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了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相似文献   

5.
近日,继《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之后,严歌苓再推新作,将目光对准了1942年的上海。这部号称为“上海版辛德勒名单”的长篇小说,以爱情故事h核心,表现抗战年代的小人物命运。《寄居者》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的上海,由女主人公“我”在晚年讲述给一位传记作者听。“我”在1939年的上海,  相似文献   

6.
严歌苓的长篇小说《花儿与少年》塑造了几位个性鲜明的海外华人寄居者的形象。他们虽然迁移到别的国度,却始终寄居于他国文化的边缘。从殖民主义批评的角度出发来解读这种寄居心态,会发现在这些海外华人身上依旧存在着历史因袭下来的被殖民心态,这种心态使他们不能客观地看待西方文明。在被殖民心态下形成的对西方文化的畸形崇拜使他们在寄居与回归之间最终选择了寄居,尽管这种寄居使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7.
严歌苓在旅居海外以后创作了大量的移民小说和新历史小说。从这些小说中可以发现严歌苓始终以高度自觉的女性意识去观照其笔下的女性,创造出一个个强韧的在异国求生存的女性形象。扶桑,小渔,多鹤,菲比等女性形象可以说都是严歌苓心里"包容一切的无限体","只要不被打碎打烂,她一直可以接受"的强者。本文选取严歌苓的作品中的三个寄居异国的女性形象为例,试探析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在异域夹缝中顽强求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8.
严歌苓的作品多从女性视角出发,描写流散他乡的寄居者形象。本文即从她的三部作品(《扶桑》、《小姨多鹤》和《无出路咖啡馆》)来分析探讨她笔下的寄居者群体。无论是卖笑女、普通家庭主妇,还是小知识分子,她们都背负同样的命运。严歌苓以女性独有的敏感,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在对异域文化碰撞中所产生的错位意识传达中,完成了对东西方关系的自省和审视,证实了东方是可以自我言说的。  相似文献   

9.
严歌苓钟情的情爱叙事大多是超越常规的状态,取材总显现异于常人的视角和笔触,这种叙事并不在于满足读者猎奇的心理,而在于取消了道德归罪的价值审判,揭示内心隐秘的潜藏和人格深处看不到的秘密,这些潜藏和秘密也许只有在极致的环境和关系中才能显露出来,无限制的人性超越了道德的律令。严歌苓的情爱书写并不在意写男女之性,越界的往往不是人物的性爱关系,而是人物的心理情感。性与人性错综复杂的联系拯救了严歌苓的小说没有走向“身体写作”,没有走向“价值虚无主义”,反而,严歌苓为我们展现了一种理解“生命多样性的可能”,为我们在超越普遍道德伦常之外看到了更丰富的伦理叙事。  相似文献   

10.
202世纪8、90年代,留学生文学在大陆兴起,查建英、严歌苓、虹影等一批海外女作家的写作尤其引人注目。她们在全球化背景下思考“女性”、“文化”和“民族”等问题,写作视角开阔。留学生文学的发展在二十世纪经历了三次高潮。本文以留学生文学的发展历程为轨迹来考察其女性写作。可以大致勾勒出留学生文学的女性写作从低的天空盘旋到多姿飞翔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写作教学陷入困境之际,新概念作文的问世以及之后低龄化写作的形成,让人们在惊喜之余重新发现了自由写作的魅力。如何正确审视和利用自由写作,本文从“放”与“收”两个纬度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西方文学所具有的许多特征都可以说是源自西方“现代性”文化的影响,其中“自由写作”理念无疑是最能体现“现代性”复杂的文化内涵的特征之一。西方文学“自由写作”理念是自文艺复兴始,经启蒙运动发展起来的“现代性”孕育而生成。由于种种原因,“自由写作”理念与“现代性”形成了极为复杂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一理念最根本的价值却正好是“现代性”自身的异己因素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3.
论"80后"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来,“80后”写作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现象。表面上看来,“80后”写作率先走上了市场而没有走向文坛,“80后”的文学追求似乎被它的商业运作掩盖了。面对“80后”,也许外界更需要对他们进行文学上的发现,帮助他们面对当前各种复杂的形势,为他们提供更为宽松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4.
话题作文不限文体,摒弃了过去那种只限写某一种文体的限制,拓展了考生的写作思路,确实能让学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有较大的写作空间和写作自由,能够让考生在考场上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潜能。但是,“文体不限”并非不讲究文体,有些同学片面地认为写作文不再有什么体裁限制,可以自由发挥,不像叙,不像议,甚至写成了“四不像”的文章。其实,我们还是需对“文体不限”进行限制一下的。那么,我们从哪些方面对“文体不限”进行“限”呢?第一,限定一种文体。如果你形象思维发达,视野开阔,联想丰富,长于记叙、描写、编…  相似文献   

15.
“介入”式写作和“零度”写作是萨特和巴尔特对文学和文学创作的基本认识。尽管这两种写作观的理论出发点不属同一层面 ,认识上也完全对立 ,但共同之处是都从写作行为方式的角度触及到写作本质的某些方面。在承认写作本质的双重属性 (社会性和个体性 )的前提下 ,两种写作观应该形成统一。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从“女性定义”的角度讨论了“男性写作”和“女性写作”的关系,认为“女性写作”的提出是挤兑“男性写作”而共同成为“写作”概念之下的二级概念,并以此获得同等地位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策略;它有利于“写作”理论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严歌苓小说《芳华》中包含此前多部长篇的创作特色和写作母题,是作者在海外对中国故事的一次深刻沉淀。小说通过萧穗子的青春视角,以第一、三人称共存的叙事方式交合全知视角与限制视角,完成严歌苓个人经验的芳华叙事。同时,小说延续求索与逃逸的元叙述,共同指向何小曼的自我放逐,与严歌苓文化身份的不断变化形成互喻。在人与历史关系的书写上,女性主义的高扬转变为《芳华》中主体间性的平和,以人性的立场与历史展开平等的对话,共同成为严歌苓海外华文写作的新世纪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严歌苓在《金陵十三钗》中塑造了一群独特的女性形象。首先,她以男性的视角描绘了“天使”与“妖妇”两种女性形象,然后又从女性自身的生理体验、情感体验、性格的发展等多个方面对男性眼中的“天使”与“妖妇”形象进行解构和颠覆,反映出女性在男权文化中形成的复杂性格,并对其所具有的主动性与独立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9.
作品信息     
●严歌苓推出长篇小说《小姨多鹤》著名女作家严歌苓创作的长篇小说《小姨多鹤》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严歌苓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多鹤的故事是她从别人那里听来的,她为写作这部小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严歌苓作品中的女性无一例外都是处于极端环境中的弱女子,然而她们却以超越异性的强大生命力诠释着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在严歌苓的小说中,“女性”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唯一的焦点,而是与“民族”、“历史”相融合,在历史的大浪淘沙当中提炼出了她们最纯粹最单纯的内心.她塑造了一个个传奇的东方女性神话,可以这样说,在一定程度上严歌苓为弱者乃至弱势文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说话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