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从历史学和文化学的视角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体育文化的全球化既是奥林匹克等西方强势文化的发展进程,也是各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独立发展的过程;当代体育文化全球化的实质是奥林匹克的全球化,多样性也是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特征;21世纪的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应是各民族体育文化的共同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面对全球化浪潮,面对21世纪,如何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继承和发扬,并将其融入到世界体育文化之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升民族传统体育在世界体育中的地位,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是维持现代体育生态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键之点。  相似文献   

3.
论全球化时代体育文化的功能及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全球化时代的本质特征及其二重性的研究,提出:首先,在全球化时代,体育文化的本质功能应该进一步体现为服务大众和促进人类的和谐发展。其次,虽然竞技体育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它过多的融入了许多“非体育的东西”,因此,体育文化在新世纪应该“学会放弃”,回归本质。最后,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并不是呈现对立的文化姿态,由于它们彼此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功能,以及在全球化时代人们对体育文化需求的多元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它们之间呈现的是一种互动和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文化传播和媒介结合越来越紧密。在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的体育传播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媒介与体育文化的结成攻守同盟,传播科技的进步有利地促进了体育的跨文化传播。然而,伴随着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媒介帝国主义",东西方体育之间的出现主动与被动、强势与弱势的分野,体育文化在交流上出现不平等的现象。伴随着如此的客观现实,导致在体育跨文化传播中产生不同的文化交流心态,如民族中心主义、成见、偏见等,而不同的交流心态又会直接影响体育跨文化交流的结果。所以,树立正确的体育跨文化交流心态,既有助于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又有利于本民族体育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心与边缘: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定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成为国际间竞争的重要方面,文化竞争力成为衡量国力的重要指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也被赋予了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使命。由于历史积淀等原因,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的关系只能是中心一边缘的区位关系。走向边缘是体育全球化中留给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唯一可能和可取的选择,是我们目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内必须面对的现实。边缘不等于绝对落后和无所作为,也不等于没有发展和不能发展,它只是相对于西方体育的发展优势而言的。走向边缘,回归中国将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迈向新时代,开始一个巨大发展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是当今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全球化与发展民族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是全球化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立足之根本;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则必须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予以很好地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7.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与国际接轨"的口号号召下,中国体育发展呈现出追随全球化潮流的趋势。目前,中国体育发展基本上是以欧美体育标准为主,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处于弱势地位。针对中国体育在全球化环境里的发展现状,反思中国现代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民族传统体育人文缺失的状况。面对全球化中不可避免的体育同质化现象,构思中国未来体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现代体育传播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邓星华 《体育科学》2005,25(10):23-31
以现代体育传播的兴起为出发点,探讨了现代社会为体育传播提供的基本条件,以及现代体育传播发展下,现代体育与媒体的结合形成了具有大众文化特征的文化形式——视觉文化;现代大众媒体所表现出的体育,集中体现了体育与媒体的狂欢,同时,大众媒体所推崇的锦标主义,忽视了对大众的关注,也影响到体育的形式和内容,使体育都是经过一定强化了的仪式表现出来。体育与大众传媒联姻而形成的体育传播的商业化,在促进体育发展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体育的发展。体育全球化进程中有着体育现代化的深深印记,而传媒在体育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体育传播促进了世界体育的传播,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体育交流。中国体育要成为世界体育的主流,必须主动融入到体育全球化大潮中,在改革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话语体系,形成自我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文化视野下的体育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合成 《体育世界》2009,(1):114-115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结合社会现代化理论的研究成果,对现代体育、体育文化、体育现代化及体育社会化、体育终身化、体育休闲化的发展和体育全球化等进行了研究与讨论。  相似文献   

10.
从全球化背景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论述后社会发展理论对理解体育健康的方法论意义,基于社会健康发展趋势提出由体育健康代替运动健康的观点。认为:体育健康的高情感、低成本和主动参与性等特征使“传递观”的传播不适合解释体育健康传播;在新媒体时代“去媒介中心主义”的影响下,建立在“媒介中心主义”和“知-信-行”认知框架上的健康传播观念与体育健康传播的属性不适配。从传播的仪式观重新定义体育健康传播:个体通过体育健康知识、经验、情感和意义的分享,实现体育健康文化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蒋晓丽 《体育科技》2006,27(2):9-12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和方向。笔者阐明了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论证了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同时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进行了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逻辑分析,并指出了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的途径———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  相似文献   

12.
从高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的地位看当今学校体育的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高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的地位,重点阐述学校体育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通过体育教学现场课以及体育论文、录像课评选等形式,对要针对学生的情况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生个体差异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教师要对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更加清晰,才能在今后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比较明确处理好教材重点、难点与健康知识、动作技术理论的关系;处理好教学方法、手段与达成目标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等。  相似文献   

14.
学校社区一体化体育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进行研究,发现“学校社区一体化体育”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和谐发展,并阐述了学校社区一体化体育和谐发展的意义和优势。为此,提出培养一体化体育的中介载体,建设高素质的体育指导员队伍,建立一体化体育信息服务网络,促进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的互动,开发运动项目,成立各种体育俱乐部和培训班等学校社区一体化体育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蒋玲 《体育与科学》2005,26(3):57-59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及逻辑分析等定性方法,结合实验对比、问卷调查及数理统计等定量方法,探讨研究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中的应用价值,以寻求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有效途径.对深化高校体育改革,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和终身体育的普及都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体育教育发展的趋势必将导致体育教师的角色特征也产生相应的变化 ,体育教师将不再是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绝对权威 ,体育教师的角色将会向学生成材的促进者方向发展 ,并且树立自己作为教育艺术家、研究者、学者等“复合型”体育教师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17.
试论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位教师既是一位思想品德的教育家,又是一位学识、技能的传播者。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关键在教师,只有过硬的政治、业务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心理倾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曾红卒 《体育学刊》2001,8(3):20-22
通过对高校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当前体育课程设置、教材、教法、考核、管理等的心理倾向.发现男女生由于生理心理特征的不同,心理倾向存在较大差异。建议高校要根据具体情况设立体育课程.改进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增进学生现代体育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发展个性,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9.
武术教师在武术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关系到武术教学效果的优劣。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新疆各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师的现状展开了调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学校体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发展学生体能、增强体质、掌握技术、娱乐观赏、内容充实为目标,学校体育应着手于学生的未来,以终身体育为导向,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以服务祖国和人民为最终目的,教给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使其对体育产生兴趣,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